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学对我国戏曲发展的意义探析
所属栏目:戏剧论文
发布时间:2022-02-12 10:43:52 更新时间:2022-02-12 10:43:52
戏曲文学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反映群众生活的经典剧本和丰富语言。人们所喜爱的各具特色的戏曲表演,是戏曲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内容。对戏曲文学进行语言表现、剧本内容等方面的细致探讨,能够发现戏曲文学对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理解中国戏曲在舞台表演上存在的价值,推动中国现代戏曲发展进程,让年轻人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戏曲文学的本质作用
(一)提供剧本内容
戏曲文学自诞生之际,就给文学领域带来了惊喜。很多表演艺术都注重表演者的词曲演唱,并要求他们具有丰富夸张的表情,使观众能够受到词曲情绪的感染,从而形成了以舞台表演为主的重要发展脉络。而戏曲文学以词曲的创作过程为主要内容,次之为表演者自身的整体表演过程。在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的互动中,通过表演者的表情、动作、演唱,使观众充分感受到丰富的故事情节或者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评判,这样的戏曲文学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可用剧本。
(二)塑造丰富形象
戏曲文学对于剧本的使用和发展,让戏曲剧本衍生出了昆曲剧本、京剧剧本等多个种类。而剧本的发展,使表演者角色逐渐分化出了以满足剧情需求为标准的多个形象。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用脸谱表现不同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公正忠孝、奸诈多疑等性格特点,使观众能够通过直观形象和戏曲唱词,准确了解文学剧本所要讲述的故事情节,并产生有利于剧本创作的有效建议,使中国戏曲在艺术表演、人物塑造等方面保持长期发展趋势。
(三)指导戏曲表演
在我国戏曲发展历程中,由于各地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剧种以及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在相同剧目演出的过程中,其故事情节、人物对白等内容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戏曲文学,换句话说,就是表演形式、特色绝活、演出节奏、声光器乐虽多种多样,但核心内容是戏曲文学的展现。
二、戏曲文学对我国戏曲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
1.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逐渐丰富
中国戏曲不仅仅强调艺术表演形式,还对中国民间歌舞进行舞台形式、演出内容上的不断丰富。广受大家喜爱的评剧和豫剧,以唱腔和唱法为表演重点,这让不少观众把演唱当成了戏曲的主要讲究方向。而中国戏曲还有一种被称为滑稽戏的艺术样式,曾流行于中国上海、苏州等部分区域,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时期,存在对北方方言和粤语等的模仿桥段,与当时存在的文明戏和独角戏有着相当密切的相互推动作用。滑稽戏对于不同人物的塑造,刚开始以表演者的对白谈话为主,后来逐步添加了唱词,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戏曲内容。但中国戏曲的剧本文学,并没有将中国戏曲的发展仅仅限制在唱念的创作中,而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多个社科领域的文学内容、多重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形成种类繁多的中国戏曲。
2.中国戏曲的艺术特点逐步展现
在民间戏曲表演过程中,容易出现词曲配乐和剧本内容的矛盾性,给表演者的角色分配带来了不便。这让剧作家们意识到了文学剧本的不成熟性,想要创作出能够反映群众生活的优秀戏曲作品,又想要摆脱剧本写作中这种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创作手法。明代初期改良了最初的剧本结构,增加了丰富的表演剧情和人物角色,但出现了不合理的词曲唱念。后来,中国戏曲突破了唱词和念白的屏障,更加重视戏曲表演过程中的剧情需要和剧情结构,减少了大段不合理的人物对白和唱词内容,使词曲唱念都能够发挥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增强了戏曲在剧本内容、剧情表演等方面的艺术性。戏曲文学所做出的巨大改变,让中国戏曲衍生出能够独自执掌舞台表演的多种艺术形式,能够根据任务和剧情的发展需要,进行舞台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性过渡和科学性处理,串联起原本不够完整的剧本主线,使中国戏曲逐步展现出以艺术表演为中心的特点。
(二)提高中国戏曲的表演水平
1.提升戏曲语言的丰富性
戏曲文学中的剧本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分化,后被提炼为表演者的唱词和念白。为了增强戏曲内容的可读性,部分剧本会参考民谣唱词和小说故事,在唱词中体现通俗化的小说情节,将更多的生活语言用于创作。中国早期的说唱文学,就与唱词语言的丰富有关。说唱能够很好地平衡方言在唱词中的腔调,使中国戏曲具备通俗易懂的唱词格式,并区别于与之相似的古代诗词唱段。戏曲语言在艺术表演中的长期发展,除了较为严格的唱词格式外,还要求语言内容具备叙述完整故事的独特能力,使戏曲语言体现出戏曲文学表现形式上的统一。戏曲文学对剧本唱词内容的丰富,让中国戏曲可以容纳多种地域方言和语言艺术,呈现出较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传统舞台艺术表演形式,大大提升了中国戏曲的语言表现能力。
