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有效性和特殊性内涵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24 10:38:26 更新时间:2011-03-24 10:40:24
网络教育有效性和特殊性内涵
徐 彬
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发表,教育职称论文,教育论文网
摘 要:网络教学的内涵,除了同传统教学有效性一样,具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重含义外,还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内涵,这种独特内涵包括三个逐级递进的层面:底层表现为师生参与网络教学资源的广度,中层表现为网络教学资源与师生之间教学交互的深度,高层表现为网络教学师生间情感沟通、价值观调校和学习能力提升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教学 有效性 独特性 内涵
网络教学脱胎于传统教学,网络教学内涵应该符合普遍意义上的教学有效性和特殊性规律,但是网络教学由于其信息传递媒介以网络为主,具有传统教学难以拥有的优势,如教学规模和教学时空的突破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模式的多样性等等,因此网络教学有效性又具有它自身的特点。在二十多年发展过程中,网络教学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教学有效性内涵将不断发展和丰富,人们对有效学的追求也将不断变化。人们正不断追求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教学条件的、适应个别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促进学习者能力获得的有效教学,网络教学的丰富实践将不断诠释和发展“三效”和“三度”的内涵。
一、网络教学有效性的一般内涵
网络教学虽然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但它也遵循一般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其组成要素也包括教师、学生、媒体、信息和环境等;其最终评价体系也会体现到教学有效性问题上。“教学有效性”和“有效教学”在内涵上是一个概念,它们关心的主题都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1.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以写作为客体的活动结果是否符合活动主体需要为依据进行判断。同样,教学有效性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属性,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是否相符及相符程度的高低进行价值判断,也就是说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说,教学有效性蕴含着以下三重意思:
(1)“有效”即“有效果”。教学效果是指教学结果中与预期目标相符的部分,考察的重点对象是学生的行为和结果,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这种层面的教学有效性是用某种预期目标(或标准)去衡量教与学的结果,关注的是学习结果的好坏及学习效果的有无。
(2)“有效”即“有效率”。这个层面的教学有效性意味着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在实现教学目的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付出(包括时间、精力、物力等)要符合“经济原则”或“节约原则”。在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中,从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发展到一对多的“班级教学”,是最典型的减小投入、增加产出的“教学有效性”。但仅仅这种简单的通过减少固定教学投入成本从而实现提高有效性的方法显得过于偏激。大量事实证明:在当前以网络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甚至愿意牺牲这种“班级教学”而强调“个别教学”,那么是不是不追求教学有效性呢?当然不是。因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再不需要从事简单的重复讲授活动,此时的“有效率”应该是“横向”意义上的相对概念,即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通过某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增加单位时间内信息传递的容量。
(3)“有效”即“有效益”。当我们全面认识教学活动时,教学有效性还应包含教学活动的客观属性,即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2.网络教学有效性的一般价值观特征
一般意义上讲,网络教学有效性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属性,是对网络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是否相符及相符程度的高低进行价值判断,也就是说遵循网络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投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其中,时间包括: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周期、达到网络教学目标的学生学习时间、教师用于网上学习指导的时间、师生等待服务器的响应时间等。人力包括:制作教学平台所消耗的人力、用于网络学习指导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包括:制作网络教学平台所需的经费投入、网络教学平台的维护经费、网络教学平台的升级开发经费、学习者支付的用于学习的网络流量费。网络教学有效性必须满足和实现“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
二、网络教学有效性的特殊内涵
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网络教学系统和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媒体和教师发生了变化,其中“教学媒体”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校园网络、国家和地区教育专用网和lnternt网等形式,以网页发布、BBS论坛、BLOG网络日志、EMAIL邮件发送、QQ和MSN聊天等方法传递和呈现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是面对面的教师真实形象,也可以是虚拟世界中的教师形象。网络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即可以是同步形式,也可以是异步形式。
1. 师生参与网络教学资源的广度
它是评价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及实现网络教学过程的首要条件,表现网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可能性和普遍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教师和学习者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熟悉程度,这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最基本条件;
(2)教师和学习者对网络教学形式的认可程度。人的主观意识决定人的实际行动,学习者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网络教学形式,是否具有抵触情绪,将直接影响网络教学的实施;
(3)学习者自学能力的高低。学习者的学习自制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实施网络教学的制约因素;
(4)网络教学资源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程度。如网络教学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界面的美观性,人机交互的简洁性等;
(5)网络教学形式所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广度。学习者是否能从网络教学平台中获得所需的各类资源;
(6)教师从传统教学到网络教学的转变能力和驾驭能力。
2.网络教学资源与师生之间教学交互的深度
网络教学资源与师生之间教学交互的深度,表现为师生、学习者、网络教学平台之间教学交互的程度。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减弱,学生和教学资源的直接交流加强。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基本上都交给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资源来完成。这些教学环节的重建只能通过交互活动设计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维持学习者持久性的主要方法,是发挥网络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成为“底层”和“高层”的纽带。
(1)网络教学资源的动态性决定了交互手段的复合性
网络教学资源大都通过网页的形式表现出来,早期的网页大都是静态网页,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呈现,甚至是教材的电子化。0且不论由此制作的教学资源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就静态网页本身而言,其交互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网页超链接。随着动态网页生成技术和其他各种技术对网页制作技术的整合,网络教学交互手段逐渐多样化,包括电子邮件、网页对话窗、网页弹出菜单、网页内容实时更新、网页按钮、语音输入、实时聊天、留言板、视频对话、触摸屏等。当然,交互手段的多样化,并非要求将所有交互手段全都用上,而是应根据课程特色、学习者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网络带宽限制等要素综合设计网络教学手段。
(2)网络教学过程的师生分离性决定了网络交互的功能
网络教学设计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特点的分析,确定网络教学资源的教学目标,对网络资源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进行合理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导航、界面和页面等进行设计制作,并对网络教学过程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其中,网络学习目标的呈现、学习者的操作控制、具体学习内容的呈现、师生交流与协作、网络学习指导、练习与反馈、网络学习追踪、网络教学测评、网络学习内容导航等都需要通过“交互”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据此设置多个交互栏目模块。
(3)不同的网络教学模式决定了交互手段选择的依据
网络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技术环境、教学策略和人机关系等若干要素组成,与一般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多了技术环境和人机关系等要素,使其有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技术环境是网络教学模式赖以运作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因特网、广域网、局域网、校园网设备的性能、信息传输条件等;人机关系是网络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而人机关系最关键的就是交互角色的创造和确定。每一种教学模式所需的技术环境和人机角色关系配置不尽相同,对交互手段的选择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和要求。
3.网络教学对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价值观调校和学习能力提升的效度
网络教学对于师生间全国沟通、价值观调校和学习能力提升的效度,是评价网络教学的最根本要素。AECT2004定义中,对有效性学习的理解是:深刻的、举一反三的和学以致用的。美国Oklahoma大学的L.DeeFinK教授从六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有效性学习的目标: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所学到的内容、思想、人物和条件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综合;学会从人文与道德的角度看问题;保持学习探索的锐气与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显然,网络教学的学习结果标准依赖于网络学习方法和过程的优化标准和网络学习意识的养成标准,作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优势的交互技术必然是网络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
参考文献:
[1] 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
[2] 廖富民,提升网上教学有效性的程序与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6,(12):39
[3] 王昭君,陈洁伟.网络课程的有效性设计要素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3):29
[4] 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 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6] 戴仁俊.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