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火灾防控探析
所属栏目:物理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1:07:06 更新时间:2025-01-06 15:04:31
盛书万
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永川区消防救援支队 重庆 400000
摘要:高层建筑呈现出体量庞大、功能复杂、人员密集、危险源多等特点,给城市火灾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与挑战。笔者结合近年来工作经验,就做好高层建筑火灾防控工作谈些个人体会。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火灾防控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正处于迅猛发展期。这些建筑面积大、功能复杂、人员密集、危险源多,给火灾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与挑战。由于高层建筑设计标准滞后于现实发展,安全保障落后于现实需求,存在先天设计“缺陷”、日常管理“缺位”和灭火救援“缺招”等问题。对此深入研究分析高层建筑火灾防控探析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性风险
(一)高层建筑设计规范问题
高层建筑设计规范部分条文不明晰、不具体,有着相对局限性,自1995年颁布第一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历经20年并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5版(已更新至2018版)等规范发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明确的持续完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受到全新挑战和考验,根据建筑技术、火灾发生、灭火救援技术发展,也有逐步完善过程。但无论规范标准如何完善,在执行过程中都会遇到尚未明确的相关问题,这种局限性给建筑消防安全带来一定风险。
(二)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
在高层建筑中,管理单位未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从日常检查中发现,部分高层建筑管理单位尤其是物业管理单位存在“重经营、轻安全”,消防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未落实,消防控制室无人值班、未持证上岗、不会操作,违规停用消防设施,日常防火巡查检查不到位或流于形式等问题,部分高层建筑管理单位或使用单位改变建筑原设计用途,导致人员密度和火灾荷载加大,安全疏散、防火分隔、消防设施设置等消防安全问题接踵而来。
(三)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不到位。据统计,目前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维护不到位,火灾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处于故障和瘫痪状态,当发生火灾等应急情况下难以发挥相应作用和效能。
(四)消防车道、救援场地违规占用率较高。从近年高层建筑火灾来看,消防车道和救援场地违规占用的现象较多,物业不敢管、不会管,车主法律意识淡薄,这些都成为防控致灾因素。
二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
(一)体能消耗大。扑救高层建筑火灾对消防员体能要求极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负重爬楼体力消耗大,由于火灾情况下电梯使用受限,消防员攀登上楼严重影响灭火救援战斗。二是高温烟气环境阻挠灭火进程,高层建筑内作业面狭小,诸多障碍物影响人员灭火和救援。
(二)通风排烟难。一是高层建筑尤其是玻璃幕墙类且较为封闭的高层建筑缺少窗户等自然排烟口,容易造成烟雾积聚不散。二是高层建筑内通道狭窄,迂回弯折路线较多,缺乏畅通的烟热排散渠道。三是烟囱效应明显,高层建筑中庭、疏散楼梯间、电缆井及电梯井在贯通情况下均是烟气快速垂直蔓延的通道,烟气在垂直方向蔓延速度可达2至4米/秒,短时间内将导致多个楼层充烟。四是高空特殊环境导致人工排烟困难,建筑高导致无法从外部开辟排烟口,高空风力、风向影响可能造成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设计冲突,无法有效防烟排烟。
(三)人员疏散难。一是人员高度集中一旦成灾,人员通过数量有限的楼梯疏散至地面需要很长时间,如发生人群恐慌,易导致发生踩踏事件。二是火灾产生的高温、烟气导致能见度急剧降低,易造成人员心理恐慌,发生跳楼等事故,需要救援人员逐层确认人员疏散情况,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三是人员疏散与灭火行动极易形成对冲,对灭火和疏散行动造成很大阻碍。
(四)火灾扑救难。一是火势发展快。从案例分析看,火灾在消防人员到场时均已形成建筑多楼层、多立面内外整体燃烧,且火势发展迅速,无法第一时间有效控火。二是过火范围广。以上海教师公寓火灾为例,过火房间数量达一百多个,此类规模火灾只能逐步推进,逐个扑灭,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三是燃烧猛烈。高层形成立体火灾后,先前为疏散、灭火设计的防火、排烟和供水系统均已失效,楼层整体燃烧导致灭火人员无立足之地,扑救难度和风险空前。四是外部缺乏举高车停靠场地。高层建筑周边遍布行道树、电网电缆以及停车场,导致举高消防车难以停靠出水,大多情况下只能消防员逐层登高灭火救援。
