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3-10-28 11:09:33 更新时间:2013-10-28 11:48:31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牛佛古镇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入新的规划理念,探讨多元化的古镇历史文化保护方式,以促进古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牛佛古镇,保护,更新
牛佛镇位于自贡市东部边缘,沱江下游东岸,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宋前为高市镇,宋《元丰九域志》云:“高市镇,监北七十里。”宋末四川战乱四十余年,土著居民死逃一空,元朝以后,江南移民入川,高市镇更名牛佛镇。牛佛镇因对岸有牛王山,山腰崖壁镌有“南無阿弥陀佛”而得名。明朝嘉靖时期(公元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富顺西北角自流井盐场兴起,商气渐趋旺盛,集镇也由西北向东南扩展。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68年),太平天国占据东南半壁河山,淮盐不能上运,“川盐济楚”,自贡盐场产量激增,盐场的人口和货物需求量也直线上升,牛佛镇便成为了“川盐陆运东路”和百货西运的转运站,有“扯不空的牛儿渡”之说。
牛佛镇上距内江、下达富顺县城,西至自流井均为一日水程,其周围等距30华里分布着9个场镇,向有“三个九十里、九个三十里”之说,自古以来就是川南有名的商埠和“水码头”。商品流通覆盖面达50多万人,商业繁荣、交通便利。
牛佛镇现存的历史文物古迹较多,其中以清代建筑群最为典型。“九街十八巷,中有鸭儿凼,五省八庙七栅子,河北老街隔河望”,这是牛佛古镇环境的形象概括。牛佛镇因其“九街十八巷”的城镇格局和清代民居建筑风貌保存完好,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94年的《四川省富顺县牛佛镇规划(1994—2010)》中明确划定了古镇保护区的范围,并提出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发旅游”的16字方针,它使得当时正蓬勃兴起的小城镇建设避开了古镇区,为进一步的保护以及发展旅游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再来看当时的规划,实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牛佛镇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建设性破坏问题,但牛佛古镇“九街十八巷”的空间格局依然清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牛佛镇也由于第三产业的兴旺而显得一片生机。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原因,经过多年的变迁,牛佛古镇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现实的困惑
1.1传统民居缺乏必要修缮且继续损毁
传统民居是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牛佛古镇整体风貌必不可少的要素。目前,传统民居或以前的祠庙、商铺现用于民居的历史建筑,大多未能得到妥善保护,面临着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威胁。传统民居的使用者大多收入较低,且很多是公产房屋的租赁者,他们没有足够的维修经费或者不愿意对暂住的房屋进行修缮,年久失修自然带来建筑的老化和破损,长时间的破败导致建筑内部的许多特色构建残缺不全。由于部分居民不具备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古镇内部分老建筑被拆除,原址上建起红砖瓦房或低层楼房,古镇风貌面临挑战。
1.2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降低影响保护古镇的意愿
古镇内居民生活质量较差,房屋潮湿、阴暗、火灾隐患突出,环境卫生设施落后,其生活环境远逊于城镇新区。这种巨大差距导致居民对现状居住条件的不满,并已经失去了对古镇历史文化氛围的自豪感,并逐步丧失了对政府保护古镇传统格局与风貌的认同,古镇保护将面临当地居民的多重阻力。
1.3文物保护力度不够,资金严重短缺
牛佛镇的经济实力不足,又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面对大量危旧的历史陈迹,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文物保护现状堪忧,古镇的保护难以落到实处。
1.4开发建设活动对历史环境保护造成威胁
牛佛镇新区的建设开发,带动了城镇房地产业的兴旺,城镇建设变得异常活跃。作为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的古镇区,已经成为城镇开发的下一个热点。同时,古镇原住居民也迫切希望改善其居住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并要求政府及早启动古镇的改造项目。不可否认,如果这些项目控制得当,对古镇环境的改善将有积极意义,并有助于解决历史建筑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必须考虑到新的开发项目有可能对古镇区的传统风貌和传统生活方式造成负面影响,这是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高度警觉地,并需要在开发过程中精密谋划,审慎安排。
2新的理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
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优化人类住区环境,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和地域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新世纪全球发展的共同问题和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依据新的理念,牛佛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1)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既对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保护,而对于一些落后的、不健全的东西则要坚决的更新,如引入现代的市政设施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古镇保持其健康的生命。(2)旅游与生活的关系,旅游和居民生活需要不同的空间和设施,二者必须兼顾才能相互促进,才能持续发展。为此,保护规划提出了新的保护纲领:保护古镇风貌、整治古镇环境、提高旅游质量、改善居住环境。
2.1保护——保护历史环境,注重整体风貌
保护规划明确古镇的保护内容应包括古镇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古镇各级文物点的保护、古镇历史环境要素和天际轮廓线的保护、古镇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经济的发展。保护规划强调,古镇保持居民的居住,并要让居民生活的更好,从而真正使得古镇成为一个生活的场所,是一个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有机体。
保护规划更注重的是对整个古镇历史环境的尊重和珍惜,是对整个古镇风貌的保护和感受。使得古镇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有中心、有街市、有边界,有生活的气息,更有文化的灵魂。而不是以往单个文物建筑的整修或片段的历史的回忆。
2.2整治——理清历史脉络、重现传统氛围
所谓整治,就是对一个具体的更新对象的某些有传统价值的成分予以保护,对其他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进行整饰。目的便是能最大程度地保存历史的痕迹,同时仔细地修复已经破坏的部分或者艺术地处理难以恢复的部分,使得古镇的整个传统氛围能够协调统一。
2.3文化——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质
牛佛古镇有着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护规划应充分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涵,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还归古镇的本色,以提高旅游品质。避免出现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游线安排的走马观花,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商业气息等弊端。
2.4更新——改善居民生活,完善设施配套
