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德建设
所属栏目:人文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16 10:29:16 更新时间:2019-06-04 14:37:10
内容提要:本文从德育建设的内容、方法及途径等方面,阐述了师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强调以人为本,以德治教的德育观念,并对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教师 道德 建设
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是党和人民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师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
首先,教师道德对教师起调节和教育作用。教师道德不但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而且对正确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利益等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具有指导意义。其次,教师道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去作学生的榜样。同时教师对学生要起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品质的教育作用。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感能感化学生,教师坚定的意志能感染学生,教师崇高的信念能感召学生,教师的专业志趣能够影响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第三,教师道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影响社会道德,通过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影响社会,促使人们互相尊重,遵纪守法,助人为乐,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因而加强师德建设,在新世纪显得尤为重要。
在师德观念上要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师德的本质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爱为核心和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这一师德的内涵体现和预示我国师德建设的理念和思想,要从根本上转型,从过去人们更多地从社会趋向角度谈论师德建设,转为更多地帮助教师支持教师自主成长。这样有利于克服和框正原有师德建设中的工具性、育目性、及过多依靠外在的约束性等弊端,使师德建设走向更加合理的健康轨道。“以人为本”古今有之,为什么当今要进一步提出呢?就世界范围看,经过了一个现代工业文明所谓物质本位阶段后,教育的人文精神有所失落,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提倡“以人为本”的师德,就是提倡回归教育的本源,重新回归到人的教育。教育基本任务从把已有的东西给学生转为提供条件,支持人的自主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在师德教育中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和发展;追求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关爱,满足人的理性及情感需求,促进人的肉体和心灵的阶段性、持续性的均衡协调发展。
其次,以德治教,建立师德规范。以德治教就是要把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渗透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学校教育的各种行为和要素,都要通过一个“德”字来统帅和促进教育的发展。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教的基础和核心,这是因为师德建设是造就一流师资队伍,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首要环节。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角色价值决定教育者的道德要求。建立健全师德规范,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保障,要想使学校师德建设有保障,应尽早建立以下几种制度。一是建立教育制度。师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一个认知、体验和影响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二是建立激励和奖惩制度。通过各种途径表彰优秀的师德代表人物和师德典型,同时对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应实行一票否决做法。三是建立一个监督制度。要把干部、教师、学生和学校从业人员放在一个统一的监督制度之下,保证所有人都有一个好的师德表现。
第三,加强学科道德教育,完善教师的人文精神。应充分利用学科教育,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中,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种自然流露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因此,要求教师注意几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一是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热爱生活并感悟到生活的乐趣,这对一个人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学习的兴趣。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人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三是创造精神。教师要在长期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中,把这一理念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感悟去体会。四是社会的责任。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对父母、以至对社会的责任感。总之,在学科教育中,要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教育学生,用优秀的敬业精神去感化学生。首先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形成师德的一个基本规律;二是广泛阅读好书,是丰富人文精神很重要的一条途径。三是教师的多才多艺是道德形成的一个重要规律,一个精神生活比较单调的人,很难形成丰富、健全的人格,教师的多才多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多才多艺,教师的个性品质也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
文章TAG标签: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