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挂篮施工测量技术
所属栏目:建筑施工论文
发布时间:2012-04-23 11:05:52 更新时间:2012-04-23 11:41:51
摘 要 ;本文从为保证悬臂挂篮连续梁施工线形及高程控制的目的为依据,根据线形及高程的控制原理出发,采用布设控制点,利用三角原理对模板安装位置进行调整,利用仪器测设来控制线形,进而通过设置水准点来控制高程,通过现场具体实施程序进而阐述了悬臂挂篮现浇连续梁施工中如何对线形及梁面、梁底高程的控制。
关键词悬臂挂篮施工测量 技术
1 、(32m+48m+32m)连续梁及其施工概况
金鼎站特大桥共有两联(32m+48m+32m)连续梁,施工墩号为: 33#~36#墩,起止里程为DK92+362.97~DK92+476.17; 38#~41#墩,起止里程为DK92+541.57~DK92+654.77。设计梁型为单箱单室,全长113m,单跨最大48m。全桥共分31个梁段,中支点0号梁段长度8.0m,一般梁段长度分成3.0m、3.5m和4.0m,合拢段长2.0m,边跨直线段及合拢段共长9.5m,最大悬臂浇筑块重894.4KN。
2、 控制目的
为了控制悬臂挂篮连续梁段在施工中的线形及高程的变化情况,给施工过程提供准确的数据,同时,也为该连续梁的最终验收提供可靠资料。桥梁最终结构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且施工期间桥梁结构体系也随着施工阶段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施工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实际状态和理想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如果不及时加以识别和调整,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将对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可靠度和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并导致成桥结构状态偏离设计要求:而且一旦出现线形误差,该误差将永远存在。为此,就必须进行施工过程的控制,并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检测的成果进行分析,预测和调整后续工序的标高,使其在允许范围内。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确保连续梁合拢精度
和体系转换的顺利进行,最终使成桥的桥面线形符合设计要求。目的见指南,内容是模板调整,梁面梁底标高控制。
3、控制原理
3.1线形控制原理
布设三个控制点,利用三角形原理对模板安装位置进行调整,使点位与模
板之间的距离近似于精确位置后,即可用全站仪放测出精确点位,保证连续梁段的线形。
3.2梁面、梁底高程控制原理
在已完成的0#块梁面上设置一水准点,以此水准点来调整模板安装时的高
程。调整模板安装高程的数据中要考虑弹性形变和预拱度。
4、具体施测程序
4.1 线形控制
由于挂篮施工,障碍物较多,如梁两端的防护栏、挂篮横向连接系等,使全站仪的棱镜无法到达精确点位,给坐标放样带来许多不变,难以保证精度,所以
在用全站仪精确放样前,粗略调整模板的位置,使棱镜能够到达指定位置。
如图(1-1)所示,在1号截面中心B点向墩中心方向20cm处设置一点D,以D点为中心向两端5.3米距离设两点M、N。先以M为圆心,MG的距离为半径画一弧线,再以D点为圆心,DG的距离为半径画弧,两弧的交点即为梁端点位近似位置G~,同理交会出另一梁端的近似点位F~。一般情况下,模板初次安装完后,实际交会出的点与模板边缘只有2至3厘米的距离,根据图纸设计,梁端距模板
距离应有8cm的距离,再将交会出来的点与模板的距离通过计算来调整模板移动的距离。计算过程如下:如图(1-1)所示
图(1-1)
B点、J点分别为1号截面和2号截面的中心,坐标通过墩中心可推出。J点到G点5.8米,J点到F点5.8米,通过坐标反算可计算出G点、F点的坐标;B点为1号截面中心,此点被横向连接系压住,所以向墩中心方向20cm处布设一点D,并通过坐标正算计算出D点坐标。D点距M点5.3米,通过坐标正算得出M点坐标,同理得出N点坐标。通过G点和M点坐标可正算出两点间的距离,通过G点、D点坐标可计算出两点间的距离,然后以M点为圆心,MG距离为半径画一弧线,
以D为圆心,DG距离为半径画一弧线,两弧交得一点G~。G~是与设计坐标值G近似的一个点,假设G~为G点,G点与模板边缘的距离为8cm,则G~与模板的距离也为8cm,若G~到模板边缘的距离不足8cm,则用 8cm减去点G~到模板边缘的
距离等于模板移动的距离,待模板移动完毕之后,棱镜能够到达G~点周围,即可用全站仪测出梁面中心J距梁端5.8米处G、F在侧模板上的精确点位。
4.2 梁面、梁底高程控制
4.2.1梁面高程控制
在已施工完的A0#块梁面上任意处引个水准点H,用此点来控制后续梁段梁面高程。后续梁段模板安装完成之后,分别布设五个观测点A、B、C、D、E,观测点布设位置如图(1-2)、图(1-3)所示:
图(1-2)
图(1-3)
由于连续梁有预拱度,张拉前后的高程会有所变化,所以模板安装完成之后要调整模板的高程,此次调整模板高程时要把弹性形变和预拱度考虑进去,通过计算得出调整模板高程所用的数据,计算公式如下:弹性形变值为H1 ,预拱度值为
H2 ,梁底设计高程为H3,梁高为H4,则调整模板后梁面的高程H5=H1+H2+H3+H4
4.2.2梁底高程控制
利用梁面高程的水准控制点H,以此点来控制后续梁段梁底高程。后续梁段模板安装完成之后,分别在后续梁段底模上布设四个观测点,观测点布设位置如
图(1-4)、图(1-5)所示:
图(1-4)
图(1-5)
梁底高程控制与梁面高程控制相似,由于连续梁有预拱度,张拉前后的高程会有所变化,所以模板安装完成之后要调整模板的高程,此次调整模板高程时要把弹性形变和预拱度考虑进去,通过计算得出调整模板高程所用的数据,计算公式如
下:弹性形变值为H1,预拱度值为H2,梁底设计高程为H3,则调整模板后梁面的高程H6=H1+H2+H3
4.2.3连续梁线形控制及梁底、梁面高程工艺流程如下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连续梁线形及梁面、梁底高程控制测量是连续梁施工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技术资料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不仅关系到桥梁的质量,更关系到桥梁在日后使用中的安全。因此在大跨度悬臂挂篮连续梁施工前和施工中必须高度重视模板的调整,随时对布设的控制点进行观测,保证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