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档案的保护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4-11 09:53:16 更新时间:2011-04-11 09:26:16
论中国古代档案的保护
曾飞舟
摘要:我国有悠久的档案保护工作历史。本文从档案库房建筑、有害生物防治、修裱装祯以及保护制度四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古代档案的保护,以期对中国档案保护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利于提高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科学水平,完善档案保护技术学乃至整个档案学理论和科学体系,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并为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档案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库房建筑 有害生物 修裱 保护制度
我国有悠久的档案保护工作历史。我们现在的档案保护工作是在过去档案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未来的档案保护工作也必然要以现在的档案保护工作为基础。历史上的档案保护工作有过很多成熟的经验和一些值得总结的教训。当然很多经验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继承的,因为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多经验是我们可以继承的,例如技术层面的经验。总结档案保护工作的历史经验教训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来说,对中国档案保护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有利于提高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科学水平,完善档案保护技术学乃至整个档案学理论和科学体系,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从实践上来说,总结档案保护技术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档案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一、 档案库房建筑体现的保护思想。
库房是档案保护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对档案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我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内容。通过档案馆库建筑而使档案不受火灾、水灾和虫害,历来受到重视。考古证明,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商代就建立了保管甲骨档案的库窖。在殷代都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出的殷代武丁时期的档案库窖,就集中了甲骨档案1.7万片。其中有些甲骨分组存放,保管得井然有序。这种集中保存档案的库窖,使得甲骨档案避免了自然和人为的损毁,久藏以留后世,实为开创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的先河。这也表明至迟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王朝的档案已经是集中保管了。周代的天府,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的处所。老子的“守藏室”,保存着周代的图版、盟书、谱牒、诰誓等档案。天府和守藏室就是周代的档案馆。另外,据《周礼》记载,档案文书除了要有正本收藏于天府之外,还要有副本保存于有关官府之中,以作为平时行政的依据。可见,周代不仅建立了管理档案的机构和场所,而且还规定了管理档案的制度,开始有意识地保护档案。
由以上可看出,我国古代档案库房的建筑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集中统一保管档案的思想,以及防水防潮、坚固耐久、防火防盗、恒温恒湿的思想。
二、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中国传统档案图籍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杀青防蠹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直至秦汉魏晋,相当长的时期里竹木简一直普遍作为书写公文、信札、簿籍和一切文书的材料,而竹木简的组成成分是植物纤维。这类物质可成为有害生物的营养成分,因此竹木简易受有害生物的侵蚀。尤其是新竹水分较多,更易被虫蛀。如何从典籍制成材料本身来防止虫蛀这便成为当时保护档案典籍的一大问题。人们在实践中找到了“杀青避蠹”这一适用于竹简的防蠹方法,这是我国古代典籍保护技术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二)染纸避蠹
公元二世纪汉和帝时,管理宫廷用品的宦官蔡伦改良了造纸方法,发明了造纸术。这项发明的推广,使档案典籍制成材料发生了巨大变革。公元三世纪之后,简牍档案基本上被纸质档案所代替,纸已成为档案典籍的主要制成材料。纸张绝大部分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及少量非纤维素物质。纤维素是由萄萄糖脱水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多糖体,它可以成为档案害虫及霉菌生长发育的养料,因此,一旦环境条件适宜,纸张就会发生虫蛀霉烂。为了保存珍贵文献,古人在长期的摸索中创造了防蠹纸,以防害虫对珍贵典籍的危害。古代的防蠹纸主要有潢纸、淑纸和万年红三种:潢纸是在纸张中加进防虫药物制成的。相传潢纸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发明的,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记载:“黄蘖浸汁染书,用以避蠹。”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中也有记载:“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蘖,取其避蠹。”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普遍采用黄蘖纸做书籍。敦煌石室的石经,很多都是采用黄纸书写的,至今纸质完好,无蛀痕。
(三)、草药避蠹
