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角下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的碰撞融合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4 11:18:41 更新时间:2021-04-14 11:18:41
自 2012 年“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出现以来,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与定位引发了教育管理者与教师的广泛关注与讨论[1]。相对于课堂教学,“慕课”等现代化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灵,学生可根据对课程知识的需求自主选择时间地点观看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活;另一方面,传统课堂也具有其独特优势,尤其是师生直面互动效果更佳,有利于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讨论、探究氛围中使学习内容进一步深入[2]。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是其所处时代的必然要求,而传统课堂所蕴藏的教学理念与思想传承则是确保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味坚守“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而完全摈弃课堂教学、代之以“慕课”容易弱化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3]。作为两种差异显著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互有优劣,选择何种最佳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种颠覆性新模式,现代化教学与传统课堂不仅是新技术与旧方式的碰撞,也是新思想与旧观念的碰撞。已有研究多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教学组织过程阐述了两者的碰撞[3]。然而,任何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实施都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教育主体的活动。不同主体立场与理解差异较大,导致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对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的态度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碰撞,理清这些碰撞点对于有效消除分歧、共同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学科评估指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学管理人员视“慕课”为“班级授课制的终结者”,认为“慕课” 将取代传统课堂[4]。相反,更多的教师则不太认可这种近乎“捧杀”的态度,认为在新时代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冲击下,传统课堂肯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革,但远谈不上被终结、颠覆[5-6]。因此,如何根据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的激烈碰撞中探索两者的有机融合成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不同主体在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中的体验差异
不管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组织与开展过程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有必要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主体出发,探索“以人为本”视角下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碰撞,以期为两者有效融合提供全新的思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水平。
1.在传统高等教育活动中,学校作为管理者,主要从宏观层面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过程,并通过学生期末评价等对教师及课程进行综合考评。由于制度的宏观性与考评的滞后性,学校管理者在关键的课堂教学环节往往难以有效地参与,有限的参与方式主要通过教学督导随堂听课的形式,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师进行点评。然而,督导人数毕竟有限,而全校开课班级动辄千计,加之课堂开设时间不一,无法保证所有课堂都有督导听课点评,有限的样本往往难以真实体现上课实际情况。开展“慕课”等线上教学,通过实时听课或历史回放等形式,有利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随时调阅查看不同课程的实施效果,通过大样本分析数据,总结共性问题,可为学校宏观层面的教务管理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尚于发展阶段,教务管理人员专业课程的认知水平有限,加之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计算机平台管理能力,导致现代化教学平台的整体运行与管理尚存在许多不足,部分慕课过于追求在线形式而忽视了专业课“传业、授道、解惑”的本质,违背了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原始初衷。
2.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可在较少的外部干扰下,根据其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将时间与精力重点关注于课程章节、讲课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教学活动本身,教师的知识水平与个人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水平,在教师不重视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极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场面。“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极大冲击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设计环节。在此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有足够的掌握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高超的设计与展示水平。如准备一门慕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在脚本撰写、试讲、视频录制与制作等一系列非教学活动上,严重压缩了本应用于课程本身教学设计上的时间与精力,导致部分慕课开设过于追求形式与影响力而忽视了知识传承的初衷,部分教师消极应对情绪较重[7]。因此,教师的认知与重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的态度与选择。
3. 课堂教学为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与讨论提供了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独特平台,教师与学生在直观互动中更容易达到心灵的默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与人格的双重熏陶。但课堂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准备程度及个人风格魅力,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受体,对课堂效果的控制和改变能力较弱[8]。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照本宣科满堂灌等问题突出,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低头族” 现象严重。现代化教学方法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喜好以及对不同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由选择需要听课的内容。然而,以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在追求扩大课程影响力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内容体系与深度的讲解。例如,慕课的正式名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顾名思义其所面对的学生早已非传统一个班级 30 人的规模,而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与知识层次的广泛人群,从而极大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普及性。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普及性,势必要求牺牲一部分专业性,教师讲解时更多关注内容知识的广度,而对其深度则浅尝辄止。因此,对于专业学生而言,慕课的课程内容往往过于简单和科普化,难以满足其对更深层次专业知识的需求。
二、以人为本的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融合思路
综合考虑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的特点与不足,两者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其主要思路与方式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将视频、PPT 等学习资料与资源上传到线上平台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线下)与教师开展讨论,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9-10]。虽然大多数高校已具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硬件条件,然而该教学模式目前依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校的评价管理机制与支持力度不够、教师对其内涵与价值理解不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较低等[11]。因此,亟待从教育活动的主体出发,提高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水平,促使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达到最佳的融合效果。
