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随想曲《蒙风》艺术特色初探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3 17:56:08 更新时间:2021-12-03 17:56:08
二胡随想曲《蒙风》是现代作曲家高韶青创作的一首“中西结合”的乐曲,这首乐曲非常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乐曲在中国风格的乐曲基调上,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其中还包含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蒙古草原音乐元素。曲中常见的蒙古长调等音乐元素凸显了乐曲的民族特征,演奏这首乐曲需要运用大量现代性二胡演奏技巧。《蒙风》是一首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中西合璧的音乐佳作,本文主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一、《蒙风》中所表现的民族音乐特色
二胡随想曲《蒙风》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的乐曲,曲中的蒙古族音乐特色无一不体现着浓厚的蒙古族音乐文化,这也使乐曲《蒙风》赢得了听众的喜爱,许多二胡演奏者在各种场合中曾多次演奏该曲。
(一)D羽调式在乐曲《蒙风》中的体现
D羽调式是中国传统调式之一,也是蒙古族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调式。我们熟知的很多蒙古族音乐作品,如《嘎达梅林》等都运用了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羽调式。乐曲《蒙风》采用了D羽调式,将D羽调式的主音d作为全曲的灵魂音,全曲围绕D羽调式展开叙述。
开篇的十个主音d强调,全曲以D羽调式的调式旋律为全曲基调。具有蒙古民族音乐特色的D羽调式使听众的代入感强烈且明显,听众瞬间会随乐曲进入牛羊遍布,人们生活自由美好的草原中。D羽调式通过凸显其主音d,充分体现全曲浓郁的蒙古族音乐风格。
作者通过充满中国民族风格的D羽调式,简明精炼地对乐曲进行创新。全曲许多节奏密集的部分围绕d音将乐曲多次推向高潮,使快板部分充满激情,结尾在情绪激昂中持续,直到乐曲结束。
(二)蒙古长调
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代表着游牧民族人民奔放的情感表达和自由美好的生活。蒙古长调在蒙古语中指“长歌”,有自由流畅、腔长字少、高亢悠远的特点,一般用于抒发草原儿女的深切情感。乐曲《蒙风》旋律的慢板部分多与蒙古长调的旋律、节奏特点相近,设计巧妙且取其悠远、余音绕梁的精华。曲作者使用蒙古长调这一民族音乐特色的处理方法,抒发了对草原浓烈的热爱之情,其旋律流畅优美,令人回味无穷。(见谱例1)
从谱例可以看出,这句旋律多为附点节奏,加以连弓弓法,空拍较多,可见气口较长,旋律舒缓符合长调的音乐特点。在长调的旋律基础上,又加入倚音等演奏技巧,在体现长调的同时,描绘草原景象,抒发深切情感,乐句内容丰富细腻,且“形散神不散”,犹如站立在无边无垠的大草原,面对壮美景象向大自然倾诉满腔的深情,热爱中又透露一丝惆怅,似乎在感慨草原面前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
笔者在练习这一部分乐曲时慢长弓部分使用了大段弓段,使乐句富有叙事感,更易抒发乐曲细腻美好的情感。随着气口的不同位置,强弱对比的夸张体现,能衬托出长调自由悠远的音乐特点。
二、乐曲中所包含的演奏技巧
《蒙风》主要展现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在其独特的情感基础上,作者高韶青结合了许多高超的演奏技巧,来向人们展现如诗如画的美好生活景象。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简要探讨《蒙风》中主要的演奏技巧。
(一)重音
在乐曲《蒙风》中,作者高韶青将基本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合成不同的节奏型,通过不同位置的重音标记,使强弱拍不断交替,乐曲颗粒性和爆发性十足,节奏律动富有动感。这种“动而有节”的节奏特征,描绘出辽阔草原骏马奔腾,战士们驰骋疆场,气势磅礴的场景。