三、高层建筑防火预防对策
在目前,为了杜绝高层建筑中的火灾隐患,需要抓住三关键要素,在责权同步、管治同频、人技同防上探索新模式。“责、管、防”是社会火灾防控的三个关键要素,也是高层建筑火灾防患未然的“杀手锏”,应在人防、物防、技防上出实招、见实效。
(一)各司其职,责权同步。一是主权主责。产权单位应承担消防管理主体责任。建立管理机构,明确人员,制定制度,进行工作考核。同时,与使用方、管理方签订协议,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定期督促检查;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开展灭火和疏散演练。二是各方尽责。坚持“谁使用、谁负责”原则,使用单位对使用区域内消防安全负责,实行自主管理。涉及分租、转租的,同步明确其消防安全责任。探索推进具有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或经过消防安全培训合格人员担任高层建筑专职消防安全经理人或“楼长”,做到火灾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三是兜底落责。将公共区域的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纳入物业企业服务范围。固化防火巡查、消防宣传、疏散演练、外保温材料管理等职责。同时,将产权不清、物业缺失的老旧建筑纳入政府“惠民工程”,列支专项经费进行消防安全改造,确保“隐患有人管、责任有人担”。四是提升管理水平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注重发挥业委会和物业主体责任和牵头组织作用,建立健全更为严格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消防责任体系,落实日常巡检、月度检查、隐患报告等各项工作措施;督促企业落实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制度,落实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单位,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设施完整好用。充分发挥高层建筑微型站队员在消防宣传、火患排查、初期火灾扑救、疏散人员等作用,指导高层建筑管理单位制定自防自救预案,积极开展人员疏散、灭火逃生等应急演练,规范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火警处置程序,着力提高人员设施操作水平和快速处置突发事故能力。五是抓好建筑消防设施隐患治理。消防部门应持续加大刚性执法力度,推进企业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全力保障消防设施完整好用。
(二)建规立制,管治同频。一是完善机制。从检查巡查、隐患整治、动火用电、维修保养等方面入手,推动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建立物业企业消防管理准入标准,将物业企业履行消防管理职责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评星评级内容,实现市场强制淘汰。二是规范管理。加强消防控制室建设,落实消防设施年检制,由具备资质的专业维保企业每年对自动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整体联动检测,张贴合格铭牌;落实高层建筑重要部位月查制,涉及水、电、油、气及通道、出口等关键部位,由经消防培训合格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每月检查一次,做好记录存档;简化住宅维修基金使用审批程序,纳入绿色通道,经申请、审查、审核等简易程序,可直接拨付使用。三是严格治理。依据《消防法》及新颁布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对单位法人和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不履行法定消防责任的,坚决查处不手软。防止“不以为然”变为“习以为常”。对消极整改的,应果断采取“关、停、罚、拘”等强制措施。
(三)深度融合,人技同防。一是物联网“抓点”。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加快高层建筑消防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其综合监管、火灾预警功能。运用智能感应视频监控技术,实时分析联网区域内是否存在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现象,重点场所值守人员是否存在脱岗怠岗等现象。二是远程化“连线”。整合消防控制室和视频监控室,升级视频探头,实现与远端消防监控部门的双向视频、语音、文字交流,远程实时查岗,推送缺岗漏岗信息。在喷淋管网末端安装感应芯片动态掌握管网压力,在消防泵开关阀、防火门闭门器上安装电子芯片,远程掌握、控制开合状态。建立高层建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全要素接入消防设施及水、电、油、气,楼道、出口、控制室等情况,实现远程实时自动监控。探索网格员协助社区民警开展日常消防检查机制,形成组织健全、责任明晰、力量整合、巡查有力的消防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郑海军.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和火灾防控对策研究[J]工程地质学,2021-06.
李亚. 高层建筑火灾防控盲区和软区问题探讨[J]建筑技术科学,2021-04.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