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视野下高校诚信文化的功能及其构建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3:59:50 更新时间:2025-01-07 15:50:52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校校园不诚信文化的各种现象,阐述了诚信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整合功能、规范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提出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社会实践为平台、以完善立法为保障,构建高校诚信文化,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诚信文化,功能,构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实守信”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等各个方面,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栋梁之材,其诚信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未来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水平。
一、诚信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功能
诚信文化作为和谐校园的精神纽带和校园亲和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大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然要求,并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整合、规范、教育、激励等功能。
1、整合功能。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上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消极的精神文化垃圾正在侵入高校,潜在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削弱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支撑。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属于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阶层,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比其他阶层更容易接受和标新立异的特点。诚信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主流,能够以其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系统性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利益诉求进行协调、平衡、化解、融合,并将“整合成果”辐射、传达到社会中,使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发展趋向社会主流保持良性关系,实现高校的稳定、有序、和谐。
2、教育功能。诚信是内诚于心与外信于人的有机统一,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高校的教育目的是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促进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思想道德品质显然是摆在第一位。当代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侵蚀着大学校园,影响着在校的青年大学生思想品德。高校诚信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广大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课内和课外,学习和娱乐,校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育德、益智、健身、审美的目的,进而成为具有崇高的国格、完美的人格、健康的性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激励功能。校园文化最能反映一所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优良的校风、优美的环境、优秀的师资、优质的管理对师生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在校园诚信文化所创造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的价值观的氛围中,师生员工所受到的激励是传统的激励方法所不能比拟的。领导者的民主作风,知人善任,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能使教职工从内心深处处于自觉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敬业的精神。教师的学高身正,为人师表,平易近人,诚实守信又能使学生产生积极自觉的情感体验,以愉悦的心境投入学习,追求上进。富有生动的校园诚信文化活动具有群众性、自主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使师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开阔视野,活跃身心,陶冶情操,完善自我,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二、当前校园不诚信文化现象不容忽视
1、“作弊文化”。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考试作弊有明文禁止和明确的惩罚措施,也加强了对教学环节的监督,但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而且作弊队伍不断“壮大”,由过去个别人作弊变成了一群人一起作弊;作弊手段不断出新,作弊工具变得现代化,由过去夹带小抄发展到利用手机、蓝牙等;作弊者的心态由过去偷偷摸摸、害怕害羞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的;甚至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他们形成了联络、接头、见面、谈价、付钱、代考等“一条龙”服务的有组织队伍。
2、“造假文化”。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多的收入,学生从伪造获奖证书到捏造干部经历、虚假实习经历……。他们不惜以自己的诚信为代价,不惜牺牲自己应有的道德水准,只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更好的岗位。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2005年6月接受多家单位的委托,对300多位拟录用人员进行诚信调查,结果竟有30%的被调查者提供的简历材料与事实不符合。
3、“欠费文化”。国家一再强调不会让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而有些学生蓄意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是政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一大举措,在利息及要求还款方面比正常的商业操作要轻松得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生在毕业后或者临近毕业的时候心理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以没找到好工作、经济压力很大等为各种理由,恶意逃避还款还息,甚至隐瞒工作单位、或者一毕业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给学校和银行继续开展助学贷款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4、“抄袭文化”。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给大学生留有很多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做作业、学习课外知识、进行相关实践教育活动等,但较多大学生把这些时间用来打牌、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对老师布置的论文和作业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东拼西凑,剽窃抄袭,有的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或抄袭其他同学的。在图书馆的杂志里,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文章的标题上被标上“已用”的字样,这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个怪现象。
5、网络道德失范文化。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消极的影响和道德问题。在虚拟网络中人的行为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功能被弱化。有些大学生利用自已的专业优势充当“黑客”,非法盗用他人的账号、密码,非法进入他人的程序,偷看他人信件,肆意攻击他人,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甚至进行欺诈活动等等。
三、构建高校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校园、和谐校园
1、从认知层面上,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继承创新优秀传统诚信文化。“诚信”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诚信被作为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如“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礼记•中庸》)。诚信被当成做人和交友的基本准则,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瓤,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诚信还被认为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如“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苟子•王霸》),清代大儒王夫之则精辟地概括为:“夫诚信者,中国邦交之守也。”(《读通鉴论》)。应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的内容,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诚信的理论精髓、社会意义和价值,增强诚信意识,明确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职业规范,在全校形成“关注诚信、思考诚信、崇尚诚信、追求诚信、实践诚信”良好氛围。
2、从行动层面上,以社会实践为桥梁,把诚信理念和自觉行动结合起来。校园诚信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还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诚信观念的形成是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过程,要完成道德的内化,就不能没有实践。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实践环节,解决知行统一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服务、劳动、调查、参观、宣传中传播诚信文化,宣讲诚信思想,学习诚信事例,实践诚信原则,锻造诚信品质。通过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开始认识诚信,关注诚信,思考诚信,崇尚诚信。
3、从法律层面上,以信用立法为保障,营造诚信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诚信道德的养成,仅仅靠教育和环境的熏陶是不够的,必须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保证,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目前,我国大学生还缺少独立法律主体地位,没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缺乏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法律意识,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诚信缺失现象也就不足为怪。因此,高校应加快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惩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推荐、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与表现,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同时,明确诚信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经济信用、行政信用、司法信用等不同领域,全面加强和完善诚实守信的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机制,有效制止信用欺诈和信用违法现象的泛滥,营造良好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邱小云.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2]刘红霞.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58-59
[3]周元明.论诚信的渊源与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6,(7);32-35
[4]崔东云.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64-65
[5]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培育高校诚信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5,(1);31-33
[6]李崇爱,欧志文.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6,(9);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