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论文发表代理免费论文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0-07 10:33:40 更新时间:2013-10-07 10:20:37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代理推荐核心教育期刊《教师教育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
摘要: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面对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如何使用、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使之成为学习、工作、生活的有力助手,如何在信息泛滥的海洋中快速有效地提取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等,都是对现代人的信息素养提出的问题与挑战。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升全民的信息素养,成为了全民的需求。而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枢力量——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需要及早抓起。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创新教育
一、信息素养的阐释
根据教育部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伦理道德以及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信息意识是获取信息的前提,只有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并对信息有着较好的敏感性与洞察力,才能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占得先机,才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知识是基础。除了包括传统的文化素养,比如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外,基本的信息知识,信息的理论基础,信息的性质、原则与方法以及对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学习与理解是必备的。信息的能力是核心,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创造出更有效的新信息。个体成员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倡导健康文明上网行为,从源头上培养个体网络道德规范,全力提升中学生群体信息素养。
二、我国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信息技术课堂已成为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战场,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提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尽管国家对信息技术课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侧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播,忽视信息意识培养。虽然大多数的课堂以任务探究式展开教学,但仍然以基础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课堂以讲练为主,初中以中考为目标,高中以会考为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使用各种软件。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是,学生对信息意识的反应不灵敏,在面对开放的网络、各种繁杂的信息时,首选要做的是游戏、聊天、娱乐,并不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2)与道德教育脱节,或者说忽视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很少提及信息道德,或者说教师自身对此重视不够,只关注课堂教学实效,关注教学内容是否完成。对信息获取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在网络上上传各种信息需要遵循道德规范等内容,大多一提而过。
(3)墨守成规,不敢创新。综观大多数信息技术课堂,上课的模式单一,从复习旧知到新知讲解,从总结提升到布置作业,循环往复。应该说信息技术课堂已经形成了一个僵化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千篇一律地使用此种模式,而忽视了不同章节的特点,很少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显然没有太多的特点与针对性。缺少创新与进步,导致学生的学习墨守成规,思维难有创新。
由此可见。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学习,随着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就能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在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上,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不断创新的信息理念,并遵循信息道德规范,这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三、提升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1信息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首要任务
面对瞬息万变的新经济时代,具有较强信息意识的人才能认识到信息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建立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自觉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对于学生获取信息也是一样,如果对信息没有一定的敏感度,再多有用的信息他也是发现不了的,更不用说应用了。因此,信息意识的培养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信息意识:
(1)通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技术意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学生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上好每一节课,在每节课中设置相应的精彩点来吸引学生。在这信息开放的时代,丰富的各色资料,教师要巧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不仅充实课堂教学,而且丰富教学,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尊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精神,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只有课堂教学这一渠道,特别像信息技术这样的前沿学科,有的学生已成为“电脑高手”,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的反应还快、研究得还多。因此教师要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营造平等和谐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集体授课为主,小组学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增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目前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任务设计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可参考性的问题(或疑问、案例、课题),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取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
另外,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还可以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人手,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里面吸取养分: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信息素养培养要和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的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太多的信息轮番轰炸,让人们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尤其是高速的网络、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更给我们带来铺天盖地的信息。各色各样的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冲击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神经,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繁杂的信息网,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给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教育,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保驾护航。
(1)信息传播面广量大,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必须遵循信息传播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意识。教师要善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典型事例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网络既可以传播有益于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可以传播有害的计算机病毒。让学生认识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与传播时,应该具有一种提升人类道德和理性的高度使命感,努力提高自己作品的品位,创造与传播真善美,而不是制造一些对人类文化发展有反作用的作品:同时应该敢于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落后与丑恶现象与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付诸于行动。
(2)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协议的遵守是必要的,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些协议,那么信息交换就不会畅通。这些协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人平等,没有年龄区别也没有权威尊卑之分。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在利用网络下载各种资料时要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剽窃和仿冒他人的成果,在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在欣赏和肯定电脑网络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之时,要用全面、理智的眼光,正视电脑网络的负面影响。信息时代推崇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伦理不是对传统道德的否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善于区分信息的优劣,提高信息的鉴别力,自觉地选择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用的信息内容,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网络信息。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个人的信息素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注重提升自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3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拓展学生信息技能,开展教学实践创新。信息能力与信息技能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技能是一种概括化的行为模式:而能力则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但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由于个体的文化素养不同,信息意识强弱及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不同,因而其信息技能也存在差异。现代的中学生,从小学就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结构不断地加宽加厚,认知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具有熟练应用、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有较强的信息查寻、获取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具有分析、加工能力,为己所用,以推动自己的各项学习与实践活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环境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信息兴趣,扩大学生的信息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2)教育发展已趋向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每个学科都在建设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络资源库或网站。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分析、评价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追踪本学科发展新趋势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精神。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课程因其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以及时展性等鲜明特点,需要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主体。注重内容上的丰富与充实,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有别于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是一个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能够设计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利用计算机进行必要的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与图片处理来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然而,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未能完全按照所设想的要求来完成教学,很多时候仍然停留在已成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在此提出,与同仁共勉,希望一起探索、学习、研究。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