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富余农民的重大意义
所属栏目: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4-21 09:00:32 更新时间:2011-04-21 09:37:31
转移富余农民的重大意义
顾晓芳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富之道,加快富余农民转移,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缓解“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转移富余农民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劳动力资源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最终基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物质要素的投入,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农民整体素质的不高,不但影响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民自身的发展。所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待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民整体素质的不高,客观上是由于我国在国民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显得明显不足,尤其是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这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使得农民整体素质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后期的职业培训固然很重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是因为:一是各级政府的财力、精力有限,在实施培训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二是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资源不充分,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三是农民主动培训意识不强,加上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也难以达到培训效果。
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来到城市,为了生活,更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最短的时间内摒弃传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努力地去适应城市文明,极力地去提高自身素质。这是一个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相互矛盾的痛苦过程,也正是在这种痛苦中我们的劳动者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开拓了视野、学习了技能、增长了才干、积累了实现农民增收的智力资本,为农民自由进出劳动力市场、摆脱低层次就业选择的限制奠定了基础。劳动力市场对低素质劳动者的淘汰也刺激着劳动者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这些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客观上起到了政府想为而难为的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对农民实施教育最明显、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更新了他们的观念,提高了他们的素质。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农村后,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城市文明来看待、评价周围的人和事,这使得现代文明的气息有机会在封闭的农村悄悄地生根发芽,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必将推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转移富余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着
“三农”问题历来为党和政府所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减免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等对缓解“三农”问题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农民难增收、农业难壮大、农村难发展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以突破,“三农”问题也成了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座大冰山。
“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民问题,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农民实现增收提供了快速便捷、现实可行的途径。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至少可从两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劳动力转移的收入主要是靠从农业生产部门分离出来而未完全脱离农村的劳动力创造的,他们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报酬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二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增加,提高了农业的产业效益,间接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增加的收入绝大部分又回流到农村、投入到农业中去,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从事农业的人口太多而农业资源又极其有限。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降低农村自然资源的负载率,使农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比逐步趋于合理,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均资源空间。因此,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转移必然成为化解“三农”问题这块坚冰最简单也最有效的一着。
三、转移富余农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要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提升农业的竞争力。
当前,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农村人多地少,劳动生产率非常低。有限的耕地只能生产有限的农产品。一个人能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绝不会因为劳动力的增加而使它的价值增值,因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在于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生产率只能得到相应的低收入;二是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产品商品价值效益实现困难。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对农产品的自身消耗大,农业生产经营自给自足倾向严重。因此,虽然农业人口多,也很难形成对农产品的大量商品化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过多,意味着城市人口比重低,势必会影响对农产品的城市需求。加之,我国农业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品种单一、质量粗劣,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居民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而且,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经常会出现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却不增收。因此,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看,我国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放大资源配置的正效应。测算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经济学原理也表明,社会总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达到均衡配置时,社会总产出将达到最大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后,其劳动边际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能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这将使包括城市居民在内的全省人民都受益。调查表明,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后一般都比未转移的劳动力获得了更高的收入,而他们在获得较高收入的同时并未减少输出地和输入地其他劳动力的收入。所以,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转移,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劳动力的产出效率。而且,以这种方式推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物质投入,只需对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一内部调整即可。
四、转移富余农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举
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社会。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地区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比较难。而这些问题的不解决,就不会有“和谐江苏”的真正实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最为关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距。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最可行的举措。
首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拉大。全国有东、中、西之分,古人讲“不患寡而患不均”,发展的不平衡,收入的巨大差距极易产生心态的失衡、人性的扭曲,甚至是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必须要让农民尤其是农民尽快富起来,东西差距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差别才能逐渐消除。每一个人才有平等发展的机会,才能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城乡关系才能更加和谐。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可以促进生产要素价格和报酬渐趋一致,改变生产要素不平衡占有状况,而且还可以推动农村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政府追求效率和公平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在区域内实现最大的和谐。
其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作为主要输入地的城市,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如建筑、环卫、餐饮、服务等传统部门劳动力短缺问题,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输入并就业到这些部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劳动力结构性不足的矛盾。
第三,和谐社会不只是个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仅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不只是增加农民收入,更为重要的是使农民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外出务工的农民在经受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洗礼后,民主法治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现代文明的气息越来越浓。大量外出务工者在城乡间的大转移、大流动,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也推动了农村的三个文明建设,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打造,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加快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要加快对经济还不发达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又特别丰富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客观规律性,但这不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就无所作为。事实上,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和干预,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清河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