全曲开头第一小节十个D音持续重复,在丰富多变的节奏型中加入不规则重音记号,一瞬间将听众带入紧张的情境中。演奏这一部分乐曲时,演奏者要具有良好的运弓功底,对节奏的掌握能力要强,要在保证重音音色厚度、亮度,强弱对比明显的情况下进行演奏,严格把握节奏的准确性,体现蒙古族人民非同凡响,英勇善战的力量。
在有重音标记的这一旋律中,重音的体现需要两手配合。演奏者右手持弓时,要将弓杆与弓毛撑开,使琴弓保持紧绷状态。随着重音的不规则、间断出现,演奏者右手持弓要加大弓毛与琴弦的摩擦力,才能将重音所要表现的紧张激昂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三度颤音
颤音指在运弓时,左手手指按原本的音持续发声,与其相邻的手指在弦上按一定频率进行敲击,产生的一种连贯的音响效果。《蒙风》中的三度颤音不同于传统二胡颤音技巧。三度颤音是与持续音的手指相隔一指的手指打颤音,并且打颤音的手指要提前一点下,在偏高音位滑到原有音的上方三度,继而打颤音。这种演奏技巧更加贴近蒙古草原音乐,带有三度颤音的旋律通常在长调中体现,节奏偏向于散板,调长且情感内容丰富饱满。
在如歌的慢板中,蒙古长调的悠扬与三度颤音这一极富创造性的演奏技巧融合到一起,对演奏者左手的功底要求极高。在演奏时,颤音的轻快和长弓的力度均匀要同时体现。这一创作技法,描绘了一幅蒙古族人民自由美好的慢节奏生活图画,更加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悠然的生活状态。
在三度颤音出现时,笔者通常会使一指按弦更扎实有力,从而保证打颤音时琴弦不因振动幅度过大而影响音色。打颤音的手指应带有弹性,轻巧地按弦发音。三度颤音可以演奏出长调的丰富情感,而且颤音的装饰也显得乐句更加俏皮自然。
(三)大滑音
滑音是二胡演奏技巧中最能体现二胡弓弦乐特色的表现手段之一,指演奏者手指在琴弦上有意识地滑动所发出的音。滑音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按照滑音幅度分类,滑音可分为大滑音(大三度以上)和小滑音(小三度);按照滑动方向可分为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和下滑音(由高音滑向低音);按照滑动时间可分为先滑音(滑音出现在本音之前)和后滑音(滑音出现在本音之后);按照滑动力度可分为倚音滑音和连结性滑音。演奏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演奏效果选择按弦力度,弦的张力等因素对准确自然地表现滑音有影响,其衔接和统一会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
乐曲《蒙风》中慢板部分的大滑音区别于传统二胡滑音演奏技巧。其大滑音是模仿蒙古族乐器“马头琴”滑音的一种技巧。在传统的二胡演奏技巧中,大滑音一般都超过三度,又分为大上滑音和大下滑音。《蒙风》中的大滑音结合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的大滑音演奏技巧,运用了甩腔的处理技巧,主要强调的是滑音之后出现的音。
在慢板中第四小节,作者通过二胡展示“马头琴”大滑音演奏技巧,在两个小三度音之间进行小三度上滑音之后迅速滑到低八度,同时伴随颤音。这当中出现的装饰音、颤音都自然流畅地融入了大滑音中。在演奏中,演奏者要以远距离的快速上下滑动产生“马头琴”独有的韵味。这富有创新性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细腻的另一面。在这段慢板中,演奏者快速换把,音与音之间疏密结合,体现了生活在苍茫草原,胸襟开阔的蒙古族人民温柔善良的性格特点。如歌的琴声震撼人的心灵,这一段中,二胡将“马头琴”技巧演绎得出神入化,展现出草原民族的神韵和文化。
笔者在练习乐曲的大滑音部分时,特别注意到,在左手虎口部位紧贴琴杆时,快速换把过程中,虎口一定要保持放松状态。在虎口处于绝对放松的状态,音准把握准确的前提下,演奏出的大滑音效果更加流畅自然。
(四)双音
双音技巧是作者模仿马头琴,结合西方乐器小提琴等弦乐器的双弦演奏技巧而来。由于马头琴和小提琴的弓子都具有位置处于琴弦外侧的相同特点,所以可以同时拉多弦产生双音,因此,作者在《蒙风》中充分发挥二胡弓杆和弓毛为一体的结构,将弓杆紧贴外弦,弓毛摩擦内弦使内外弦同时发声。此时两个音高相差五度,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铿锵有力,旋律给人斗志昂扬的感觉,渲染了气势磅礴的气氛。(见谱例2)
