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审等级标准划分
所属栏目:学术知识
发布时间:2022-01-24 16:38:42 更新时间:2022-02-28 16:54:24
盲审指一种组织专家组评审的制度,就是匿名送审,意味着评阅导师不知道论文作者是谁。这样打出来的分数作假率低,一般高校,特别是研究生院,均有对学位论文进行定期盲审的相关规定,多为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论文进行盲审。那么盲审等级标准划分是什么呢?

一、盲审论文的评审分项指标和评审等级
1、评审分项指标
分选题、创新性、学术性、应用性、准确性等五项。
2、评审等级
分项指标以A(优)、B(良)、C(中)、D(差)、E(劣)五个等级进行评定。
二、盲审结果的分类
盲审结论,分为三种:
1)同意进行或稍作修改后进行论文答辩(评价指标不得出现D或E);
2)建议作较大修改后再进行论文答辩(评价指标出现D等);
3)不同意进行论文答辩(评价指标出现E等)。
上面第一种为 “通过”,第二种为“异议”,第三种为“不通过”。
三、盲审结果的处理
1.盲审结果为“通过”时,硕士学位申请人可直接进行答辩申请。
2.盲审结果为“不通过”时,硕士学位申请人不可进行答辩申请,应按照盲审意见修改论文(修改论文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并在有效的学习年限内再次提交一本论文参加盲审。其学位论文答辩、学位申请在讨论和表决时,主要参考最近一次的盲审成绩和结果。
3.盲审结果为“异议”时,学位办及时将盲审评阅意见反馈给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导师讨论后应及时电子签报学位办审批。签报结论应明确为以下之一:
(1)“不同意论文答辩”。如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委员中有三分之一(含三分之一)以上不同意申请人进行答辩,则申请人应修改论文,半年之后、一年之内申请答辩时提交一本论文参加盲审。对不同意答辩论文,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结合评审专家意见,给出修改意见。
(2)“同意稍作修改后直接进行论文答辩”。该结论应获得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委员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方为有效。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学界权威专家对论文和评审意见进行审读。
(3)“建议另送专家评审”。该结论应获得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委员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方为有效。另送专家评阅的评审期限为40天。另送专家评阅的成绩将作为判定该评阅是否通过的唯一标准。如其结论为“同意进行或稍作修改后进行论文答辩”,则论文作者可直接参加答辩,否则申请人即需按照评阅意见修改论文,半年之后、一年之内再次提出论文答辩申请。
盲审结果分为A优秀(90-100分)/B良好(80-89分)/C合格(70-79分)/D不合格(70分以下)。一般“双盲”抽检成绩总评分在60分以下(不包括60分),或5项评价指标(选题,创新性,学术性,应用性,准确性)中有1项以上在D等级以下(含1项D等级),为不通过。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