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在钢琴教学的价值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16 10:19:54 更新时间:2020-11-16 10:19:54
纵观中国钢琴的发展史,大部分的老师都会觉得西洋乐更适合。从启蒙时期弹奏的《拜尔》《汤姆森》,到高难的贝多芬、李斯特、肖邦等。中国钢琴曲一直不被重视。作为中国人,理应将宣传中国音乐放在首位,将我国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本文详细描述了中国钢琴曲来到中国之后的曲折历史以及不被重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论证中国钢琴曲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中国钢琴的曲折历史
(一)简介钢琴来到中国的历史
1.来自西方的乐器钢琴,在明代时千里迢迢被传教士从英国带到我国的西洋乐器。公元1538年,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为传教来到中国,在北京被明代万历皇帝召见时,进献了大量的礼品,其中就有钢琴,却不是现今看到的钢琴,是现今钢琴的前身,我国史官记录时命名为“七十二弦琴”。与其同时,为让古钢琴在中国被广泛熟知,利玛窦特意编写了有八首歌词乐谱合集的《西琴曲意》,只是效果不甚明显。直到明崇祯13年,皇帝终于想起,皇宫宝库内存有一架古钢琴,想听上一听,于是请在北京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此事,汤若望为此还编著一部《钢琴学》。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与孝庄太后都善于学习西方文化,“七十二弦琴”更是不在话下,据记载,来在葡萄牙的传教士徐日升教授康熙的改编自古琴曲的中国钢琴曲《普庵咒》,多年以后,康熙依旧能够演奏出来,说明康熙对于古钢琴的喜爱,而且具有相当水平的演奏技巧。康熙共在位61年(1662-1722),经推算正是欧洲巴洛克晚期时期。2.在中国的曲折发展大量的钢琴(不是古钢琴)传入中国是在1840年左右,是随着鸦片战争下的硝烟和炮火中来到中华大地。19世纪(已经是肖邦的时代)两次的鸦片战争中的中国战败,被迫与英法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中,有一条便是,开放通商口岸,允许英法商人在华经商。当时殖民者以为地大物博的中国,一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侵略者万万没想到,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百姓生活民不聊生,日常生活开销都很困难,更何况钢琴。国人听惯了丝弦管竹之乐,加之钢琴弹奏技巧甚难,初闻钢琴声音,不免会感到无趣进而排斥。然钢琴的魅力如金子般并没有也不会因在异国他乡而被埋没,渐渐地,随着战争,西洋的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进入东方古国,钢琴站住了脚跟。到了20世纪,中国上海开始建立钢琴组装厂,重要零件是从英国运来,在中国只是完成组装过程,这期间培养了大批在钢琴工业技术方面的人才。3.学堂乐歌下的中国钢琴曲的兴起钢琴在中国真正得到普及和推广是受“学堂乐歌”的风潮影响而开始的,将那些原本在日本、欧美流行的歌曲的曲调,填上自己创作的歌词,便能在大街小巷广为流传。最典型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在美国流行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将原词改编成富有中国气质的诗词。填上了歌词之后,唱起来感觉和中国戏曲音乐完全不同,歌词又是激励中华改变现状,抵抗侵略,冲破封建礼教等。但这种加入西洋元素的歌曲不适宜用丝竹之乐进行伴奏,于是将钢琴或风琴添加进新式歌曲中。说明任何事物的兴衰都是时代的产物。
(二)浅析中国钢琴曲为何不受重视
1.早期钢琴到中国作品的发展钢琴传入中国之后,因“学堂乐歌”的兴起,需要大量的优美的曲调,当时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们创作了大量中西合璧的歌曲与乐曲。如1915年赵元任在留学时用西方技法做出《和平进行曲》,这首乐曲旋律依旧由中国风味,和声织体却是西方古典写作手法,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反映了那时知识分子对待西洋文化的思想,萧友梅在1923年创作钢琴曲《新霓裳羽衣曲》一部较专业化的钢琴曲,作品以欧洲传统技术为核心,兼带有民族特色的曲调旋律。成熟时期,最出名的便是贺渌汀的有民族特色的复调音乐的钢琴小品《牧童短笛》它所采用的欧洲古典复调写作手法与我们国家的民间元素相结合,影响了我国民族钢琴音乐以及其他音乐形式并且有着巨大的启示效果。1949年,在百废待兴的社会局面下,在我国领袖毛主席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量的作曲家、演奏家用钢琴为主的结合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与特点,创作出如《双飞蝴蝶变奏曲》《兰花花》《夕阳箫鼓》等众多优秀乐曲2.中西钢琴曲的对比钢琴毕竟是外来乐器,中国传统音乐是以传统线条为主,多是单音,乐器结构简单,西方古典讲究复杂和声效果。钢琴到中国来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尤其在音乐作品创作上,即便作曲家创作再多,也不过近百年,西方自十八世纪便有多位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各类乐曲,练习曲、复调、奏名曲等。但对于欧洲人来说,钢琴本土乐器,钢琴在产生的那一刻,就符合西洋音乐弹奏习惯和弦的编排、旋律走向,符合西方人的习惯与传统,正因如此,西洋乐曲弹奏起来更适合钢琴弹奏、音域宽广、大多有正歌剧、大歌剧或悲剧的特点、气魄、宏大高亢、激昂。