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傣族音乐艺术特点的浅析和弘扬发展方式的思考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20 11:16:53 更新时间:2021-11-20 11:16:5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五十六个民族拥有生来独特和持续传承的优秀文化。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孕育而生,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息息相关,是体现民族集体人格的听觉意象。本文聚焦于傣族音乐,通过介绍傣族音乐的基本分类及乐器种类,浅析傣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并探索弘扬发展傣族民族音乐的方向。
一、傣族音乐简介
(一)源于滇西南的傣族音乐
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支流、怒江、澜沧江、红河、金沙江等大江河流域,地势上多为热带河谷及较温和的高原盆地。傣族拥有约126万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排第19名。傣族民族语言为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人民视孔雀和大象为吉祥物,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有“水的民族”之美称,大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崇拜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
傣族音乐融合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和宗教特色,呈现出节拍鲜明、旋律流畅、意境温婉的独特风格。
(二)傣族音乐的分类
从艺术形式上看,傣族音乐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四大类别。
1.民间歌曲
傣族民间歌曲包括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歌曲形态,内容丰富多彩,民族特色突出,形式自由灵活,旋律柔和雅致。
2.歌舞音乐
傣族歌舞音乐将舞蹈与音乐有机结合,彰显傣族民族音乐善于包容、易于融合的发展基因。傣族歌舞音乐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孔雀歌(多为徵调式)、打鼓调(多为宫调式或徵调式)、十二马调(多为商调式)、依拉恢(多由羽调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喊扎(多为七声宫调式或徵调式)等。
3.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主要在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流行,主要在逢年过节、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赕佛仪式等场合表演。说唱音乐曲调与傣族民族语言紧密结合,多采用宫调式,音乐旋律平整,音乐结构自由。
4.戏曲音乐
傣族戏曲音乐融合了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和说唱音乐的特点,借鉴了汉族的部分戏曲艺术手法,形成了“男腔多为羽调式,女腔多为徵调式”的独特艺术风格,分为傣剧和赞哈剧两大类别。
(三)傣族乐器的种类
傣族乐器作为傣族音乐表演形式中的演奏工具,体现出傣族独特的风土人情。据统计,傣族乐器共有40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葫芦丝、巴乌、象脚鼓和傣玎。
1.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最能代表傣族音乐的吹奏乐器,由于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歌曲。
2.巴乌
巴乌,也是傣族音乐中重要的吹奏乐器,是一种弹簧震气吹奏的乐器,外形类似笛子,流传于德宏和西双版纳的傣族聚居区,常作为自娱自乐的独奏乐器,适合表达青年男女爱意。
3.象脚鼓
象脚鼓,又称光亚或光吞,是傣族最古老的民间乐器和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广泛运用于歌舞音乐和戏曲音乐中。在漫长的民间艺术活动积累中,象脚鼓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鼓语,能按照人说话的声音和语气,敲击出富有色彩性的节奏,表达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4.傣玎
傣玎,又称西玎或玎西,是傣族一种弹拨弦鸣乐器,外形与二胡、板胡相似,可用于独奏、伴奏及与筚等气鸣乐器合奏,深受傣族青年人喜爱。
二、傣族音乐的艺术特点
(一)傣族音乐的自身共性
由于傣族人民共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傣族音乐在音域音腔、声乐体裁、歌词结构、乐器使用四个方面存在诸多共性。
1.音域音腔
从大量傣族音乐作品来看,傣族音乐具有音域较窄、明显“带腔”的特色。傣族音乐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祭祀活动和日常劳作等主题,音乐结构短小精悍、反复交替,旋律起伏较小,音域一般较为狭窄。同时,在演唱傣族音乐时,表演者常使用颤抖音、平滑音等伴奏音,具有明显的“带腔”特色。
2.声乐体裁
在傣族语言平和、柔软和浪漫的气质影响下,傣族声乐曲目一般采用陈述、吟诵式语句,以中声区为主,运用温婉柔和的唱腔表达情感,擅长表现爱情和信仰,演唱风格生活化而不失仪式感。
3.歌词结构
受傣族语言体系影响,傣族音乐的歌词结构和押韵方式通常较为随意。具体来看,唱词的句子数量和每唱句的歌词数量不受约束,歌词结构一般采用四音节或者七音节,歌词一般采用前后押韵的方式。
4.乐器使用
傣族乐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与傣族音乐在旋律、节奏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共性一样,傣族乐器在不同地域使用实践中存在相似的音域和音级,体现出较为趋同的音律审美。
(二)傣族音乐的地域差异
在热带河谷和高原盆地的不同自然环境影响下,傣族聚居区之间在生活习俗上有所不同,傣族音乐也呈现出地域多样性。
