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研究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3:10:48 更新时间:2025-01-07 14:02:21
摘要:体育课程开发又叫体育课程设计或编制,就是对体育课程各个方面的规划和安排。体育课程的开发的理论包括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范畴。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如何使体育课程开发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已经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部分。本文主要是在结合新颁布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进行分析,以便能为体育教师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体育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过程模式
一、过程模式概述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理论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种事先预定的行为目标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
其优点:①注重一般目标和程序原则与目标模式所体现的目标的差别。一般目标是指“过程目标”是确立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的、宽泛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行为性的,并不能作为最后评价的依据。程序性原则是指课程研制的指导性规则或总的要求,它作为课程研制的指导性思想而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控制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②十分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过程模式认为,课程的研究和编制应当是一个持续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涉及所有相关的因素,如课程的研究、编制、评价是一体的;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工作;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及提高,取决于教师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了解相关的社会问题,具有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成为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进而做到教师即研究者。③注重过程教育。“过程模式”注重的是期望达到什么样子的目标,重视教育过程本身的设计。把过程教给教师和学生,强调发现和研究,追求过程中活动的内在价值。
其局限性:①过程模式虽诊明了目标模式的局限性,但是未能提出更为理想、全面或见效的方法;虽然说明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在课程开发的程序设计上却没有提出一个更为明确的步骤,这就使课程开发者因缺乏具体的步骤很难开展成效的工作。②过程模式否定目标模式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把整个课程开发局限于对一些学科体系进行抽象、演绎的有限的来源中,在社会需要、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儿童的可接受性方面的注重不够。③过程模式涉及“需要”、“兴趣”、“成长”及“发展”等概念。“需要”是一个有关价值的模糊名词,教师没有明确的准则对“需要”和不同学习“需要”之间作出区别。“兴趣”的界定和鉴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则,至于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而作出相应的选择也缺少有力的说明。“成长”和“发展”形式的诠释涉及不同的价值立场。所以从客观上来说,这样的课程开发模式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不同特点
泰勒的目标模式的程序为:先确定一般目标,按需求予以评估,然后将目标形式化;接着将一般目标分为特定目标,形成行为目标;再依据这种可以予以测量的行为目标来编制教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因此又叫做“行为目标”模式。其主要特征是:第一,以行为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且目标明确具体,其它开发步骤都要以行为目标来进行。第二,行为→目标的导向论,即预先确定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的特征,认为良好的目标要评述儿童学习后应该能做的事或能表现的行为。第三、目标的结构性和层次性,认为上一层次的目标要导出下一层次的目标,形成目标的连续体。
(一)目标的整合
采用课程理论为根据,实施对体育课程的开发,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表现出来。我们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开发中不能一味地强调目标导向论和单一地从事分解思维。我国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目标分解成总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这是为了很好地表达了这种目标体系而采用的分解思维的措施,但是在具体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易采用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的办法,必然会使我们提出的学习目标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使课程标准的实施受到影响。目标整合的关键是把体育课程目标和客观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课程目标的运动主线(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和健康主线(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进行整合,把身体发展和技能发展进行整合。在课程开发的进程中,我们确定学习目标应当采用分解思维和综合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当我们在开始认识课程目标的时候,往往采用分解思维;而当我们在具体落实课程目标的时候,往往采用整合思维,两者思维相结合,就可以使我们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切合客观实际,并在课程实施中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目标-过程的整合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是目标中心论,课程的其他环节的开展都要以此为依据。因此,体育课程的开发模式是:目标→过程,亦即根据目标确定过程。由于教师要根据目标来选定内容,因此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理论水平欠缺或业务素质不高,采用该模式也必定产生困难。这既会造成所选择的内容的价值不能在教学中完全体现出来,也使一些具有很好教育价值的课程内容造成流失。过程模式对活动的选择标准注重活动内容本身是否具有内在价值,也就是说内容的选择以活动内容的内在价值为依据,而不是依赖于目标的预先设定。过程模式是通过教育活动内容内在价值的确定,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领域,让学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这种模式把学生视为积极地参与者,其教育的功能在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它冲破了目标模式的樊篱,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这显然是符合时代的潮流的,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吻合。很显然,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也存在不足,其标准或准则还不够完善,其教育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规格多样性,同时也不利于教育评估与监督。由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均有其利弊。因此,我们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做法是吸取二者之优点,克服二者之不足,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国家颁布的体育课程标准,它是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完整的目标体系,这有利于揭示目标和过程间内在的联系,对体育课程的开发起了促进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时应当发挥过程模式的优点,在以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的基础上,从课程要素内在价值出发,选择内在价值丰富的课程内容作为实际的教材,并在确定具体教材基础上分析其自身的价值、可能实现的目标,然后对照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结合客观实际,最终完成课程计划的设计,这就使课程的目标和过程真正地整合起来。课程开发的“目标过程模式”整合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课程内容设计思路,集两种模式之长、弃两种模式之短,使自身的整体功能得到强化,因而它更为合理、有效。
三、结论
不同的因素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会不同,如何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开发中贯彻上面所说的两种模式的整合,就要根据体育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从而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建立研究者和学习者相结合的教师成长模式。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学习者,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只有不断的对教学实际目标和过程进行控制和调整,并通过不断的学习、长期反复的评价监督自己的工作以及深化自己在教学当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体验,主动审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过程及结果,并不断地调节和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环境下对体育课程开发的需要,也符合上面两个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1]纪德奎.斯滕豪斯“过程模式”探微[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0,(06).
[3]郤江波.对“泰勒原理”的辩护、质疑及其启示[J].教书育人,2007,(21).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