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探索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3 10:53:32 更新时间:2022-03-23 10:53:32
当前水土流失、水污染、耕地减少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为了尽快恢复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应综合采用多种措施,通过宣传活动强化种植人员的意识,并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及时实现全面监管,在落实绿色生产模式的前提下,全面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意义
首先,可以发展生态农业。随着绿色种植理念的提出,生态农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生态农业的运行需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强化修复治理力度,才可以改善农业环境质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其次,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时期,为了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但当前农村资源形势并不乐观,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因此,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力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生态发展系统,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保障。最后,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新农村建设最为关键的内容便是生态建设,其直接关系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面貌。
2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2.1人地矛盾
农业生态污染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且大多进城务工,耕地撂荒严重,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同时,部分农村存在耕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问题,土地重用而轻养,管理方式粗放,闲置大量土地资源,耕地面积缩减,这些均会为农业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短期内无法通过土地管理法全面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所难免[1]。
2.2水土流失
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备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土等方面的作用,森林资源减少将会直接导致农业生态失衡。部分地区甚至为了开发耕地面积,出现毁林种地行为,以致水土流失严重,为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2.3水源危机
水资源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一般春季与夏季的水资源充沛,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但我国水资源存在年际分配不均问题,部分地区并未采取科学的饮水、保水、蓄水措施,以致水资源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同时,还存在水资源枯竭、水资源流失问题,也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农业种植期间会使用各种化肥农药,污染水资源,引发水源危机,侵害农业生态环境。
2.4病虫灾害
农业生产期间难免会出现病虫害问题,且传染力较强,会持续危害农作物生长,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饲养不当、益虫减少等均可以导致病虫害问题,若没有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将会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以致生态失衡。
2.5污染源广泛
农业污染包括内部污染与外部污染两个方面,均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随着工业水平的提升,农村工厂数量逐渐增多,虽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导致了污染问题。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以及生活垃圾等,均会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3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
3.1宏观对策
3.1.1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应加大对现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尤其加大对采矿业、旅游区等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由根本上杜绝乱占耕地、围湖造田、毁林毁草等破坏行为,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全面发挥法律、法规作用[2]。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完善的保护条例,减少生态环境法制漏洞。同时,还应建立生态环境经济补偿机制,追究破坏者的法律责任,并由破坏者给予经济补偿,实现税收绿色化与持续化。3.1.2坚持可持续发展。农业方面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发展力度,避免顺坡耕作,且还应在种植期间重视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节水技术,合理使用生物农药与有机肥,减少污染源。渔业方面,应坚决取缔禁捕渔具与非法捕鱼行为,严格控制外来物种侵入,且还应控制饵料化肥的投喂量,采用静养方式,重视保护天然草地,避免应滥垦超载等问题导致草地退化。林业方面应强化保护天然林,避免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问题。且还应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发展原则,强化种植人造林,优化树种结构,避免水土流失。建设防护林时,应重点建设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加快增加森林数量。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应尽量减少土地使用量,强化生态开发力度,尽快解决老矿产遗留问题。公路交通、水利水电等建设方面,应强化生态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堤坝数量,合理使用水资源,优化交通路线,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并行发展。3.1.3加强科研支持。对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应在相关部门领导下,由整体上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路线,开发适合社会与自然发展的技术措施。首先,应实现税收绿色化,多收少补不利于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少收多补有利于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的行为。其次,应加强研究适合各地生态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清洁能源,尽快恢复农田生态系统。最后,应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水平,重视监测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完整性,强化保护濒危保护动物,杜绝外来生物入侵。3.1.4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应增加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财政支持,重点扶持当地龙头农业企业,在用水、用电、税费、用地等方面给予补贴优惠。且还应重视良种繁育、植保工程、农作物优化栽培技术、节水节能等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力度,增加支柱产业的经济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要时还应在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土地规模流转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全面整合涉农资金,聚集于特色农业产业。另一方面,应构建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以财政投资为主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个层次的投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同时,还应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开发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积极鼓励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强化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全过程跟踪管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据此合理安排预算计划,最大程度的发挥资金效益。
