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7 10:59:18 更新时间:2022-03-17 10:59:18
核心素养培育与新课改背景下,合作与交流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为了解对培养中小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认识、实施状况及有效建议,运用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对合作与交流能力内涵理解多样化、培养方式单一、有效指导不佳。提出科学构建小组、因材施教以及拓宽课内、课外培养路径等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提供参考。
一、研究目的与背景
(一)研究目的
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首先了解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认识与态度;其次了解中小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实施现状和困境;最后了解具备实践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和建议。
(二)研究背景
1.新课改重视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注重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
2.新课标倡导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还关乎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阐明了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方式。
3.社会发展急需具备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的人才
在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均趋向于追求科学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也就是回归生活本真。“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我国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中小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势在必行。
二、研究内容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选取3位一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对象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各1位。小学教师为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XX小学数学教师1,任教年级为三年级,教龄为3年。初中教师为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YY中学数学教师2,任教年级为初一,教龄为5年。高中教师为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ZZ中学语文教师3,任教年级为高二,教龄为10年,职称是高级教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访谈法与文献法,采用文献法梳理了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内涵与方法。受疫情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网络在线访谈,旨在了解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态度、实施状况以及策略和建议。访谈过程中为防止信息收集遗漏缺失,故借助录音设备记录、保存访谈信息;访谈结束后将录音数据转换为文字信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性筛选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获得研究结论。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引起教育界对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视,促使一线教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的意识,并具备合作与交流能力。1.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概念内涵从文献梳理中可知古代社会中将合作与交流视为两个孤立概念。合作指共同创作或多人一起协作以达到共同目的。交流指信息互换的过程,通过沟通交流,达到信息流动传播的目的[2]。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现代社会逐渐将合作与交流融为一体。2.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一般是小组合作。即采用“自愿结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教师协调”的原则将学生分若干组,每组4—8人,小组成员在各方面取长补短。每组要选1名有领导力与影响力的学生当组长。此外,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3.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途径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实验研究、社会实践以及评价活动[3]。具体阐述如下:(1)在游戏活动中培养。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寓教于乐。(2)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角色扮演是指在特定情境中,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进行互动。旨在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更好地处理生活矛盾与工作挑战,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打下基础。(3)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社会实践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尤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更能在专题与特色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社会实践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提供了舞台。(4)在评价活动中培养。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自主、个性与全面地发展,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方法(1)让学生明确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事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与别人合作。教师可以寻找这种契机,创造机会与条件让学生体验个人无法完成任务时的无助感与挫败感[4],从而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2)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成就感与成功感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能够影响和激励学生潜在的发展力,促进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3)让学生多与同伴交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与同伴在一起,他们可以一起交谈、一起做游戏等。教师要创造机会使学生与同伴接触、交往,而且不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交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交流的欲望[5]。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学生合作与交流概念的理解教师
1认为合作与交流就是学生为了高效完成一项任务而分工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教师2认为学生合作是指将多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交流是指学生之间借助语言,围绕某个主题交换意见,深入讨论的过程。教师3认为学生合作与交流是对立统一的概念,主要指为共同高效完成一项任务,多人分工协作,围绕任务主题交换意见,积极探讨、深入探究的过程。
(二)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必要性的认识
教师1认为很有必要,因为当今社会很多工作或任务需要大家协作完成,只有大家群策群力,建言献策,才能把工作完成得更好。教师2认为有必要,因为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要求人们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教师3认为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它可以高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了解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态度。关于教师对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概念理解,访谈的3位教师均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均能理解合作与交流的本质特征。关于教师认为是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3位访谈教师的回答均认为很有必要,考虑到未来社会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未来社会对全面与个性发展的人才需求,要求中小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迎接挑战,提高工作效率,战胜人生困难。
(三)访谈教师所在学校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方式和措施
教师1所在学校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措施为组织各类社团活动,举办运动会、演讲比赛、拔河赛、年级红歌赛、班级经典朗诵或者游戏等各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沟通能力,并根据课程内容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分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学习成果。教师2所在学校一直在推进课程改革,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主题,收集资料完成PPT的制作,并作汇报。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创新挑战项目或特色班级活动。教师3回答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悦纳别人;其次要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再次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让学生了解一些合作的方法与技巧;最后要让班干部发挥有效引导作用。
(四)访谈教师所在学校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方面存在的困难
教师1认为其所在学校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培养方式单一,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师缺乏一定的引导,教育效果不显著。教师2认为其所在学校存在的困难为学生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意识不强,并表现出抵触心理,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形式较为单一。教师3认为小组合作的低效性是由于学生缺少合作交流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另一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创设合作氛围,尤其缺乏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构建。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重在了解中小学落实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要求的现状与困境。关于学校落实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要求的现状,通过3位访谈教师的回答,发现中小学均有不同的培养措施。关于中小学落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要求的困境,小学存在培养方式比较单一问题,即学校过于依赖课外活动,忽视对教师的培训引导,仅让学生自己随意摸索,培养效果不佳;中学存在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教师指导效果不佳等问题,即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越来越强,个体之间思想差异显著,面对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学安排,并未真正意识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而且中学生大都具有逆反与抵触心理,所以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高质有效的指导与培养。
(五)访谈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方法
教师1的方法是让学生首先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基础。教师2的方法是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讨论的话题,将学生按能力进行分组,让大家围绕这些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教师3的培养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分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学习成果;设计丰富有趣的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以及在活动中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六)访谈教师结合自身经验对有效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建议
教师1建议学校应该组织更多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或者小组参与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从而吸纳别人的不同意见;要善于根据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2的建议是丰富培养方式,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合作及与人沟通交流;拓宽培养途径,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教师3的建议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小组合作团队作用,共建师生合作机制。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了解3位教师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方法与建议。通过了解3位教师的培养方法,发现小学教师重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中教师重在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课堂合作与交流途径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实践能力;而高中教师重在通过课内课外实践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关于有效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建议,中小学教师一致认为:首先要创造情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通过课内小组活动、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培养方式;最后通过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四、结论、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中小学教师对合作与交流内涵理解多样化通过访谈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均了解合作与交流的内涵并能够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必要性。虽然中小学教师表述方式不同,但均不同程度掌握合作与交流的内在本质与培养方法。2.学生参与性不足,教师指导不佳,培养方式单一访谈发现,中小学落实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要求的困境主要为学生参与性不足,教师指导不佳,培养方式单一。学生参与性不足指因学生个性差异与生活习惯不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抵触心理,进而使积极性不高与参与性不足;教师指导不佳指由于未对教师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与指导,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创设合作情境意识不强,因材施教能力不足,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效果不佳。培养方式单一是指培养的基本方式为小组合作学习,造成学生合作与交流培养途径单一。
(二)建议与对策
1.科学构建合作小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首先要科学构建合作小组,即每个合作小组成员人数约为4—6人,在分组的过程中,要使每个小组的学生学习水平基本相当;同时,每一小组应选派1名领导力与影响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负责人,确保学生发展机会均等,促进其更好地合作与交流。2.创设合作交流情境,有针对性地施教教师要善于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才能在情境中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3.丰富培养方式,拓宽课内课外培养路径教师要加强课内合作学习指导,拓宽课外教学实践。要积极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与独立人格的形成。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外实践中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结语
合作与交流能力正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能,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因此,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培养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Z3):29—30.
[2]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Z3):29—30.
[3]许磊.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何玉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J].生物学教学,2005(7):20—21.
[5]周徽.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7(2):17—188.
《中小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来源:《林区教学》,作者:胡红霞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