1.音乐体裁风格多元
傣族音乐在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四大类体裁中的作品风格多样、形态各异。例如,云南西部水傣族聚集区的“赞哈调”,节奏和节拍单一且规整,音调与说话声调类似,是明显的吟诵和陈述式的音乐表达方式;云南东南部的山傣族的“四句调”,整个唱词只有四句,分别为起头、承接、转折、收拢四个部分,音乐旋律铿锵有力;云南中部的花腰傣族的“罕定调”,采用三弦伴奏,音乐旋律和节奏均较为平稳,与傣族语言的音调高度一致。
2.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调性音阶方面,傣族音乐一般采用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但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水傣族音乐还多采用七声羽调式和宫调式,调式交替转换频繁,呈现出多层次的表现能力;花腰傣族音乐旋律起伏不定,三度、四度跳进的旋律走向叠加较强的装饰音,具有戏剧张力。山傣族音乐一般采用角调式或者羽调式,既可表现生机盎然,又可传达小调情思。
乐器使用方面,同一类乐器在不同族系中使用方式差异较大。从乐器选择来看,山傣族常使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水傣族常使用拉弦乐器,花腰傣族常使用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从乐器形态来看,花腰傣族喜好较大的象脚鼓,水傣族常使用中等或较小的象脚鼓。
三、傣族音乐弘扬发展方向探索
傣族音乐呈现出我国西南地区丰富多元的地域风情和温润婉约的审美特性,区别于苍茫壮阔的蒙古音乐、融合西域风情的新疆音乐和辽阔高亢的藏民族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更加新潮和具有融合性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传统的傣族音乐在国内外各大舞台上缺少展现机会,发展逐渐边缘化。
传承、弘扬并发展傣族音乐,将“中国声音”传递到世界舞台,是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长远发展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对“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践行。基于上文所述的傣族音乐艺术特点,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笔者对弘扬发展傣族音乐的方向做出以下探索:
一是提高音乐作品原创能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傣族音乐独特的地域风格和多元的表现形式,为新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应鼓励音乐从业人员及爱好者深入傣族聚居区进行文艺采风,挖掘傣族音乐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充分提炼更符合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艺市场审美需求的音乐元素,创作出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生活的文艺新精品,以推动傣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推动音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傣族文化旅游新热点。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西双版纳等傣族聚居区已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将傣族音乐纳入傣族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傣族音乐元素融入傣族风情文化旅游体系,扩大傣族音乐的受众群体。
三是积极鼓励傣族音乐走出去,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融合中国民族元素的音乐作品因具有独特魅力,已经为世界所关注。应鼓励和支持音乐企业依托傣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海外音乐公司及音乐人合作开发制作音乐产品,通过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线上演播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傣族文化品牌的“世界身份”。
四是推动实施傣族民族音乐保护出版工程,以市场化方式为傣族音乐发展提供拓展资源。文化发展依托于优秀的艺术创作和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一是需要对珍贵录音录像资料进行及时修复和数字化保护,系统整理出版傣族音乐曲谱等作品数据库;二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民族音乐奖项和艺术专项基金,激励优秀音乐创作和表演人才更多地展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三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吸引各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傣族音乐产业发展,通过设立发展基金助力优秀文艺作品孵化,共享民族音乐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和红利,以促进傣族音乐实现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锦和,李汉杰傣族音乐[J]云岭歌声, 2005,(05).
[2]罗琼芬.云南傣族音乐比较研究[J]民族音乐, 2009,(05).
[3]李建蓉.云南民族音乐的现代变迁[D].云南大学, 2012.
[4]郭嘉.论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以 长白朝鲜族音乐生态环境调查研究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7.
《关于傣族音乐艺术特点的浅析和弘扬发展方式的思考》来源:《戏剧之家》,作者:蒋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