2.扩大中国戏曲的影响力
戏曲文学所包括的念白部分,存在相当繁琐的表演程序要求。念白的出现要区分出唱词和说词的语言内容,进行体现人物立场的诗朗诵和唱词过渡,将戏曲文学语言通过艺术表演形式转化为大家能够读懂的戏曲舞台语言,让中国戏曲表现为合适普通观众观看的艺术作品。面对面的中国戏曲表演方式,不能够让观众进行戏曲文学语言的细细品读,会出现很多晦涩难懂的地域方言。此时中国戏曲要减少过于口语化的表演内容,灵活运用唱词和念白这两种戏曲语言,才能让自身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文化动力。随着戏曲文学逐步以地域语言为分界点,正式形成多个地方剧种和有重点的表演方向,中国戏曲的影响力便已经摆脱了以往的束缚,同时在艺术表演和艺术文学方向上不断前进。
(三)彰显中国戏曲的文学价值
1.戏曲文学涌现出许多杰作
戏曲文学经历了剧本创作、语言发展等方面的转变,也留下了不少让人们得以审视的作品。比如《窦娥冤》至今还被很多人所传唱,歌颂了古代女性的坚贞品格和牺牲精神。而那段历史缺乏一定的现实考证,人们无法得知窦娥这个女性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的原型。《窦娥冤》的创作者关汉卿,这位戏曲文学领域的重要奠基人,有着广为大众熟知的“不伏老”形象,在世界文明史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关汉卿作为戏曲文学发展早期的艺术家,为大家输出的剧本情节虽多为虚构,却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他以后的许多人,则真正展现出了中国戏曲重点描写群众社会生活的创作倾向。汤显祖作为精通古文诗词和医学社科的艺术家,憎恨身边的不良社会风气,创作出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和诗歌作品,他所创作的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
2.戏曲文学反映了时代话题
戏曲文学所展现的故事情节,大都反映了作者对所处时代的无奈,能够体现时人的真情实感。其中《鸣凤记》着重对忠义之人进行歌颂,并把他们的斗争精神化为“朝阳丹凤一齐鸣”,讽刺那个时代以宦官为主的朝中势力是如何陷害人民群众并影响国家政权的,体现了群众强烈憎恨奸臣的真实情感。《鸣凤记》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揭露了腐败官场中的内部斗争,影响到了之后多个剧本的创作过程,为当时的戏曲文学提供了典型案例。虽然也有人认为《鸣凤记》所刻画的人物性格不够突出,语言不够通俗流畅,缺少艺术价值,且有部分故事情节存在同样的处理方式。但以此为代表的戏曲文学,确实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政治主题,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提升中国戏曲的舞台表现力
1.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戏曲文学需要将形象塑造当成首要任务,对剧本故事情节进行有效处理。戏曲文学主要通过“移情于景”的创作手法,侧面烘托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精神状态,使每个受众都具有对事物做出主观判断的生命力。戏曲文学与现代话剧,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戏曲文学重视对舞台表演环境的衬托,能够通过念白自然地串联故事情节,让人物以唱词着重表达自己的情感,人物独白则是故事情节的主要推动力。而现代话剧以对白语言为主要的表演方式,同时通过大量的夸张动作和言论来塑造人物形象。戏曲文学属于中国戏曲这一大的范畴,与现代话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不相通。
2.体现真实的思想情感
戏曲文学用大量说唱语言塑造整体故事框架,能够体现出较为真实完整的故事情节,带给观众十分丰富的感官体验,这是其他艺术表演形式难以替代的。而且戏曲文学对细节描写的讲究,使人物的文学形象得到了真实的体现。中国戏曲在叙事风格方面,要求创作者为人物的每一句唱词都赋予一定的含义,增强观众在欣赏戏曲文学时的独特美感。例如《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唱词,能够烘托出她所处的进退两难的境地,并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层层表现出她的相思之情。这与《西厢记》剧本在创作过程中,重视对现实主义内容的客观描写,以表现出人物形象的真情实感有关。所以戏曲文学对发展中国戏曲的故事情节,存在十分强大的人物和情节推动力,加强了情感冲突,增加了戏曲舞台表演中的看点,具有为舞台表演服务的语言特性。
三、结语
戏曲文学的发展推动中国戏曲在发展进程、表演水平、文学价值、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的不断进步,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基石和牵引性因素,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人们应当正确认识戏曲文学的基础性作用和广泛性影响,运用戏曲语言创作出更多弘扬优秀传统、反映时代特征、满足精神需求的作品,通过发展中国戏曲的多种艺术形式,开拓戏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中国戏曲的深入发展奠定艺术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蓓蕾.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D].上海戏剧学院,2010.
[2]王评章.戏曲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关系[J].中国戏剧,2005,(08):21-25.
[3]杨镇泽.浅析戏曲作品中的文学性与音乐性[J].名作欣赏,2019,(08):175-176.
《戏曲文学对我国戏曲发展的意义探析》来源:《戏剧之家》,作者:武艺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