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期刊论文发表月期刊网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建筑施工论文
发布时间:2013-09-07 14:26:29 更新时间:2025-01-20 10:38:40
期刊论文发表建筑期刊推荐《城市建筑》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住建部指导的一本建筑行业核心杂志,本刊由中国建筑学会、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创办。在国内外建筑界影响 深远。本刊创办于2004年,以年轻充满激情的姿态,严谨坚持学术性的态度,报道国内外设计项目,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 作品提拱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令世界瞩目,建筑行业随着与世界的接轨,大量国外建筑师和国外建筑涌入中国,中国城市甚至成为了那些国外二三流建筑师的试验场地,大量在发达国家无法通过的建筑设计方案,甚至是奇特的建筑思想,在我们国内都可以有大显身手的机会。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可谓欧陆风,异域风遍地开花,民族文化备受冷落,地域文化逐渐丧失。该文中作者痛诉中国现阶段建筑文化之怪现象,并且指出新时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际化,欧陆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一、引言: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65年前所说的这段话,今天翻出来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迅猛推进令世界瞩目,1978年至2000年28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到41.8%,平均增长速度比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高出3倍多。城镇总人口从1.7亿增长到5.4亿;全国城市总数由193座增加到661座,可以说增长的规模与速度都是空前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十年间,城市化进程更加是突飞猛进,据美国时代周刊的统计,我国每年的混凝土使用量占世界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钢材使用量占世界总消耗量的30%以上,并且逐年还在攀升。1999至2002年间,全国兴建了将近61亿平方米的新建筑,与以往相比几乎翻了一番,然而,为什么如此大量的建筑理应出现的优秀建筑却相对较少,中国建筑师在当代世界建筑史上依然处于边缘状态,而建造量与中国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建筑师却令世人刮目相看呢?其核心是文化问题,而不是“创新”问题。不仅如此,为了与世界接轨,功能主义、高效、简约、标准化成为普遍的价值观,其代价是那些多元的、原生的、含蓄生动的、细腻的传统文化逐渐消逝殆尽。
二、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显现的弊病
1、城市欧陆风盛行,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原生态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
在城市建设中追求“肤浅的现代化”,欧陆风盛行……,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迎合购房者开发的项目动不动就是地中海、西班牙、南加州风情,并且有些城市领导也是对这些异域的建筑情有独钟,成为扼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刽子手。笔者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中式住宅研发的公司,公司有句广告词就是“在向西的潮流中我们向东”,在一次中式设计方案报批的过程中,就遇到了“拦路虎”,某领导认为我们的中式风格的建筑影响了整个城市景观(因为我们项目周边都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要求我们改成欧式风格,听了这句话,我心里真的很难过!我觉得如果中国都是这样崇洋媚外的领导当道,那么中国玩完了。中国数千年积淀的传统城市文化迟早毁在这些人的手里。下图为当前流行的欧陆风建筑风格:
2、西方前卫建筑高调涌入,国内建筑师方向迷失。
英国建筑师奇珀菲尔德认为:“一名具有创造性的建筑师就是能够通过建成的作品建议,促进并激励更好的世界观。”然而在今天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建筑师在中国的惊世之作层出不穷,文化自觉使很多人开始关注我国城市建筑的发展。被建筑界戏称为“F4”(Fabulous4)的鸟巢、水立方、央视大楼、巨蛋(国家大剧院),以正在成型的建设形态,正在成为一个城市新生的体态特征,它们无一例外的体量巨大,个性鲜明。F4以一种“海盗式的强势进入”,霸占了人们的视线,这让背负了太多责任与期望的本土建筑师们手足失措。其中,国家大剧院更是以“不速之蛋”的形态强行降落在北京的心脏地带,成为割裂传统和历史的显证,触犯了很多人的底线,于是有了很多院士联名上书反对的后续事件。从立项到建成,从专家到民间,“F4”备受争议,如同鸟巢一样盘根错节。“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成为人们诟病鸟巢为代表的F4的重要理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院院士激动地诘问:“什么是好建筑?好建筑的标准就是符合科学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标准。鸟巢花那么多钱符合这个标准么?”人们更加担心,鸟巢会给全国的建筑设计一种示范效益,比如在苏州,就有人设计出类似鸟巢的方案来,“让人触目惊心”。还有,央视大楼设计者库尔哈斯承诺他所设计的耗资巨大的中央电视台新楼是中国人所追求、所需要的建筑。我们真需要这样的违背建筑的基本原理挑战重力,挑战地震力的建筑吗?我们需要的是适宜于我们这个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建筑。下图为F4建筑:
3、过度的标准化和商品化是中国建筑畸形发展。
无疑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我们要捍卫自己的文化,发挥中国文化的特色。那么,中国的建筑文化真的到了危险的边缘吗?