古镇是人们生活的场所,而古镇的生活环境却令人担忧。其实,保护与更新并不是对立的,在保护古镇的同时,对于居民房屋结构的加固,对于功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尤其是对于污水的妥善处理都是应该而且必须的,同时有助于塑造古镇更协调、更卫生、更优美的环境,也才能使古镇充满勃勃生机。
3保护与更新——多元化保护古镇历史文化
牛佛古镇的保护规划要求在符合现代交通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城镇肌理、原有街巷与建筑之间的尺度和比例关系以及古镇区的原有风貌,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基本格局和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院落及建筑用途,以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功能要求;通过院落、房屋的高低错落、进退避让,创造居住群落的自然和谐氛围与历史厚重感,避免街道僵硬、建筑雷同、房屋呆板、平面缺少变化等弊端,做到修旧如旧,不着痕迹,以求“虽为规划更新整治,宛如历史自然形成”的最佳效果。结合宅门、封火墙、街头小景、砖石雕刻、牌匾楹联等细部恢复性设计,让古镇重现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在满足古镇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使古镇道路交通、防火、防盗、市政配套等方面符合现代居住、营商功能。
3.1保护街巷格局
街巷格局的保护,重点保持古镇区“九街十八巷”的路网格局,并通过调整用地结构、改善道路交通等手法进行。在调整用地结构方面,坚持以体现历史真实风貌、展示文化内涵和改善居住生活质量为原则,理顺路网关系,加强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保护的方式,将用地性质调整为住宅、商业与旅游功能相结合,扩展旅游内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充分考虑为实现现代城镇生活与旅游资源开发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工程管线规划,增加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为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土地和设备保障。同时完善绿化系统建设,形成道路绿化带,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网络绿化系统。考虑到规划的弹性,在特定的条件下,用地性质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在改善道路交通方面,外围交通在保证不打破古镇区内空间格局及特有的宁静气氛前提下,充分保证交通可达性,并设置旅游、商业功能服务的停车场。为兼顾现代化城镇消防和交通的便利性,在尊重现状道路的基础上,适当选择拓宽和打通核心保护区外围的主要干道以及其他支路,明晰道路结构。核心保护区内的步行系统则尽量保持街巷原有格局和形态,使步入其间的人体验古镇的肌理,体味那种悠闲、亲切的风韵。保证生活性巷道成环成网,方便居民出入和进行商业生产活动。机动车在区域外部形成环状交通,必要时允许消防车从顺河街、胜利街、后街通过,而又不致于破环整个古镇区步行交通的完整性。
3.2保护院落肌理
首先对古镇的文化脉络进行分析、归纳、比较,针对在不同地段中呈现出不同特点的院落肌理模式,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措施。重点在于强化原有特征,形成丰富的空间。注重流线、尺度、景观变化、风格形式、院落、小空间处理等等。采用四合院落组合,多样性院落组合,使其空间形式较为丰富。对原有的院落以保护整治为主,对复建的院落,在空间尺度上力求与原有院落保持一致,延续了该区域原有的性格特征,使其融入未来的城镇发展。
3.3保护传统建筑
文物建筑的综合价值包括历史、科学、艺术和环境、使用情感价值。综合考虑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建筑层数等,针对不同级别的保护建筑及空间,分别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和改造。
第一类:保护建筑即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存完好、规划拟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的古建筑。采用保护、修缮方式——保持、修复原样。
第二类:历史建筑即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反映城镇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
对原有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墙体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功能和设施不完善的历史建筑,采用改善方式——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
对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风貌较差,门窗、墙体和屋顶有较大程度的破坏的历史建筑,采用维修方式——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
第三类:其它建筑即除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之外的所有建筑。
对与古镇环境风貌有一定冲突的建筑,采用整修方式,使之与古镇环境风貌相协调;对与古镇环境风貌有严重冲突的建筑,包括违章搭建的各类建筑,规划予以拆除。
3.4强化历史环境要素
历史环境要素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类。
物质形态的历史环境要素包括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之外,构成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等景物,都应尽可能地加以保护并强化,以作为古镇风貌格局的见证。以保留的古树为重点,尽量结合路边开放空间予以保留,形成道路林荫带,加强公共空间的绿化景观规划。强化近尺度的庭院绿化,提倡居民对各自的庭院进行绿化布置。
非物质形态的历史环境要素包括路名、俗称、相关的传说、典故、风土人情、土特名产和传统手工艺等无形的文化内容,往往存在于文献记载甚至只是口头文化,但同样都应当被真实地保留下来,或通过勒石刻碑等方法进行记录,以加深人们对古镇历史文化底蕴的认识和了解。
4结束语
牛佛古镇是一个有着几万人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有机体。牛佛古镇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又要不断发展更新。我们的保护工作一方面要使牛佛古镇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古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特点就是要从城镇是一个大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高层次的保护。对城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城镇规划、文物保护、建筑设计等各方面进行统筹考虑,采取综合的措施,把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通过“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的贯彻,致力促进古镇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泽新从安居看山地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师》2003年02期
[2]骆黎萍谈保护双洋历史文化名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z1期
[3]仇保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城乡建设》2004年第01期
[4]单霁翔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城乡建设》2004年第01期
[5]潘晓棠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访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小城镇建设》2004年07期
[6]谢友宁,盛志伟国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策略鸟瞰《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01期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