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淮安大产业的思考-论文网
所属栏目:工业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4-22 09:43:16 更新时间:2011-04-22 09:50:15
培育淮安大产业的思考
张 国 祥
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助推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大产业战略,加快培育三大千亿元产业,对于提升淮安工业化水平、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实施大产业战略是实现淮安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2008年初开始,江苏省委省政府多次明确表示,要把淮安打造成辐射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淮安发展的目标定位。
2008年3月,淮安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的战略构想,确定了推动淮安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现实路径。同年6月,淮安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提出推进“五大建设”的战略举措。
2009年淮安市委市政府2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五大建设的实施意见,详尽提出了五大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以及222个重点项目的安排表。
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培育大产业是重要基础。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提升淮安工业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淮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培育大产业,一方面是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淮安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淮安产业现状和提升工业化水平的迫切需要。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借助大产业的拉动,充分利用其资金雄厚、管理先进、人才集聚、科研与工艺技术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带动淮安特色支柱产业和企业共同发展,是做大做强淮安企业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也是吸引国内外大资金投入、大项目合作的主要动力。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当经济发展处于后发时期,一个地区从经济起飞到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都是从提高工业化水平开始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加快培育大产业是实现淮安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强市步伐、打造江苏新兴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必然选择,更是将淮安建设成为辐射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核心支撑。
二、培育淮安大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劳动力资源优势
与其他地区相比,淮安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全市高等教育近年来获得迅速发展,现有高等院校7所,其中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5所,在校生总人数超过7万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于吸引外来投资具有比较优势,丰富而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将为淮安培育大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二)工业基础优势
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淮安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其中,传统支柱产业——食品、烟草、机械、纺织、化工、钢铁基础很好,具备做大做强的条件。新兴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医药等产业获得迅速发展,淮安正加速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区域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交通区位优势
淮安位于江苏北部中心地域,是连接苏南与苏北的中心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同时,淮安位于江苏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处于长三角这样一个当今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地理相近、风俗文化相同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如此,近年来,淮安在交通方面发展迅速。京沪、同三、宁徐高速在境内交汇,宿淮、盐淮、宁淮高速也已建成通车,新长铁路建成通车。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及其入江入海水道等航道纵横交错,民用机场有望2010年实现通航,淮安将形成公路、铁路、航道、航空四位一体的现代化、高速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培育大产业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
淮安是传统农业大市,农副产品品种多、污染少、质量优,有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加工增值的潜力相当大。例如,“盱眙龙虾”如今的品牌价值已超过10亿元。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农产品达到和超过此价值的,全国并不多见。同时,全市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岩盐储量达1300亿吨,居世界首位;凹凸棒土和芒硝的储量与开发潜力很大。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对加快盐化工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五)政策优势
江苏要真正实现“两个率先”,必将对包括淮安在内的苏北地区给予更大的政策扶持。同时,苏北五市已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使全市可以享受国家扶持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沿海开发及连云港港口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海河连通提供了难得机遇。这些利好政策必将为淮安大产业的培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培育淮安大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着力营造培育大产业的环境和氛围
一要营造积极进取的舆论氛围和思想环境。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宣传培育大产业对淮安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对干事创业的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积极宣传、培育、鼓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创业激情和开放意识。、
二要营造加快发展的投资环境。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体系为目标,强化为培育大产业服务的观念,着力营造务实的办事环境和高效的政务环境,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三要营造与大产业相匹配的人才成长环境。注意加大对大企业引进人才的政策倾斜,采取鼓励措施,引导人才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流动,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聚。淮安大产业培育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特别注重企业家人才成长的环境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
(二)加快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产业体系
一要加大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其中特钢和盐化工新材料两大产业基础较好,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市近年来招商引资取得的重大成果。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销售收入力争分别超过千亿元。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拉长与大产业相关产业链条,力争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要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机械、纺织、烟草、食品、建材五大传统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基础较好,我们要根据淮安要素禀赋、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做大做强这些传统优势支柱产业。
三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医药两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这两个产业符合国家的产业导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在全市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其尽快成长。
四要着力培育一批由大产业、大企业带动的产业集群。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往往比政府提供土地优惠、税收优惠更加有效。企业之所以能有很好的成长性,很大程度得益于产业链的相对完备。一个完备的产业链能够产生很大的吸附作用,吸引新的企业不断加入到这个产业链中寻求最大的商业利益。从产业层面看,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低、传统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显著是培育淮安产业集群的一大制约瓶颈。要依托资源优势,下大气力拉长产业链条,迅速扩大规模,提高集聚效应,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规划加大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的力度。
通过以上四大发展目标的推进,打造江苏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尽快形成淮安特色的产业体系。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县乡财政薄弱是淮安工业化水平不高的一大制约瓶颈。为了实现淮安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全市县域经济实力还十分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是全市经济总体实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对于增强全市整体经济实力十分重要。要具体分析县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发挥自身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大力发挥县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要积极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县区应有重点选择若干中心乡镇,集中力量搞好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同时对农村创业点给予积极扶持。
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民营经济。建议以县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推动淮安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河区发改委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