改革开放后,现代建筑形形色色的流派铺天盖地而来,建筑市场上光怪陆离,使得一些并不成熟的中国建筑师眼花缭乱,争相影从。在不足20年的光景中,尽管房子建设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的问题日渐突出。一些未经过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原有城市的文脉与肌理。不少地方为了片面追求特色,追求同其它城市不一样的建筑设计,什么都想由国际公司国际招标。经过几年的摸索,这些国际公司也逐渐“领悟”到了,合理的设计一般都不行,要“求新”、“求异”。于是,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各地拔地而起。还有这些国外的设计公司对中国的建筑文化又了解多少呢,在不了解中国建筑史的情况下,把中国的城市当成一张白纸来随便乱画,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中国的一些城市就这么成了外国的所谓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实验场,西方畸形建筑的实验场。
当然,标新立异本身并不是错误。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应用为建筑师们标新立异提供了可能,但现在片面追求建筑表面样式,已经将中国建筑创造引入歧途,到了不能不加以正视的地步。在中国很多地方的标志性建筑,除了尺度上的震撼,不会有别的感觉,它们没有气质,没有灵魂。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致使多样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甚至消失。标准化和商品化成为唯一的“最高”选择,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中国建筑失去了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
三、新时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股全球化的浪潮呢?全球化的时代,城市的文化,本国的文化,都面临一个全球化问题:一方面西方的先进东西要吸收、“拿来”;另外一方面,本土的文化、传统的优秀的遗产要继承,发扬。这是文化的根基。建筑不同于一般的房子,它带有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要求,建筑是有灵魂的,文化是建筑和城市之魂。贝多芬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从本质上说“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1、继承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精粹,并加以创新。
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筑学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恰恰相反,地区建筑学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建筑师职业的深远意义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以创造性的设计联系历史和将来,使多种取向中并未成型的选择更接近地方社会。不同国度和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不应简单地认为是一种解决方法的转让,而应看作激发想象力的一种手段。建筑形式的精神要义在于植根于文化传统。从这个方向出发,方圆集团开发的的“云山诗意”住宅小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借鉴西方先进、优秀的文化和科学。
现代建筑的发展是由于它体现人们的需求。新的技术、结构、材料和施工、功能、艺术表现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建筑的发展;全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缩小了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关系的距离,航空及快速交通的进步,改变了建筑的时空及人们的生活要求,从而必然改变了建筑设计的手段,在重视传统设计基础上更新了方法,这是必然的过程。利用现代工艺与传统做法相结合,比如传统的粉墙黛瓦加上现代的钢结构、玻璃、铝合金等做法可以让中式建筑更能适合现代人的需求,赋予中式建筑新的生命力,云山诗意售楼部的做法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如下图:
3、提高国内建筑师的人文和科学修养,立足本土,把传统建筑发扬光大。
从建筑师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建筑师无疑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建筑师没有才能应对时代的变革,只是失之于方向不明确。中国建筑师必须明确:建筑形式的精神要义在于植根于文化传统。中国的哲学里头,整体思维是最基本的出发点。《易经.系辞》里讲“殊途而同归”,要在传统的优秀文化里汲取营养,催生出本土特色的、适合国人的优秀建筑。中国建筑师应该有这个抱负,也一定有这个能力。过去世界上有很多大师,现在中国也可以产生大师。现在我们有近代以来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合适的发展环境,中国建筑师应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结语:
国际著名华人建筑大师贝律铭曾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理之所能及的,同时有是尊重自己文化的。”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中国的建筑师应当勇敢的挑起复兴民族文化的重担,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要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人文思想里头找答案。对中国文化要有更深的了解,我们还必须有目的地、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不能闭关自守,不能目空一切,对西方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面对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创造,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也中国的建筑乃至设计行业的最终出路。
对于中国建筑的未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其实就在脚下……
参考文献:
1.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
2.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建筑》
3.杨永生《建筑百家言》
4.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方文化交融史》
5.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演讲:地域文化之失落,克服"特色危机"的三点建议
6.吴良镛《中国建筑的黄金时代》
7.陈筱红《国外建筑师渗透中国标志性建筑》
作者:王江伟,***号:320321197908100218,电话:13851839138,工作单位:弘阳集团。地址:南京市大桥北路9#弘阳大厦24楼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