这样的创新使二胡通过模仿马头琴的音色更加接近蒙古族风格。演奏时,二胡内外弦同时发出声音,节奏紧凑富有张力,营造出疆场上充满了马蹄声与嘶鸣声,一匹匹具有矫健身姿的骏马飞跃的震撼人心的刺激场面,再一次将乐曲推向高潮。
通过对乐曲的练习,笔者认识到了右手持弓的支撑力的重要性。双音的演奏需要一定震慑力,而这一力度除了左手的按弦要扎实饱满,右手更要达到一定的力度,两手充分发挥作用紧密配合,才能保证音色干脆利落,掷地有声。这是由于演奏双音时,右手要同时控制弓杆和弓毛,手指共同发力。在持弓力度一直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双音的演绎能为乐曲情感的烘托锦上添花。
(五)人工泛音
在二胡演奏技巧中,泛音可分为“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自然泛音指以二胡的空弦,即手指不按琴弦所发出的音作为基音,一般泛音音位越靠近琴码,发音越清晰。而人工泛音指以一指按下的音为基音,再以四指轻触琴弦。两者的区别在于,泛音音位范围所对应的实际弦长范围不同,通俗来讲,自然泛音的音位要在千斤至琴码之间,其实际弦长是千斤至琴码;而人工泛音的音位在一指(食指)所按音位至琴码之间。相比自然泛音,人工泛音产生的音响效果更加通透清晰。人工泛音又分为四度人工泛音和五度人工泛音两种,这里的区别在于四指的音位是一指音位的高纯四度还是高纯五度。
《蒙风》运用了大量且连续的人工泛音来演绎,发出的特殊音响效果清亮,纯净,仿佛嘹亮的歌声响彻远方,蒙古人民结束了一天的生活,夜幕降临,寄一片思念于星月。
笔者在练习人工泛音时发现,当需要两个手指同时触弦发出泛音效果时,一指的力度比四指大,这样可以保证人工泛音的弦长更加准确,相应四指演奏泛音的音响效果更清晰明亮。在演奏人工泛音这一部分时,一、四指强弱力度分配要明确,以达到音色集中、透明的效果。
三、结论
在高韶青先生的笔下,这样一首技术与情感高度并存的佳作,要求演奏者同时具备高超的二胡演奏功底和深层次的音乐内涵底蕴,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这首二胡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高韶青对音乐注入的新鲜的生命力。作品中的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得非常完美。
首先,笔者对乐曲《蒙风》中所表现的民族音乐特色、演奏技巧进行了简单梳理和探讨,并加入了自身练习乐曲的体会,对其涉及到的理论概念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其次,通过对乐曲《蒙风》的众多音乐元素进行理论化分析,为演奏者和欣赏者提供了专业化的视角,使其在演奏和欣赏的过程中对乐曲整体能有更清晰的感官体验。最后,笔者通过自身实践,对乐曲各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笔者自身对乐曲的了解也是由浅到深,由模糊到清晰,由“认识”到“理解”的过程。
综上所述,二胡随想曲《蒙风》在作曲家高韶青先生的笔下诞生。笔者阐述了乐曲中所表现的蒙古族音乐特色,包括D羽调式在曲中的体现、蒙古长调的运用这两点,继而分析了乐曲中所包含的演奏技巧,包括重音、三度颤音、大滑音、人工泛音等,经过理论化探讨和自身实践,笔者对二胡随想曲《蒙风》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希望有助于乐曲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甜.《随想曲一-蒙风〉 音乐风格解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7.
[2]苏璇.二胡左手演奏技法的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6.
[3]王俊娜高韶青二胡随想曲<蒙风》的分析与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 2011.
[4]王娜.试论二胡移植小提琴作品的演奏特点[D].天津音乐学院,2013.
《二胡随想曲《蒙风》艺术特色初探》来源:《戏剧之家》,作者:孙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