而钢琴曲多从古筝曲、古琴曲、琵琶曲、二胡曲又或丝竹合奏曲等改编而成,如《夕阳箫鼓》《梅花三弄》《二泉映月》。旋律充满韵味,深远悠长。3.中国钢琴曲不受重视的原因钢琴启蒙时一般都从《汤姆森教程》又或《拜尔》,中国钢琴曲作为专门启蒙的乐曲就很少,使得钢琴教师在选择启蒙乐曲,很少顾及到中国曲。不仅启蒙时期的钢琴曲少,练习曲、复调也都很少,无法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接触到中国钢琴曲,对中国风味的乐曲感受不深,久而久之,学生们对中国钢琴曲兴致不高;并且作曲时为了模仿一些民乐,导致在钢琴上演奏技巧程度高难,比如:装饰音、自由节奏、演奏时模仿民乐音色等。中国钢琴曲对于音色与层次以及表现力的要求很高,其魅力就在于指间感觉细腻,敏锐,手指的转换与手腕的灵活度,语气与语句要呼气连接得当,这些都需要学生有高超的技巧与丰富的经验,如此导致学生不喜欢弹奏中国钢琴曲。
二、中国作品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演奏技巧
赵晓生一首曾获得一等奖的钢琴小品《太极》,作品吸取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结合了线性曲式结构。曾是电影插曲,后被储望华改编成钢琴曲《翻身的日子》,全曲讲述翻身做主的人民开心的狂欢场景,所以全曲从始至终都有着心潮澎湃的情绪,狂欢时自然是少不了歌唱,弹奏时要弹奏出群众欢唱的效果,音乐流畅自然,左右手配合默契。钢琴曲《百鸟朝凤》,原是民乐合奏曲,因乐曲结构混乱无章,就演变成了独奏的唢呐曲,最后被王建中改变成钢琴曲。改编成钢琴曲,需要大量的模仿唢呐的音色,所以在高音区多次使用不和谐的倚音,可以更好地模仿鸟声。结尾时用同音反复的手法正是我国音乐特有的习惯也烘托出情绪欢快热烈,富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圣人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完整的人所需要的发展。”这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柯达依曾经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但当今社会父母对于孩子们的特长学习越来越功利化。有的父母是看其他孩子学,自家孩子不能落后;有的是父母让孩子在将来能够升学中多一份保险。很少有人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又或者完善孩子的性格,陶冶情操,逐渐已经失去了音乐美育的最初目的。“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尤其是中国古时音乐最讲究“养性怡情”。“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乐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音乐教育的看重,孔子也将音乐纳入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当心情烦躁之时,听到优美舒缓的旋律,便不再感到焦虑;听到激昂的乐曲,身心振奋;独在异乡为异客,听到思乡之曲,思念之情涌上心头。这都是音乐带来的。2.音乐教育的本质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孔圣人便意识到,音乐能够完善人格,帮助人的成长。并且,我国民族钢琴作品里,有很多都是取材于民间歌颂自然、向往美好的音乐,“以人为本”教育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之前所说,中国钢琴曲大部分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改编,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本身就是劳动人民长时间积累的成果,通过学习不仅加深钢琴演奏能力,可以了解乐曲背后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和自然风光以及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通过知晓中国钢琴曲特有的内涵和能够演奏出中国作品特有的意境和韵味,从而更好地修身齐家,以达到“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3.应将音乐教育的地位提升柏拉图的一句名言,“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的多,因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法得当,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但如今这种音乐美育教育已逐渐被技艺教育替代,家长让孩子学琴的初衷也不在于人格修养,只是追求弹琴技巧。忽视了孔圣人推崇的修身音乐教育才是真正体现音乐和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以古琴为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与古是琴密不可分的,说明古琴在古时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弹奏古琴对于环境、坐姿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弹琴前,有焚香、净手等一系列规矩。弹琴时要在平和的心态下演奏,这样才能达到文人墨客所认同的人琴合二为一的境界。如今的人们再弹琴时,不再强调这些要求,不仅仅没了规矩,更少了心境,不再追求音乐中情感和美育,音乐教学也少了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目标,音乐教学变的枯燥无味,与此同时,教学目标也被大打折扣!