1. 对于学校层面而言,应建立混合式教学管理与评价的有效机制,激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到混合式教学活动中。相对于传统课堂,混合式教学课程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缺乏学校层面相应的评价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无法大范围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评价机制需要客观公正,正确引导教师根据课程特色探索针对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避免追求数量与形式而忽略了教学质量。此外,须同时建立配套的管理机制,确保教师可随时获得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持,通过反馈机制实现不断改进和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还须进一步完善混合式教学建设的硬件设施,随着更多线上教学的开展,势必会对学校的网络资源提出更高的需求与挑战,需要在学校层面未雨绸缪、合理规划与布局,避免课程建成之后却无法有效发挥其最大价值的局面。
2.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发起者与组织者,在不同教学活动中均起到主导作用。因此,课堂革命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教师培训,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解与重视水平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效果[12]。教师培训有助于将现代课堂理念、技术、方法和要求等大范围地传播给教师,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并指导其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对教师的现实要求,不少大学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培训提供了必要的场所。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重心还主要停留在培训功能,如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等,缺少现代大学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内容。因此,学校层面应积极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加入更多的现代教育原理、思想、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切实提升教师对于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相关教育研究成果与在线学习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最新教学理论、技术与方法,提升自身教学修养与水平。同时,多渠道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与同行讨论,交流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进而将其应用于自身教学活动中。
3.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知识掌握情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青春向上的年轻心态,同时也存在心智尚不成熟、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等问题。如不加以适应的监督与引导,难以保证多数学生会主动认真观看线上学习资料。因此,学校和教师在进行课堂与教学模式设计时需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通过线上签到的形式确保学习参与度,通过布置在线作业与课堂讨论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调整课程讲解的侧重点。另一方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学生而言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观念转变,相对于传统教学严肃的课堂纪律,混合式教学气氛相对轻松,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重点,然而自主学习并非放纵不干涉,学生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课程知识,同时掌握其难点与重点。此外,学生应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将在平台使用与专业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与教师,为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客观的参考意见。
三、案例分析
2020 年春节前后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 疫情严重影响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多数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也产生巨大冲击。为应对疫情影响,全国几乎所有学校都推迟了开学时间。为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将疫情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教育部通知各学校“停课不停学”。在此政策引导下,各高校均不同程度开展了多种线上教学模式,推动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融合发展。以中南大学为例,根据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索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融合策略。
1. 虽然中南大学早在 2010 年左右升级了大量现代化教学的多媒体教室,配置了录音与视频录制系统,实现了在监控室同步观看教师上课情况并备份。然而,该系统初期主要用于教务管理部门远程监管与考核,虽然也开发了线上平台,但功能单一,平台使用效率较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确保“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学校升级了线上教学平台,推出了中南大学“教学可视化平台”,实现了线上课程建设与学生管理等课堂,从而统一规范线上教学模式,有助于采取同一评价与考核标准,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价与改进,避免了学生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熟悉不同在线教学平台上,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校可随时调看教师上课情况,督导可以随时进入教师的在线平台听课,进而将评价意见反馈给教师。此外,鼓励各位教师进行视频公开课,并组织其他教师进行在线学习与交流,共同提升线上教学效果。目前,该在线平台已开展了一系列测试,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为确保“新冠疫情”期间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创新了扎实的工作条件。
2. 该教学可视化平台已嵌入教师的个人信息门户主页上,共分为“我的教学”、“我的资源”和“账户管理” 三大模块以及课程设计、资源上传等 11 个主要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承担的课程情况自主新建课程,或对已有课程进行编辑,从而灵活对平台进行管理、组织教学过程。平台其最大特色在于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屏制视频,进而提交至平台,由系统后台转成统一格式上传至系统界面供其他用户观看学习,避免慕课录制时对脚本等形式上的严格要求,使教师可以将主要精力用于课件内容的准备上。此外,通过该平台,教师还可上传课件、教材等学习资料,发布和提交作业对学生进行测评。疫情结束后,教师可针对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些主要问题,在课堂上给予针对性的解答,并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考察其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计划,并为后续课堂安排提供借鉴。
3. 对学生而言,该平台为其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创造了可能,避免了线上直播等形式对时间的规定与要求。同时,通过回放等形式,有助于学生重复学习薄弱点,掌握课程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时可以随时反映给教师,教师在线或课堂予以回答。学生学习情况难以掌握与管理一直都是线上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课程视频的最少观看百分比和是否允许快进,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此外,通过布置课堂作业的形式可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是否参加学习以及学习的效果,这对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内容与形式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系统地反映课程内容,而非简单的选择或名词解释等容易搜索复制的题目,学生提交作业之后,系统会对学生分数的整体分布、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及各个错误选项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能导出每位同学的作业情况,以便老师对教学效果进行直观分析。
四、结束语
综上,无论是传统课堂或者“慕课”等现代化教学,都有其显著的优势与不足。固守传统课堂不愿做出任何创新与改进,终将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发展;而一味追求现代化教学的新形式,忽视对传统课堂的传承与融合,难免会本末倒置,曲解引入现代化教学的初衷,最终伤害的还是教育本身。无论教学形式与方法如何改变,“以本为本、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与初心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联系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的纽带。只有坚守这一原始理念,依托学校、教师与学生等教学主体的共同努力,实现混合式教学的宏观层面管理、教学方案设计与课程学习应用的全链条贯通,才能实现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 基于 2009-2014 年 CNKI 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7):55-60.
[2]傅晶晶,张鑫玥“教. 师中心”和“学生中心”教学模式之对比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9):269-272.
[3]孙成明,刘涛,高辉.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碰撞——基于大学课堂的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6(A5):190-192.
[4]张鸷远“. 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6- 121.
《“以人为本”视角下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的碰撞融合》来源:《高教学刊》,作者:冯徽徽,汤玉奇,邹 滨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