草药避蠹就是在书库、书橱或书本中放置某些含有挥发成分的药材,让其挥发出来的气味在档案典籍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以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的一种防虫方法。放置的草药有芸香、麝香、檀香、樟脑、皂角以及烟叶等,其中尤以芸香最常用。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古人藏书用芸香。芸,香草也,……避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芸香(别名香草)属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有强烈的刺激气味,花叶香气皆烈。据分析香草含有芳香油和多种香豆精类成分,叶内含有茵芋碱,故有防蠹驱虫作用。古代使用芸香避蠹保护书籍文献始于西晋,盛于唐宋。由于常用芸香避蠹的原因,故藏书的房屋有“芸阁”、“芸署”之称。相传宁波“天一阁”藏书,就是内夹芸香草以避蠹。樟脑是樟科植物樟树的干枝、叶及根部经加工提炼制成颗粒状结晶体,常温下易升华,其挥发成分是一种双环萜酮类物质,具有刺激性,故能驱避昆虫。如今许多档案库房仍沿用樟脑防虫的方法。
(四)、药剂防霉
防霉剂是用来防止档案典籍霉腐的药剂。古人常用白矾作为防霉剂加工制作防霉纸。白矾(又称硫酸铝钾矾)具有使微生物脱水致死的作用,故能防霉防腐。制作防霉纸的方法是先把白矾溶于水中,然后涂抹在纸张上,晾干即成。墨是古代书写的主要字迹材料,我国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就出现了墨。虽然用墨书写的字迹很稳定,耐光耐热,耐酸耐碱,不易褪色,但若墨的质量不好,也会滋生霉菌、腐蚀纸张。因此古人就发明了防腐墨,这种墨在唐代徐坚的《初学记》中有所记载。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动物胶和防腐剂,由于动物胶属蛋白质类化合物,容易霉变,为此须加入防霉剂以防长霉,且能去除胶臭,保持墨色不褪。当时常用的防腐剂有麝香、樟脑等。由于麝香昂贵、樟脑来源有限,所以现代制墨一般以硼砂作为防腐剂。
三、档案典籍修裱技术
修裱技术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明时期在典籍保护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以后逐步发展成为裱褙和装饰书画、经卷图籍、档案等的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使用至今,成为如今保护档案图书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传统技术。修裱就是运用修补、托裱的方法,使用粘合剂把选定的纸张补或托在原件上,以达到恢复原件强度,延长寿命的目的。修裱的主要作用,一是用于装饰书画以更增其艺术效果,并便于观赏和收藏;二是对残破脆朽的各种书画、典籍进行托裱、修补,使之得到修复与加固,将“支离破碎”的珍贵典籍“整旧如新”,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修裱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南朝刘宋时的虞和对书画修裱就有过论述。宋代还设有专门职官主管修裱之事。明代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对修裱作了系统的总结。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西晋文学家陆机(公元261~331年)的章草《平复贴》,距今已有1700多年,由于几经修裱,仍完好保存下来。
四、档案保护制度
(一)、副本制度。副本制度起源于西周,经过若干朝代的发展,渐趋完备。副本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为了完成公文的运转过程,即公务活动的需要;二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表示其对臣下的恩宠,常将档案副本赏赐给他们;三是为了保护档案而建立副本。档案副本对于档案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副本可以代替原件提供利用,从而保护档案原件;为抢救寿命即将终结的档案而建立的副本,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措施。当然,副本也加大了管理的成本和档案安全、保密工作的难度。
(二)、装帧制度。档案装帧制度与档案载体的进化是分不开的。档案载体材料为竹木,则有简策制;档案载体为缣帛,则有卷轴制;档案载体为纸,则有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等不同形式的装帧制度;近现代新型载体档案的产生,出现了完全新式的装帧形式。随着装帧制度的变化,档案装具也在不断变化。档案装具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单份档案的保护装具,如简册制度、卷轴制度时使用的“帙”,册叶制度时使用的包袱、函套、夹板、书匣等;第二类是盛放一批档案的封闭式装具,这种装具以金匮为代表;第三类是盛放一批档案的开放式装具,这种装具以架阁为代表。
(三)、修史制度。很早的时候我国就已设立史官修史,并作为一项传统被历代统治者继承下来。修史制度一方面对档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史官及修史机构要监督档案的收集、保管,史书也是通过精选档案材料而编成,从而保存了大量的档案史料,当档案原件由于各种原因遭致毁灭时,经过编纂的档案则在史书流传中得到了保护。但另一方面,一旦史书修成,档案则不再受到重视,原件大多亡佚;同时在古代史书的修纂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直有“曲笔”和“直笔”共存的现象,因此,即使保存在史书中的档案,有一部分也与原件相去甚远。近现代档案编纂制度的兴起,克服了古代修史制度的弊端,它只是客观地公布档案原件,能保持档案的原貌。
(四)、档案保护法规、规范。古代没有专门的档案保护法规,关于档案保护的规定基本上都是国家法典“吏律”、“刑律”、“职制律”、“盗贼律”中涉及档案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古代档案保护法规体现了对皇权的维护,如对于偷窃、丢失“制书”的惩罚要比其他类型档案严厉得多;古代档案保护法规的发展体现了继承性,各代法规基本上都是以前代法律为依据,再根据本朝的需要,加以损益而成。
参考文献:
1、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2、朱兰芳等《档案保护与复制技术学参考资料》,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3、冯惠芬等《档案、图书害虫及其防治》,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4、郭莉珠等《档案保护与复制技术学》,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5、冯乐耘、李鸿健《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