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点思考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3:59:50 更新时间:2025-01-07 15:33:21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的惯性机制,是传统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模式下的学生被动的学习,特别是应试教育严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学生主体性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则是这一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适当给学生“刺激”
刺激,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而精神的刺激尤为重要。我认为对学生应因人而异,方式灵活的施以下面几种刺激:
(一)目标刺激,所谓目标刺激,就是指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懈怠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他一个必须付出一些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让这个目标不断地刺激他为达到目标不知疲倦。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当他享受到了目标实现给他带来的幸福感后,又给他下一个目标,这样,不断地施以目标刺激,学生就会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但要注意两点:第一次目标不宜给得太高;其余的目标要循序渐进。
(二)对手刺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夜郎自大、勤奋学习动力甚至因为学习中遇到困难提不起精神,丧失斗志,这时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以对手刺激,就是在班内给他找一个比他稍优秀的对手,让他观察一下对手,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愿意与这个既定的对手一比高低,年轻学生不服输的性格就会使他想尽办法赶、超,学习的发动机就开始运作了。
(三)偶像刺激,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对处于多梦季节的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心目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偶像或榜样。当学生一时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不知道所学为何时,教师不防运用偶像刺激的方法,给学生讲他的偶像是什么样的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的,是如何成才的,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
(四)挫折刺激,有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时的成绩而得意忘形,甚至目空一切,不肯钻研。这时教师应该适当地用一些挫折来刺激他,故意为他设置一些困难,让他在困难中跌跤,比如在课堂故意让他回答一些难题,来挫败他的傲气,使他明白“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
(五)忧患刺激,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最难得的是时时有忧患意识,当学生始终在低潮徘徊时,教师要及时给他忧患刺激,对他讲明长此以往,将来走上社会会是一个什么结果。老师可利用具体实例,正反结合,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为自己的前途考虑,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明显了,学习兴趣也就自然慢慢提升了。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旧有的“填鸭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对所知识的选择权,单纯以解题应试能力为培养重点,显然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上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一)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首先,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设问,学生不断回答,这种问答式教学往往被误认为是“启发式”。但实际上,对于教师依据教案设计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学生只能沿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有的老师甚至要想方设法“启发”到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一字不差。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学生之口“灌输”的表现。因此,我们要探索如何创设情景结合教材内容,将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一旦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探索有所发现,则巨大的成就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钻研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贯彻“让学生自己设计,独立操作,自我评价”。长期以来,动手能力差一直是我国学生的明显弱点。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结合所学原理,独立设计各种方案,并彼此介绍其原理,然后同学互评。在互相评议过程中,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成员,只在特别之处提醒大家。这样不存在过多“指导性约束”的过程体现了重在自主,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真正贯彻教学民主。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既要展示教学激情又要态度和蔼。教学激情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态度和蔼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关注和尊重。(2)善于沟通和区别对待。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必须和学生随时沟通,并注重区别对待学习风格、个性和学习效率各异的学生。(3)创造活跃气氛,“主导”和“主体”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防止“包办代替”和“放任自流”,学生也要防止“事事依靠”和“目无师长”。
(三)积极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由倚赖学习转向独立学习,有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我们要注重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激发其自学积极性,并通过质疑来了解和深化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业求助
学业求助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工具性求助,指学生向帮助者寻求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以达到自己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目的;执行性求助,指学生面对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却直接要求答案或请求别人替他完成;回避求助,指学生虽然需要帮助却不主动求助。其中,回避求助是最为消极的方式;执行性求助虽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但因自己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无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工具性求助是最为积极的求助方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然而,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上需要他人帮助时,却很少主动求助,并且越是需要帮助者越不愿开口求助。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有效策略,以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地寻求工具性帮助,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首先,可采取调动积极情绪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它可决定人们对某一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及人们活动时的情绪。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对学业求助抱有积极的态度,在需要帮助时,能主动求助,并更倾向于作工具性求助而不是回避求助或作执行性求助。而自我效能低的学生更容易回避求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其次,要营造安全课堂气氛。学生的求助方式与学习氛围有着直接关系。在充满人际竞争缺少关心支持,甚至教师、同学间情感冷漠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会时时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威胁(担心被嘲笑),缺乏心理安全感。而在支持、鼓励求助,师生感情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较少感受到来自教师和班级压力带来的心理威胁,更倾向于工具性求助。因此,教师要坚决有效地营造一个不懂就问、不耻下问、有问必助的安全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面对问题无所顾虑,敢于求助,乐于求助。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传达一种支持,鼓励学生踊跃提问,对学生的提问给与积极、耐心地回应,来有效地消除学生对求助的威胁和心理顾虑。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
此外,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等都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业求助种选择工具性求助。
综上所述,适当给学生“刺激”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并合理运用学业求助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