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施工质量管理问题研究
所属栏目:项目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1-04-18 09:04:01 更新时间:2011-04-18 09:48:00
项目施工质量管理问题研究
何强
摘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是监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当前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监理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原因;措施
1工程质量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1.1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
质量是反映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就是确立种类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的一系列工作,也就是为了保证工程项目质量满足工程合同、设计文件、规范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它是一个组织全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1.2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
(1)影响因素多。工程项目施工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设计、材料供应、机具设备、地形、地质、人文气象、人的素质、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体制、环境变动等,均直接或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
(2)质量变异大。因施工项目建设具有过程的复杂性和生产流动性,所以很容易产生质量变异,如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操作人员的正常变化等均会引起偶然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当设计出现重大失误,施工方法不科学,操作违反工艺要求等,都会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从而造成严重的质量隐患或重大的工程质量事故。
(3)检查的局限性大。工程项目建成后,在终检验收时很难发现工程内部隐蔽的质量缺陷或质量问题,它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一样,可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即使发现质量有问题,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 “包换”或“退款”。
(4)受项目投资和进度的制约。施工项目的质量受投资、进度的影响较大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较大、进度较质量控制较严,则质量好;反之则质量较差。
2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内业资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施工记录不真实,存在施工后才做内业资料,不能达到内业指导外业施工:要求现场施工无计量设备和配合比标牌,砂浆,砼合比及外加剂掺量不准,砂浆、砼强度忽高忽低;砼和砂浆试块不按规范要求留置,有的虽然留了试块,但没有起到控制作用,现场做试块和实际施工不符;各种建筑材料不审查出厂证明及各种相关手续,不按规定复验,砂浆砌筑掺外加剂时,砌体中配置的钢筋无防锈措施。
现场管理技术人员没有按照施工的控制的要求,没有及时作好标牌工作。现在资料员比较少不可能做好过程的记录。此外现行的施工管理制度有问题,因此很多企业怕麻烦并没有做好现场的质量保证内业资料。另外资料员实践经验的多少也是对内业资料方面保存和记录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2.2 材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材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没有好的建材,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施工过程中对所有进场材料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例如没有要求出具出厂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等,材料进场后也没有报报经监理检查验收,很多劣势的建材大量的进入工地。此外,进入施工现场的建材管理也跟不上。
施工现场的把关不严,没有专门的检测部门以致材料进场时,厂家没有出具出厂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等,就能进入现场,或者管理人员收了厂家的礼金对进入现场的材料没有严格的控制。
2.3 施工工艺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施工工艺是指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包括组织方案,它们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对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企业在施工过程所采用的施工方法没有考虑工程工艺的标准,组织方案是否合理,而是凭经验照搬经验。在施工中,工程控制并不严格都是事后检验,忽视过程控制的作用。
派驻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经验欠缺,专业知识有局限,没有能认真分析施工工艺标准对施工方法的要求。此外,管理人员没有认清过程控制对质量的影响,认为事后检查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忽视了过程控制。
2.4 企业体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企业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跟不上,管理人员少且素质低。有些施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质量管理工作,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保障,还有一些企业虽然通过了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只是把“认证”作为企业宣传的名片,并没有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来行工程项目管理,认证工作流于形式,并且对管理人员长期不进行技能提高的培训,管理人员素质普遍比较低,管理机制比较混乱,现场管理人员只看表面想象,没有深入分析内在的问题,以至没有很好的控制工程的质量。
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制设置的不合理,管理人员长期没有获得进行过提升技能的培训机会,导致知识能力的下降,对新的问题素手无策。很多情况下管理人员都是凭自己的经验来管理外在因素和影响条件不一样的项目工程。很多企业没有根据项目的需要重新设计项目的组织管理体系,都是直接照搬老一套原来已有的管理体系。只把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奉为圣经,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新的管理体系。
3 施工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项目责任制,强化质量意识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从人员、材料、设备、工序、工艺、技术措施等方面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从项目经理到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质量意识是保证施工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搞好质量管理的第一关。必须从根本上树立质量意识,使建设、施工单位意识到工程优质的重要性,并通过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其质量责任感。建筑工程质量涉及到多个方面,是一个由多部分、多层次、多因素组合的整体,因此,施工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措施,保证参与工程的人员时刻有质量观念,从而保证建筑施工过程工程质量。
3.2 严格把关保证材料的质量
把好材料检验关,把不合格材料拒之门外,对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因此监理方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采取措施。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将钢筋焊接半成品的质量检查作为监理工作的重点,采用目测和检测相结合,随机抽取焊接试件进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验收。对于工程使用最普遍、工程量较大的混凝土工程中的材料质量监理细则要求施工单位保证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均满足质量要求,有试验报告的前提下,再审核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否正确。校核各种计量表具、量具是否准确齐全。浇筑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是否可行。
3.3 加强施工工艺的控制
(1)督促承包单位完善工序控制,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受控状态。(2)严格工序间的交接检查。重要工序(包括隐蔽作业)需按有关质量验收标准经监理人员检查验收,否则不得进行下道工序。(3)重要工程部位要组织试验或技术检验。(4)审批设计变更文件和修改的图纸。设计变更文件的审批,主要是看其是否可行,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图纸是否协调。设计变更应按有关规定**。(5)行使质量监督权。对于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违反施工安装验收规范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向承包单位指出,并要求返工或改进。改正不力或不听从劝告者,应签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通知限期整改;问题严重者,应签发停工令,并申明停工责任和损失一概由承包单位承担。(6)及时通报质量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现场质量会议,及时通报和分析工程质量问题,并协调好有关各方的关系。(7)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造成事故时责任方要及时写出质量事故报告并提出处理方案,经审批后,监督其实施。对于重大施工质量事故,应在事故发生后24 h内发出监理工程师通知单,通知承包单位,并向业主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处理。(8)对已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按照GB 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有关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质量检验评定。
3.4 推行目标管理,创新管理制度
为达到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必须推行目标管理,而建立行之有效的量化考核制度则是推行目标管理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合同内容,制定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制度。其总体框架包括:年度工作目标的设置确定、日常考核、会议和集体活动考勤、年终考核、工作落实程度测评、内部民主测评、党组考评委综合评估、考核结果运用等八个环节。
并且建立和创新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通过事前有策划,过程有控制,事后有检查,质量有改进来确保每道工序质量和项目质量。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工、机械、材料等等费用的浪费和工期的延误。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确保项目资源的合理配置,使项目按预定的质量目标运行,从而达到对项目质量控制的效果。
4、现场监理富有成效的工作对提高项目施工质量具有重大作用
监理方一旦进人工程质量监理,首先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
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
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
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针对工程的特点和合同中签订的质量等级,建设方的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情况,确定监理方的监控的目标和标准,确保监控的内容和各自的职责、权利,订出监控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做到施工质量监理工作正规化。通过现场监理富有成效的工作就会提高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郭 林,赵桂峰. 建筑工程质量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建设工程教育网.
[2]陈飞宇.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质量与监,2008-6.
[3]戴庆峰,李业勇.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J].2007年第3期,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