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规避政府投资审计风险
所属栏目:审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07 09:59:52 更新时间:2012-08-07 09:18:52
摘要:文章分析了政府投资审计面临的风险,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提高政府投资审计的质量。
关键词:政府投资;审计;措施与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udit risks faced by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audit.
Key words: government investment; audit; measures and methods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近年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审计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规范政府投资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工程建设质量,预防政府投资领域腐败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政府投资的逐年增多,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涌现,给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为此,有必要对新时期如何深化政府投资审计进行一些探索与思考,从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一、政府投资审计面临的风险
(一)人员少、任务重、审计手段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基本建设资金支出在政府财政性资金运用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政府投资审计也日渐成为审计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首先,由于各地政府投资审计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审计机关面临任务重、人员少的实际情况,审计工作量与人员配备不协调。为按时完成任务,审计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快马加鞭,而所谓欲速则不达,过于失调的人员配备比例将难以保证政府投资审计的质量。其次,政府投资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从事政府投资审计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需要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一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水平,但是审计机关目前具备工程、计算机、法律知识的人员相对较少,大量缺乏此类具有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再次,审计手段落后,仍以传统的手工审计为主,传统的看图纸、拖皮尺、手工计算工程量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 且计算机辅助审计与计算机应用环境较好的财政、金融审计相比,也处于滞后状态。
(二)跟踪审计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目前投资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只在工程竣工后进行结算和财务收支事后监督,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建设方、施工方和设计方往往通过签证单、工程变更等形式,在基础超挖、土石方等隐蔽工程方面增加大量的工程量,在使用建筑材料上提高标准,从而在政府投资工程上获取更多利润。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额大、控制环节多等特点,建设过程中的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施工、监理等任一管理环节出现漏洞,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浪费。审计机关只局限于完工后的工程决算审计不能全面有效地起到监督作用,使审计目标得不到落实,政府投资效益不能发挥。
(三)盲目签证,表述不清、正确性难以确定。以往政府投资审计是以事后为主的审计,事后审计对象往往是即以成事实的建设项目,决算审核时工程量的计算依据又主要是竣工图和现场监理签证,而负责竣工决算审核的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人员在工程施工时很少亲临现场,很难进行事先的预防和控制,反馈的信息也严重滞后。由于信息失真可能会导致审计结论失偏,不仅影响了审计有效性目标的实现,本身还面临着巨大的审计风险,从而使得审计的价值不能完全体现。尤其是隐蔽工程部分,偷工减料的现象有了可能,行使了便利。设计变更不规范,很多设计变更是事后签证。有的建设单位不重视设计变更,不**审计变更的审批手续,没有正式的设计变更通知书,没有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和投资增减的记录,这就为审计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难以确定实际费用的支出。因此,工程审计迫切需要能够提供一种动态控制和及时纠偏的改进服务,跟踪审计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成为审计机关为政府决策和建设管理提供独特服务。跟踪审计要以其“全程监控”的特质和优势将审计监督贯穿于从项目决策、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直至竣工投产的全过程,避免了事后监督无法挽回的工程损失和审计工作的被动局面。
(四)合同签订及工程量计算不规范,消耗量标准随意提高。投资工程项目审计的主体是工程建设项目单位,审计基础是招投标文件和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所签订的合同,由于建设业主单位负责工程项目的部门或个人在业务上参差不齐,在签订合同时对项目建设的工程量、定额、材料价格、工程变更及增加的零散项目和市场价格调整等相关约定不清,在合同签订时把关不严,在实施过程中签证不规范,一定程度上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审计时若审减了造价,施工单位以签订的合同为理由不接受审计结果,在审计签证时不予签字,若按合同结算明显存在国家资金和国有资产流失,其结果是导致审计结论难以裁定。同时,审计的主体虽然是建设单位,但审计的主要资料提供者则是施工单位,而大部分施工承包商不是国有企业,法定上不是审计对象,加之部分施工企业素质不高,所以审计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限。又由于审计结果与其利益密切相关,而相关法律法规对其没有什么约束,因此给政府投资审计带来一定困难,不但影响审计工作效率,而且影响审计效果。另外,送审的工程项目经常不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和竣工图尺寸计算。工程量少扣及重叠交叉多算的现象频繁出现,由此造成竣工结算工程量增加而达到虚报工程价款的目的。部分施工方故意不执行规定的或合同约定的单价,随意高套。经常出现规定应扣减的项目少扣或不扣,而规定不允许增加的项目又尽量增加。有些工程中主材型号、材质在设计中不明确,除去规定的材料价格外,还有大部分采用的市场价,市场价和信息价一般都有一定的浮动,甚至有一些材料价格是本地信息价上找不到,这也给工程结算的高套提供了可能。
