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通过生本互动培养学生能力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3:39:38 更新时间:2025-01-07 11:43:51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重文本,因此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买;西方教育文化重实践,因此西方学生动手能力强。这次教育改革关键在于对中西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在阅读教学中使得学生充分与文本互动,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本互动;张扬个性;培养能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上强调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吸取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文化十分丰富,对西方教育文化的学习一定要注意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关系,注重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笔者认为我国传统教育文化注重文本,因此中国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比欧美学生扎实,而欧美教育文化强调实践,因此欧美学生的动手能力比我们强。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取长补短,对中西教育文化的结合进行整合。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理解得比较片面,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把阅读课上成学生自由交谈课,在课堂上学生们漫无边际的东扯日头西扯雨;又如,把阅读课上成了休闲课,在课上学生们津津有味乐道地看课件。以致把文本撇理一边。这种以“拓展”、“迁移”为由,挤走了阅读文本的宝贵时间,使阅读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做法,是无法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反复地与文本互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标精避指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保证学生与教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充分互动,达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形成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也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究竟如何互动呢?现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见。
一、教师与文本互动,为学生与文本互动作准备
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与文本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对象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先与文本进行互动。为指导学生与文本互动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这就要求教师先要潜心钻研文本,先与文本进行互动。只有教师用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有了真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生与文本和谐互动。但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在备课时疏于对文本中的篇章结构、教学重点等的分析,而是忙于抄写备课手册或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到课堂上,自然就成了作者、编者的“传声筒。”不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备课是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悟,读出悟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如杨明明老师那篇《与生命对话》的文章中写道:“有这么一篇教材,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太美了,它美丽得使我不敢落笔写教案,我准备用二个晚上,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先好好地读读这篇文章,用心读,用心记,把它背下来。……然后,我可以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一起品味。”看,这位可爱的教师因为有了和文本的成功互动,带着满腔热情走进教室,走到孩子们身边。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
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要首先能体验;要学生动真情,教师要首先动真情。
二、让学生与文本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互动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是多重对话关系中,核心的、基本的互动。有一位教师执教《安塞腰鼓》一课,竞用了大半节课时间让学生朗读、品读《安塞腰鼓》的震撼人心。如此“潜心会文",学生才能感知文本,质疑文本,进而激发学生生成全新的视界。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并不是单靠讨论代替的。学生的自习自主学习还是要以“自主”地阅读文本开始。如上史铁生《我与地坛》一课时,可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然后就出示讨论题:“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对母爱
的理解?”其答案无非是说自己如何不懂母爱,与母亲闹矛盾惹母亲生气、伤心等。这些泛泛而谈的空话、套话,在任何时候学生都可以在没有文本依托的情况下说出来。更何况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母爱”等话题的教育呢,根本不用借助于文本来完成。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一点点粗浅的感受,那么文本的价值就太低了。史铁生笔下的那“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是他用自己的心描绘出来的。那温馨细致的笔调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生命的搏动。这难道仅靠几分钟时间就能理解得了吗?有时候多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用心去与文本互动,虽然课堂会沉寂一阵子,但这是一种学生思维活动的外化,其实质是学生的知识在内化,这种内化是表面上看不出来的。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互动,在充分互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与文本互动,张扬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个性化解读成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文本,学生自然比较稚嫩,如何张扬个性,更是无从下手。这就需要较为成熟的读者——教师引导、启发、推动和帮助。当教师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与文本互动时,要用儿童的眼光看问题,利用自己的的“阅读反思”,本着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宗旨,把他们的奇特思维“刨根问底。”笔者在教学《陈毅市长》一课时,指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片断:“妙!妙!陈毅市长真不愧是共产党的化学家,没有想到你的光临,使我这个多年不问政治,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学变化!”可设问:这句台词,体现了化学家齐仰之先生的哪些思想性格?生1:开始关心世事,理解共产党人了。生2:善于改正错误。此时抓住时机追问:齐先生犯了错误吗?生齐答:没有!师进一步追问:齐先生犯了错误么?生齐答:没有!师再进一步追问:那么,如果你是齐先生会向陈市长说这一句台词吗?可见齐先生还有什么性格?也就是他还有什么个性?有一位平时沉默但又十分诚实的学生有所启发,举手回答:不会,这句台词还体现了齐先生为人坦诚直率。从而,一个坦诚、热情、兴奋,开始对共产党人理解与信任的性格浮出文面,这一位学生坦诚直率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每个学生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学生的个性。
四、让多生与文本共同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名学生与文本共同互动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是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是通过交流与碰撞获得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的过程,更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如果说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条浅浅的小溪,那么教师就
要为它注入源头活水;顺势把它引进波澜壮阔的大海。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精神交流,情感共鸣,认识趋同,升华各异。这才是阅读教学的自然状态。
以《天山景物》一课的教学为例,该课文作为名家名篇,已选入教材多年。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反映该文有几处病句。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该文时,特意安排了一项练习:找出文中病句,并加以改正。开始,学生大感诧异,由于迷信名家,认为没有语病。或认为自己没那么大的能耐,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经过老师再三鼓励,并要求学生反复默读,想想语句是否规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听听是否朗朗上口;还要求同学之间一个学生朗读一个或多个学生听,听语句是否流畅。经过众多学生与文本的反复互动后,有学生找出“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婉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这句,很明显缺少。主语。“在……下”是介词短语,不能充当主语,可以将介词“在”去掉,“以下”后加“的’’,变为名词性“的”字短语作主语就通顺了。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还鼓励学生对所有的文本进行质疑,允许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不同的见解,各抒己见。从而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