(三)学习中国钢琴曲的价值
1.弘扬钢琴中的民族性当今中国,学钢琴的学子越来越多,音乐教学也不再是传统教学,应该把音乐文化的传承视为己任。钢琴教学中应当将中国钢琴作品放在应有的位置,并将其民族性提炼出来。对作品的处理上,将民族的精神由此媒介发扬光大。19世纪的西方浪漫派的肖邦与民族乐派正是大量的表达深深的民族情的代表,尤其是肖邦,他将波兰的民族民间舞曲搬上了音乐会的舞台上,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教学过程是理解中国文化最好的时机。中国钢琴曲创作有近百年的历史,留下了太多好的作品,比如肖友梅《哀悼进行曲》、贺绿汀《牧童短笛》、陈培勋《双飞蝴蝶》、王建中《浏阳河》《百鸟朝凤》等。这些都是作曲家的心血,也是民族文化与钢琴融合的榜样。2.中国钢琴曲的价值随着当今中国的腾飞,艺术发展的环境越来越优质,钢琴教学更应与时俱进,钢琴教育者更加努力将中国钢琴曲搬到音乐会的舞台上。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中国钢琴曲起到了那么巨大的能量,那在如今的正在崛起的中国,更能推动中国这头雄狮的怒吼!作为学习钢琴的中国人,更应该自觉地去弹奏一些中国钢琴作品。因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展现中国民族艺术魅力。即将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更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漫漫长路上,尽些绵薄之力。
三、如何体现中国钢琴曲在教学中的价值
正因以上所述,更应该多学习中国钢琴曲,以提升中国钢琴曲的知名度从而彰显民族精神。当然,作为教师,应该多向学生推荐中国钢琴曲,让学生适应在西洋乐器上弹奏中国风味的乐曲,体会中国风的钢琴曲的独特魅力。为人师者,若是教师都对中国钢琴曲没兴趣,掌握不好中西钢琴曲的比重,便是误人子弟,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与义务。师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祖国文化精髓传承下去。然而,作为学生,尤其作为学习中国钢琴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将传承中华文明视为学习钢琴的最终目标。更需要作曲家们多多写出优秀的中国钢琴曲,不仅是乐曲还有启蒙音乐,练习曲等各种题材的钢琴曲,为中国的钢琴事业尽自己一份能力。
四、结束语
音乐教育自古便被圣人学者尊为德育之首,“乐者,德之华也”乐通而人和也是音乐教学目标。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质。杨板仓先生曾说“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助成天”所以,教学不仅要教其技术,更要将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精髓的传承需要音乐,挖掘民族元素,融入到钢琴中,定位在国际舞台。这需要学生与钢琴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将中国钢琴曲诠释到最佳的效果,带到每一个国内国外的舞台。无论走到哪里,都将把中国音乐的烙印刻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全世界都更加认同和喜爱中国音乐!
参考文献
[1]薛维恩.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趋势[J].戏剧文学,2005(4).
[2]卞萌,卞祖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原为俄文)[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高艺.重视和提高中国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地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222-225.
[5]牛玉冰.《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微[J].音乐天地,2008(4).
[6]杨晓琛.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群文天地,2009(3).
[7]李玉峰.试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与演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报,2006(2).
[8]徐丽梅.音乐能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J].教育艺术,2010(3).
《作品在钢琴教学的价值》来源:《北方音乐》,作者:李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