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传统舞蹈资源在乡镇幼儿园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表演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1 10:44:37 更新时间:2022-03-21 10:44:37
民族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将其应用到幼儿园课程实践当中,不仅能有效传承民族文化,还能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怀和民族文化素养,因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1] “棕包脑”舞蹈是流传于湖南西部雪峰山腹地洞口县的一种古老的瑶族传统民间舞蹈,它因舞者在祭祀时用棕片包裹脑袋而得名,这一舞蹈于 2014 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棕包脑”舞蹈内涵丰富,动作套路繁多,表演形式复杂多变,是集民族音乐、舞蹈、宗教、民俗、美术、服饰等内容于一体的文化表现形式,是雪峰山地区瑶族先民记录民族迁徙和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 “棕包脑”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概括起来主要有舞蹈动作元素、音乐元素、服饰元素、道具元素等。将“棕包脑”舞蹈蕴含的教育元素转化开发成幼儿园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课程体系,还可以为培养幼儿的文化与艺术素养提供充足的养分。民族和乡镇地区也应充分开发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利用传统文化服务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在文化应用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3][4]
一、在乡镇幼儿园艺术课程中引入瑶族传统舞蹈的价值
现代文明的交融在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走向消亡。这些不断趋于消亡的传统文化有的因丧失了存在和传承的社会根基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弃,有的则因其传承过程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而逐渐为人们所远离。瑶族“棕包脑”舞蹈动作讲究,学习难度大,跟不上时尚且无法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因而学习“棕包脑”舞蹈的人越来越少。“棕包脑”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重要体现,在乡镇幼儿园开发“棕包脑”舞蹈课程不仅可以使这一文化形态得以传承,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5]此外,开发瑶族“棕包脑”舞蹈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的课程体系。
瑶族“棕包脑”舞蹈是一种集合了音乐、美术、武术、语言等内容的文化艺术资源,具有多重教育价值。“棕包脑”舞蹈表演不仅具有固定的舞蹈规则和舞蹈动作,而且在舞蹈的过程中会伴随棍棒敲击地面、吹号角、打鼓敲锣等动作,这种动作与声音相互配合和呼应的舞蹈场景和舞蹈节奏可以激发幼儿对瑶族舞蹈的兴趣和表现能力。“棕包脑”舞蹈表演过程中一般会伴有瑶家山歌,而瑶家山歌节奏自由、旋律悠长且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其曲调和歌词常根据需要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瑶家山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瑶族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幼儿园将这种民族音乐转换成课程可以使幼儿从小感知瑶族音乐的优美及其所体现的瑶族文化与生活,可以使幼儿在山歌的即兴表演和创造中不断发展自身的音乐素养。“棕包脑”舞蹈表演有特定的表演服饰,即棕片头套和棕衣,这种服饰不仅充满了艺术感和神奇感,同时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古朴的依存关系。除了表演服饰,表演所用到的棍、棒、木凳等都以相应的造型来体现相应的艺术美,可以让幼儿受到全方位的艺术熏陶。此外,“棕包脑”舞蹈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武术。例如,“棕包脑”舞蹈中的单、双棍表演有多种舞棍的形式,通过练习不同的棍法可以锻炼幼儿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
二、在乡镇幼儿园艺术课程中引入瑶族传统舞蹈的目标、原则与内容架构
有研究表明,如果在儿童早期实施艺术教育,那么就可能培养出更富有适应力和创造力的人。[7]尽管音乐和舞蹈一部分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敬神或者祭祀活动,但其从中衍生和发展出来的音乐一直被赋予了重要的教化和育人功能。[8]洞口县的瑶族“棕包脑”舞蹈是该地区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瑶族文化中保持最完整、传承最悠久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和艺术表现形态,在对“棕包脑”舞蹈进行系统的开发之前需要先明确开发的目标和原则。瑶族“棕包脑”舞蹈课程开发的目标应该体现在幼儿对该艺术表现形式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具体又体现在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瑶族“棕包脑”舞蹈的音乐美、舞蹈美、服饰美以及传统村寨的环境美;喜欢参加瑶族民族传统艺术活动,并能在“棕包脑”舞蹈改编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棕包脑”舞蹈艺术表现活动,在艺术创作中能运用瑶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元素。