二、规避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要做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首先要把握审计的重点,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引进政府投资审计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要懂工程技术人才、又要懂财务经济人才,最好是复合型人才。其次在不断提高现有投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培养,使审计人员坚守政治信念,严格遵守审计人员“八不准”廉洁从审;要加强竣工结算的审核力度,规避政府投资审计风险。
(一)明确责任,确保重点。按照审计署、省、市审计厅关于政府投资项目必审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借鉴周边市、县的做法,积极改进审计方式,在确保国家审计机关保留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绝对审计权的基础上,明确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等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各方的义务和责任,并以法规形式予以约定。根据审计力量配备,政府投资审计重点把握两点:一是确保对政府重点工程、重要投资和领导交办的项目直接审计;二是对其它政府投资项目公开招聘有资质的社会**机构进行审计。督促**机构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案、要求进行审计,并要求其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向审计机关提交报告。
(二)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近年来,关于政府投资审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较多,随着政府投资工作的发展和审计内容的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与此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缺陷也逐步显现。例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如何处理施工方的关系和问题,就是目前一道困惑的难题,就审计而言,政府投资工程造价审计的主要内容必须由施工单位提供,其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应该由其负责,同时,施工方还应承担配合审计的义务和责任。但是,施工方没有配合审计的法定义务,实践中只能通过协调解决,反过来说,施工方配不配合没有法律上的约束,也没有强制性的法律责任,又由于审定的工程造价与其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对审计结果满意时,他们则予以配合,对审计结果不满意时,他们则推三阻四,甚至百般刁难,而且现行法律法规还没有强制的处理条文,审计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基于这些问题,政府投资工程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急需完善。
(三)加强现场跟踪审计力度。审计人员多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所有隐蔽工程均需政府投资审计的工作人员参与验收,两人以上签证,实行工程监理的项目应该经过监理工程师的签证确认。审核竣工结算时只有看到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签证等手续完整、工程量与竣工图一致后方可列入结算。设计修改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书和修改图纸,设计、校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重大设计变更应该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列入结算。
(四)注重合同公允性审核,准确把握工程量价。加强对工程招投标文件和施工合同的监督管理,主要审查招投标的范围是否完整,一些关键条款是否严密,有无缺陷,招投标文件是否准确,评标办法是否科学,程序是否合法;认真审核施工合同的合法性,重点查看合同内容与招标文件是否一致,有无违背招标文件精神,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和竣工结算中扯皮现象的发生。在工程预决算工作中,材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工程成本,想要控制工程造价,就是要重点控制材料的价格。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必须与当时当地的行情相一致,加强材料价格的动态管理十分重要。审计人员要注意搜集材料价格签证资料和重要数据,调查材料的产地,了解材料质量、参考价格和市场行情,当地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具有“弹性”,审计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在掌握价格信息的同时也应了解材料的规格、质量差别,做到心中有数。要审查工程价款的构成,工程量的计算、计价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定额标准,有无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的现象;由设计变更导致的工程量变动是否重复计算;不仅要有看图审价的能力,还要有能够洞察图纸疑点的能力,结合前期审计介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施工图纸从粗到细,对比分析,查找误差。
实践证明,在基层开展政府投资审计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有利于有效地规范建筑市场的秩序、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而且可以为政府节约投资、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风险及其对策 ,钱云飞,现代经济信息,2010 ;
2、关于审计风险的特殊考虑 ,王如燕,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
3、浅谈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防范 ,韩道琴、王淑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