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践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1:02:44 更新时间:2012-07-27 17:08:28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各个学校改革的主旋律,尤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好文化课和业务知识中,更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做人是他们成才的基础。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教学就显得愈来愈重要。本文通过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探讨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教育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迅速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21世纪的教育理想,需要有党、政府和所有教育人士的共同努力,特别要依靠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具有现代教育理论背景、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教育技巧的广大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用现在的话就是要加强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
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做人和成才。做人是素质的起码要求,只有学会了做人的学生,他们才算是养成了一定的素质。自古以来,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就倡导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必要的基本要求。如北宋张载明确指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教育事业虽然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现在有些学校对于学生要求是“先做好孩子,再做好学生”。就是因为学生只有先学会做人,懂得道理,才会在学识方面下功夫。这也就是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第二个层次,成才。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做人的升华。只有学会了做人的学生,他们才会成才;一个不会做人的学生,他不可能成才,即使成了才,也对国家、对社会不会有什么好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成才必须在具备做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素质水平,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他们才会成为高层次的人才。由此也就不难看出,相对地说,做人是共同要求,不应当有高低层次之分;成才要区别对待,应当容许不同层次、水平的存在。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必须采取“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的举措,万勿千篇一律地提出过高的期望值。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各个学校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愈来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两个“突出”。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他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造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其具体施行办法如下:
1、形式灵活,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选一代表发言。如复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章节、默写词语、讨论疑点等教学内容。
2、依据教材、设置活动。要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就必须多设置课堂活动内容,老师可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制作安排。如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第三部分可改编成课本剧片断让学生表演,因为这部分集中了小说的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改编、演好这场戏,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
3、分层设置活动,保证活动质量。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学生活动的起点要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的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说到教学的终极目的时,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以为他们谈的应都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唯考而教,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低能,或只能起到留声机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拿农村中学的学生为例,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凤毛鳞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并非小题大作,而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要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形意义。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p#副标题#e#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人说,21世纪所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创造性人才。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看,这话说得很地道。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材中也不乏优美典范之作。如《天山景物记》、《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绿》等文章所呈现出的大自然的奇境,其钟灵神秀,可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从而投身于保护大自然。《为了六十一位阶级弟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美情、美意,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并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美必将会战胜丑。教材是挖掘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关键是在于我们语文老师是否善于挖掘,善于分析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美景、美行、美情中去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过程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素质教育也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为我们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