瑶族“棕包脑”舞蹈蕴含了五个方面的资源,即动作资源、服饰资源、音乐资源、语言资源和道具资源,而每一类资源下面又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具体资源。依据资源的不同属性与特征,瑶族“棕包脑” 舞蹈可以被构建为音乐欣赏活动、韵律活动、手工活动、美术活动、歌唱活动、打击乐活动、绘画活动、戏剧活动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经整理发现,瑶族“棕包脑”舞蹈有吟唱、凳术、棍术、服饰、山歌、锣鼓、号角、齐眉棍、舞凳、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等不同表现形式。其中吟唱可以被开发成韵律活动《转圈圈》《我是“棕包脑”小舞者》和音乐欣赏活动《“棕包脑”的秘密》,凳术可被开发成韵律活动《板凳舞》,棍术可被开发成韵律活动《我和我的小棍子》,服饰可被开发成手工活动《巧手做巧衣》《漂亮的叶子裙》《美丽的刺绣》和绘画活动《瑶族服饰真漂亮》等,山歌可被开发成歌唱活动《瑶族山村我的家》和音乐欣赏活动《劳动号子喊起来》,锣鼓可被开发成打击乐活动《我是小鼓手》和音乐游戏《开心的锣鼓》,号角可被开发成音乐游戏《嘀嘀嗒嘀嗒》和打击乐活动《有趣的号角声》,等等。
三、在乡镇幼儿园艺术课程中引入瑶族传统舞蹈的路径
将瑶族“棕包脑”舞蹈资源开发成幼儿园课程有两条基本路径,即分别将其开发成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显性课程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将“棕包脑”舞蹈资源列入幼儿园正式的教学计划并以常规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它集中体现在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两个方面。隐形课程可以以间接和内隐的方式将“棕包脑”舞蹈资源渗透在课程环境和课程文化当中,它集中体现在幼儿园内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12]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具有不同的开发要求和开发方式,课程开发者要从各自的特征和目标出发合理地筛选和组织不同类型的“棕包脑”舞蹈资源。
“棕包脑”舞蹈资源显性课程的设计要注重对主干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设计这一类活动时应该精心选择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彰显“棕包脑”舞蹈特色和教育价值的内容。“棕包脑”舞蹈资源显性课程开发有两种方式,一是围绕某一特定的内容而将其开发成单独的活动,二是将不同的内容进行融合而开展模块化教学。[13]例如,前者可以表现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舞蹈或者民族主题绘画活动,后者则可体现为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穿插“棕包脑”棍术舞蹈表演。显性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不仅要关注幼儿的情感、认知与技能的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要注重幼儿对课程开发的主体性参与。[14]
“棕包脑”舞蹈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要注重文化要素的渗透和课程环境的营造。“棕包脑”舞蹈是一种显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综合性文化,在将相关资源开发成显性课程的同时,也可将有关文化与教育元素渗透在环境创设当中,使之成为一种隐性课程。首先,幼儿园可以在物质环境层面创建一个具有“棕包脑”舞蹈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将“棕包脑”舞蹈的有关艺术元素直观地体现在幼儿园的墙面、楼梯和活动区当中,使之成为一种隐性课程。其次,幼儿园可在精神层面传递和展现民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意涵融进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15]再次,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课程实施氛围,借助乡镇“棕包脑”舞蹈文化博物馆、“棕包脑”舞蹈传习所等机构和资源来推动幼儿园“棕包脑”舞蹈课程的实施。这种内外结合的隐形课程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接受“棕包脑”舞蹈及其所蕴含的教育与文化价值,使他们在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民,邹文佳.依托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幼儿园艺术课程[J].文教资料,2018(18):125-126.
[2]周晓岩.湖南洞口县长塘瑶族乡瑶族“棕包脑”舞蹈考察记[J].艺术评鉴,2017(21):92-95.
[3]林云芝.篆刻艺术与幼儿园美育的融合[J].学前教育研究,2020(05):93-96.
《瑶族传统舞蹈资源在乡镇幼儿园艺术课程中的应用》来源:《学前教育研究》,作者:张卫民 1 刘湘艺 2,3 罗珊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