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挫折教育的路径探究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5 14:28:07 更新时间:2021-04-25 14:28:07
摘 要 随着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中学生面临着多种压力。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抗挫能力不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抗挫能力成为当下学校教育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中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在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中挖掘中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和举办趣味性活动激发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对健全学生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学生;挫折教育;路径探究
1 中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 1 中学生面对着多方面压力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学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诸如学习中的课业负担过重、父母长辈的期望过高、考试竞争压力较大、自我概念较差、家庭条件拮据等。这些于家长眼中看似合理的发展压力,在部分抗挫能力较低的中学生心中却较难承受。他们往往会选择一种自认为比较舒适的方式来逃避压力。比如:沉迷网络游戏,对人冷漠,生活颓废,不能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此时,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失败,努力地把挫折带来的负面效应缩减到最低,并使受教育者从中汲取失败的经验,为日后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对受教育者开展挫折教育的本质所在。[1]
1. 2 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由此可见,挫折教育是当前中小学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程中渗透挫折教育内容,在课堂上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并引导中学生正视挫折,能够使中学生学会合理调节自我情绪,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2 挫折教育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2. 1 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才能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为学生疏解因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面对挫折、解决困难。[3]作为与学生有紧密联系的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何种关系,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人格的发展,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需要修炼的一门艺术。教师若寻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过度放纵或压制都会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学生的方式和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严格要求自身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所应该努力做到的。只有建立起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自信。
2.2 引导中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教师应该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中坚定正确的育人观念,使自身具备能够落实挫折教育的能力。[4]部分中学生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焦虑感,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个别辅导的方式,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如果中学生把自己遇到的挫折归因于能力或努力不足,就会因羞愧而激发内在的动机,从而主动追求进步。如果中学生将挫折归因于运气不好,则不愿再努力奋进,因为将挫折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是塑造积极心理的最大障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确保学生不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对消极归因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避免学生因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对其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并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是对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深层次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3 在实践中挖掘中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
3.1 通过体育运动锻炼中学生的意志力当下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正确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体育运动,适量的运动可让人心情舒畅,对外界事物充满兴趣。运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宣泄压力与不良情绪的过程。让中学生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减轻中学生因精神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中学生只有身心得到放松,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保持活力,更愿意与人交往,转变消极的心理状态,积极进取。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比常人表现得更积极、更专注、更有自信。开展某项耐力性运动能够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举办运动会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潜能。因此,让中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能够提升其自我效能感,能够使他们以更加顽强的意志力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3.2 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中学生的幸福感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能坐而论道,需要深入实践其中,否则中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其头脑中仅能形成对挫折的理论认识,无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挫折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体验活动。模拟挫折训练,让中学生深处挫折情境之中,对挫折形成全方位的认识,充分挖掘其积极的心理潜能;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中学生相互关怀的意识,提高其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引导其从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体会幸福感;开展社区服务类活动,帮助中学生形成自尊品质,让中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认可感。这些社会体验活动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4 拓宽挫折教育的途径
4.1 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挫折教育内容为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广大学校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这在为中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兴趣与需要。为了抓住这一契机,学校针对挫折教育的内容可以制定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把养成积极进取的行为习惯作为这一校本课程的重点教学目标,让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正确解读挫折、感悟应对挫折的方式方法,思考如果遇到挫折应该保持何种心态,以及训练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挫折时怎样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讲授的方法为学生传授知识,而适当地在课堂中融入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课堂上让中学生观看经典影视案例,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自我感悟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可以开设专门的智能心理咨询室,让中学生与心理咨询小机器人交流对话,帮助中学生理解挫折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为正处于挫折中的中学生排解困惑、疏导思想,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各门课程学习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内容,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4.2 在趣味性活动中融入挫折教育在教育新形势下,挫折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新思路,其实施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意愿、兼顾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5] 通过讲故事、小品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中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体验挫折,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更快地找准自身定位、找到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在班级的网络群推送有关积极情感建设的文章,或者向学生推荐一些励志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既含有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的活动中接受熏陶。综合运用校园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宣传作用,对中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灌输,让中学生真正明白挫折与顺境都有它各自存在的必要性。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应对挫折,是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 于林平.论挫折教育的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7(2):120- 123.
[2]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的通知[EB/OL].(2012-12-07).http://old.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212/1456 79.html.
[3] 程利娜.论挫折教育的阶段性[J].教育探索,2012(7):11-14.
《中学生挫折教育的路径探究》来源:《科教文汇(下旬刊)》,作者:刘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