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左旗废弃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的实施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01-18 09:10:52 更新时间:2013-01-18 09:35:51
【摘 要】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将不可避免的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城镇用地要增加,城镇环境要优化,用地结构要调整,用地效率要提高,这既是一个不争的客观趋势,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关键词】土地复垦;效益;需求;规划
一、阿拉善左旗土地利用现状
1、自然环境现状
由于受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局限,全旗荒漠、戈壁横贯全境,注定了荒漠地区以生态为保障的土地利用方式,这是全旗土地利用的共性。但在局部地段土地利用又有极大的特殊性:湖泊周边生长的柽柳林,贺兰山的云杉与山杨林以及戈壁与荒漠中耐旱生的梭梭林等都是特定生态条件下的植物;绿洲农业仅限于全旗沿河一带及中部、南部零星分布的滩地;各类矿产开发更局限在特定地段。因此,全旗土地资源利用条件与自治区其他荒漠化不显著的旗县相比,更具有空间利用方式的特定性。
2、土地利用现状
1)未利用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
2011年底全旗土地结构中其他土地为3079734.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59%,而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只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61.21%,即土地利用率刚过60%。
2) 土地资源丰富,人口比重小,居民点、工矿用地比重高
阿拉善左旗土地资源丰富,位居阿拉善盟最东面的一个牧业旗,土地总体特征是数量大,地广人稀;其形状特征为,东西窄,东西横跨约220公里;南北狭长,南北纵深约490公里。土地面积占阿拉善盟土地总面积的32.16%,是自治区中部地区一般旗县面积的5-8倍。
2011年,阿左旗人口15万人,人口密度约2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53.21公顷,虽低于阿拉善盟116.19公顷/人的平均水平,却远高于内蒙古自治区4.84公顷/人的平均水平。
2011年,阿拉善左旗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规模25455.41公顷,人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指标1697.03平方米/人,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的最高标准(人均150平方米)。
3) 种植业发展为绿洲灌溉农业
全旗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沙漠绿洲中及东部沿黄(黄河)一带,敖伦布拉格镇、吉兰泰镇、巴彦木仁苏木、巴彦浩特镇、巴润别立镇、嘉尔嘎勒赛汉镇、温都尔勒图镇7个苏木、镇的耕地集中了全旗耕地总量的98%。嘉尔嘎勒赛汉镇、温都尔勒图镇、敖伦布拉格镇和巴彦木仁苏木耕地以黄河水灌溉为主。
4) 建设用地需求呈逐年增加趋势
近些年来,全旗大部分苏木、镇依托本地资源和邻近的外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或其他各种形式,使区外企业陆续入驻在本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苏木镇的工业集聚区内,尤其敖伦布拉格镇的两大伦头企业(蒙能国际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和德胜能源团)用地需求达13000公顷。规划期内全旗能源、电力、交通、资源加工、环保等重点建设项目达349项,用地需求累计约23640多公顷,其中交通用地(不包括四级公路)需求达6000多公顷,这些建设项目的实施,必然要求规划期内供地指标满足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
阿拉善左旗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阿拉善左旗特殊的干旱荒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于我国东部区的土地利用条件。加之近年来变化异常的气候因素及日愈加剧的人类活动影响,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局势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地区有加速恶化现象。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各类用地需求也在全面快速增长,而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制约着建设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还较低。全旗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区建设用地普遍存在粗放、低效利用现象。
效益分析
废弃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为根本目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通过对废弃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
1、经济效益
阿拉善左旗废弃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总规模为10681.34公顷,其中复垦区面积为5340.67公顷,建新区面积为5340.67公顷。土地复垦费用预算为15292.22万元,建新区征地补偿费用共需约2051.75万元,项目总投资为17343.97万元。本项目遵循“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基本原则,故不用缴纳建设用地新增费。本项目建新区面积为5340.67公顷,阿拉善左旗建设用地新增费为10元/平方米,故可节省约5.3亿元。工业用地按国家最低标准60元/平方米出让,建新区土地通过招标、挂牌、拍卖等方式取得的收益约为32亿元。
从长远看,本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指标紧缺的现状,用地企业可以利用建新区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当地及周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获得的税收进一步用于当地的基础建设,促进当地和谐社会的发展。
2、环境效益
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土地复垦是与生态重建密切结合的大型工程。在作为祖国绿色屏障的地区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其生态意义极其重大。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风固沙
矿区在脆弱的生态系统进行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损毁,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矿区生态系统退化与风蚀沙化。土地复垦工程通过植被重建,防止周边生态系统退化,防止土地的进一步风蚀沙化。
2)提高植被覆盖率
土地复垦后矿山生产区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施复垦工程将有效遏制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恶化,在合理管护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同时吸引周边动物群落的回迁,增加动物群落多样性,达到植物动物群落的动态平衡。
3)改善局部空气质量
土地复垦通过生态系统重建工程,对局部空气质量将产生正效与长效影响。具体来讲,绿化工程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可以通过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地区空气质量。
3、社会效益
1)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复垦过程中,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土地复垦是手段,恢复土地的可利用状态是目的,通过对工矿废弃地实施土地复垦,将废弃、零乱的土地恢复为可利用状态的同时,将整理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统一管理应用于各苏木、镇、开发区的建设,提高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通过对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2)发挥示范作用,有利于废弃居民点和废弃工矿治理和土地复垦事业的发展
本项目的实施将为阿拉善左旗废弃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促进广大群众对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使其感受到开展复垦调整利用项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是缓解地方用地矛盾的重要手段,是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实事、好事,从而进一步推动废弃地治理和土地复垦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项目从社会、经济、生态等多角度考察均具有良好的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项目的实施将带来很大的成效。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