科学发展观与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模式的探析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12 11:02:08 更新时间:2011-03-12 11:02:08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措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新模式,对推动我市生态环境改善、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园林绿化发展新模式的理念和原则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1“以人为本”—新模式的核心
园林绿化植物尤其是行道树可以吸附粉尘,吸收有害气体,减少空气污染;水生植物,则可净化水质,优化水体,降低水体COD指标和脱磷除氮,修复水体生态。由此可见,园林绿化建设可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基础工程。因此,在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优,谋群众之所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打造一个让群众能开窗见绿,出门有绿的城市生态环境。
1.2“全面协调可持续”—新模式的基本要求
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载体。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园林绿化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是一次历史里程碑。积极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倡导节约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加强科研与创新,注重生态保护,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和艺术品位,是当前园林绿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2.1要节约用地
节约用地不等于不给予用地或减少绿化用地的供给,而是要在保障城市园林绿化用地的基础上达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就是要在相对有限的绿化用地中,挖掘潜力,营造生态、景观综合效益最佳的绿色空间。
一是开辟新的绿化领城,如立体绿化、垂直绿化。通过大力推广墙体绿化、屋顶绿化、桥体绿化、边角废地绿化等,不仅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城市绿量,还可以对建筑物起到保温、隔热等作用,间接降低了建筑的能源消耗。
二是优化配里、合理布局。通过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种植结构,达到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地利用光、空气、养分、水分等自然资源,构成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从而尽可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使植物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
1.2.2要节约资金
园林绿化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职能,应列入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范畴,政府的投入要有保证。我们这里所说的节约资金是指在政府投入基础上使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它既包括节约建设成本更包括节约管理维护成本,就是在同样的面积、同样的投资、耗费同样资源的悄况下,争取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三多三少”的原则,即:多种乡土树种,少种外来树种;多种大苗,少种大树;多植被,少草坪。这样即能降低建设成本,又能节约养护管理成本。
1.2.3要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就是要在绿地管理中采用微喷、滴灌、渗灌等先进的节水设施、设备,推广各种节水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灌溉方式,大力发展集雨型绿地,要把集雨工程作为今后园林绿地建设的一项标准,列人工程概预算,通过加快管线铺设,着力推广使用再生水灌溉绿地,进行绿化灌溉的再生水一定要符合标准。
2、国林绿化发展新棋式的实砚途径
2.1由“城市配套设施”向“城市基础设施”的转变
随着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荷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是要改善日趋恶化地城市生态环境,就是要利用园林绿化植物的生理活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光合作用可吸碳制氧、蒸腾作用可降温散热、根系矿化作用可净化地下水等,使城市环境达到自然平衡。同时,城市园林绿化还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融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
2.2由“园林绿地”向“园林文化”的转变
前几年,我们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一直侧重于“增绿量,快建设”,虽然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有绿无景,有景无文化内涵”的园林绿地,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我们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是“栽栽树,种种草”,它还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它不能仅是为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更应通过绿化来承载当地文化、传播文明。因此,我们要在绿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形成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的绿化景观。这对于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由“绿化”向“美化”的转变
绿化是基础,美化是目标。建设“特色突出,风格多样”的园林绿化景观是城市绿化建设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有体现本地特色的植物。
其次,要坚持乔灌花草相结合,营造复层植物群落,注重植物造景的功能、色彩的对比、树木的组团式布置、花卉的大色块栽植,营造内容丰富,景观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园林绿化体系,真正形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生活空间。
3、园林绿化发展新模式的保障机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制性内容之一,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绿地系统规划不能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我们要根据规划的要求,建立严格的“绿线”管制制度,同时还要将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也列入绿线管制范围,作为城市强制性规划内容,保证城市防灾绿地体系的规划建设,给市民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在建设中,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加以侵占蚕食绿地,随意变更绿地范围或调整绿地位置。对于市区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要严格按照与绿化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要将绿地系统规划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切实维护绿地系统规划的权威性。
同时,还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督察监管,严厉查处一切侵占园林绿地、毁坏园林树木、破坏园林设施等违法违规现象,切实维护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
新时代,我们的园林绿化建设必须遵守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乔、灌、花、草,必须坚持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必须加强规划执法管理,必须完善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的功能,同时,还要讲究生态、人文、艺术的完备,突出城市园林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愧于时展的要求,才能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走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绿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凯,王春正,朱之自.科学发展观.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2】段培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发展的新模式.《中共中央党校》.2007,10,8.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