3.2微观对策
3.2.1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单一,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应推行新型种植理念,促进农民牧渔全面发展。首先,应提高养殖业占比,加快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其次,应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实现食物供需平衡,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的积极性。且重视发展饲料作物,恢复绿肥作物。再次,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结构,保持生态系统与景观系统的多样性,积极发展各种农业模式,注重实现立体农业。最后,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采用退耕还草措施,重视发展防护林、经济林、材林等。3.2.2强化治理水土流失。为了减少水旱灾害,应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强森林的调蓄水能力,削减降雨径流。治理期间应综合山河湖库,以治山为本,结合堤防与山河治理措施。在治理山地时,应重视天然林保护,有效改造低效林,发展丰产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有效涵养水源,发挥保水防洪效果。同时,还应综合开发潜力较大、人类活动频繁、环境较为脆弱的丘陵地区,引入科学开垦方法,重视后期经营。3.2.3构建高效农业生态系统。针对不同区域与不同自然条件,相关部门应做到因地制宜,构建高效科学的农业生态系统,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山岭地区应结合自然资源、地貌等条件,依据气候、植被资源以及土壤垂直差异等因素,合理采用立体开发与分类经营模式,实现多层次布置。比如,混栽草木、乔灌、花等,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经济链结构。在利用坡耕地时,应遵循喜光与耐阴作物搭配、高秆与矮秆结合的种植原则,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平原地区应调整种植制度,改变生态养殖模式,引入池塘鱼、猪、禽复合养殖模式,或以牧草为主的禽、畜开发模式,提高生态保护水平。整体而言,应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强化区域优势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支柱绿色产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同时,还应实行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影响力与附加值,并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业横向与纵向的全面统一,聚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应发展订单式农业,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合同,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推进农林牧结合与种养一体化,全面提高农业产业链价值,实现转型升级。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应鼓励农民兴办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通过出租、转包、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3.2.4重视防灾减灾。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还应做好农业的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人群的防灾意识。二是全面调查农村地区的农业灾情、灾害情况,合理评估分析,协同各部门制定科学的防灾与减灾方案。三是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确定综合管理部门与减灾队伍,实现农业灾害治理的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入灾害监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推进现代生态型的集约持续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化水平。五是综合开展生态环境预警研究工作,有效引入生物工程、生态工程、国土改造工程等技术,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基础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3]。3.2.5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流域治理工作,加固水库并清淤扩容,在整治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建设新型标准渠道,提高抗旱抗涝能力。同时,还应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水利建设工程,改变政府包办水利模式,以股份合作、劳代资等方式,明确责权利关系,拓宽建设思路。应引入地膜下灌溉、喷灌、硬化渠道等新型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水资源。3.2.6加强污染物控制。第一,控制化肥农药投入量,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入农田生态培肥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用稻-稻-油/绿肥轮作模式,加大生物肥与有机肥的使用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同时,还应在农村广泛普及科学施肥知识,严格控制区域内使用化肥强度,一般不得超过200kg/hm2。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还应引入精准施肥技术,增加使用作物专用肥与复合肥使用量,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除此之外,还应引入生态拦截技术,过量使用化肥会严重污染地下水源,此时可以建设生态沟渠,种植具备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比如空心菜、黑麦草等,拦截流失养分,充分吸收氮磷元素,减少水体污染。第二,合理控制农药用量,进一步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一步降低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防治害虫时还应引入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天敌防治,优化空间布局,通过多种农艺与生物手段,最大程度降低病虫草危害程度。第三,应科学控制畜禽养殖废弃物,严格遵照《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科学设置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等,实现合理布局。禁养区包括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旅游开发区、居民用水周围500m区域等,应全面推出养殖行业,更不得改建、扩建。限养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村落密集处等,应严格控制畜禽饲养规模,不得扩建、改建养殖场,且合理引入粪污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措施,停业粪污排放不达标的养殖企业。适养区指的是禁养区与限养区以外的区域,应根据当地环境承载力,开展适度养殖,并无害化处理畜禽粪污。第四,科学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推行生态养殖,通过水产净化水质。渔业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水库养鱼化肥使用标准,并向养鱼专业户积极普及用药知识,并常态化检测排放的污水,并在池塘边基地上种植植物,以充分吸收养分,实现水质的全面净化处理。渔业养殖还应采用科学的饲喂方法,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增加水质负担。第五,合理控制农膜白色污染,农业部门应出台奖励政策,通过购买等方式,鼓励农民回收已使用的农膜,或者加大生物降解膜的开发力度,确保农膜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分解。
4结束语
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期间难免会污染生态环境。为了实现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针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采用针对性的修复治理措施,在宏观与微观层面加强监制,以充分保护农业资源,建立美丽宜居乡村,提高农民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丹丹.浅析大气环境监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12):56-57.
[2]辛丽娟,初堡垒.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0):66-67.
[3]周颖,梅旭荣,杨鹏,等.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J].中国农业科学,2021(10):4358-4369.
《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探索》来源:《农家参谋》,作者: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