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论文就业统计分析方向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发布时间:2013-07-27 10:06:26 更新时间:2013-07-27 10:58:23
本文选自北大核心级期刊《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杂志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国企业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中央级经济类核心月刊。本刊以“全球视角,本土方案”为办刊方向,坚持理论联系中国社会实际,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方法、经验。
摘要:就业统计分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工作,有利于及时反映就业状况和落实就业政策情况,是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就业统计,分析,承德
多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为发展经济、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就业统计分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工作,有利于及时反映就业状况和落实就业政策情况,是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为此,承德市坚持就业统计制度化、规范化,统计分析经常化、系统化,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2010年承德市就业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一、承德市就业基本状况
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4856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303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267人,城镇失业人员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4%,控制在省市目标以内。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2.7万人次,在外务工总量56.9万人。
二、就业统计情况及分析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1、城镇新增就业保持稳定,金融危机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2009年比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减少8869人,减少幅度为22.9%,主要是我市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就业政策,特别是“五缓四减三补二协商”政策,有效遏制了新增就业的大幅下滑,政策扶持效应在2010年进一步显现,2010年比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增加18688人,增幅62.5%。
另外,我市返乡农民工工作扎实,效果明显,最高峰返乡农民工达到11.7万人,但当年就有4万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其余人员也于2010年全部重返工作岗位,劳务输出三年逞逐年小幅递增趋势。
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逐年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009年比2008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增加956人,增幅5.1%,2010年比2009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增加6481人,增幅32.7%。2009年比2008年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增加1369人,增幅16.9%,2010年比2009年就业困难人员增加2813人,增幅29.8%。
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38%,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5%,2009年比2008年上升0.12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34%,2010年比2009年下降0.1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4.5%以内。
3、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稳中有增,劳务输出总量略有增长
2008年至2010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分别为112000人次、108000人次、127527人次,2009年比2008年减少4000人次,减少3.6%;2010年比2009年增加19527人次,增幅18.1%。
劳务输出总量2009年比2008年增加4000人,增幅0.73%,2010年比2009年增加17000人,增幅3.1%。
(二)就业状况基本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和我市就业基本情况,认为我市就业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1、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得到有效控制
据统计,高峰期我市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的外贸、矿山等企业1959家,涉及112484人,其中停产企业495家,涉及职工47328人,生产受影响企业1152家,涉及职工52393人。返乡农民工也大幅增加,高峰期达11.7万人。对此,我市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出台“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共认定338家困难企业,为278家企业发放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7000万元;为21家企业免缴医疗保险费46万元;为103家企业缓缴养老保险476万元、为37家企业缓缴医疗保险23万元、为41家企业缓缴失业保险98万元、为61家企业缓缴工伤保险223万元;20家企业享受在岗培训补贴40万元。通过这些有利措施,稳定岗位6万个,使金融危机的影响得到控制,维持了新增就业基本稳定。返乡农民工通过职业技能的提升和即时就业援助等措施使绝大部分实现了转移就业。
2、就业援助力度加大
2008年以来,我市建立了以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面向所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援助就业等措施,促进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三年发放小额贷款1亿元,扶持自主创业2900余人;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3710个,全市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回承报到就业率达到85.7%;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零就业家庭”保持了动态为零。
4、各产业之间就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2010年底,全市城乡就业214.52万人,占总人口的61.76%。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45.01%,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例27.0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27.92%,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三次产业就业比为1:0.61:0.62。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就业结构需调整
近年来承德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由于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相匹配。2010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8:51.0:33.2,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为27.92%,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的比重,也达不到全国34%的平均水平。在第二产业中我市冶金矿山行业相对发达,属于资源经济,产业单一,造成就业结构不合理。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岗位需求与求职需求存在错位
1、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一方面是大量的用工需求信息招不到人,人力资源市场介绍成功率不足40%,另一方面是受求职者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年龄偏大、期望值高等因素影响找不到合适岗位。
2、市场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加强,服务手段还不完善,求职和用工得不到及时有效匹配。
(三)失业人员及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偏低,长期失业人员值得关注
我市失业人员及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50%以上人员为初中以下学历,技能较差,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者较多,输出行业也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采矿业和服务行业等,这样不仅稳定就业率低而且实现再次就业也比较困难。
我市失业人员中有7137人是失业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这些长期失业者大多缺乏技能,年龄偏大,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长期失业不仅直接导致贫困压力加大还导致个人心理失衡、前途无望、子女教育困难等,将构成社会风险,解决其就业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四、建议
(一)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政策
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扩大就业容量。就承德市而言,要把“调结构、保增长”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要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大力提升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要尽快改变产业单一的不利局面,重点发展“钒钛钢铁、清洁能源、特色农业、现代旅游、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六大支柱产业,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特别是家庭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二)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战略
1、国家应制定、贯彻好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优惠政策。
2、国家应拿出创业扶持资金,并制定具体的筹集、使用、管理办法。创业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帮扶创业系列活动,初创业人员租金补贴等。并发挥促进就业资金在小额贷款担保、贴息、代位清偿、创业补贴、创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要制定管用、能用、用的好的相应办法,既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又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政策上要善于说清楚,能够说清楚,避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3、发展有关创业公共服务机构和各类社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服务。要重视发展有关项目推介、风险评估、指导咨询、财务管理、权益维护等各类为自主创业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
(三)拓展针对性培训,创新培训补贴模式
以培训效果为依据,要制定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培训补贴政策,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对企业招用人员的培训和补贴。
(四)对就业重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就业援助
1、对下岗失业人员要强化岗位帮扶。我市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都是因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没有一技之长而找不到合适工作,成为长期失业者。这些人员受家庭、年龄、文化基础等众因素的困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难度大,最有效的援助途径是就业岗位援助,应该大力开发一批适合这类人群的就业岗位,给予岗位帮扶。
2、对高校毕业生要强化就业观念转变。主要是调整心态。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和技校生、民工一起找工作是对大学教育的讽刺,几年学不是白上了。其实,大学生应该从基层做起,从最普通的工作做起,现在大学生的身份确实已经回归到普通劳动者的层面上来了。在大学学到的能学以致用固然好,没有实现就业完全可以先就业再提高,先提高再择业,树立崭新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对这一高素质就业群体来讲,最重要的是抓好就业观念的转变。
3、对各类人员都要强化创业帮扶。创业是积极的、主动的就业方式,既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又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各类创业群体都具有独特的创业潜能。高校毕业生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有激情、有体魄,应该成为新型创业者的主体和生力军;下岗失业人员生活经历丰富,吃苦能力强,是城镇小型创业实体的重要力量;返乡农民工在外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资金,返乡创业天地广阔,大有作为。我们应该把扶持、引导、保护创业作为“十二五”期间促进就业的重中之重,强力作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军转人员、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农村致富能手、农村优秀妇女等各类人员的创业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