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3:59:50 更新时间:2025-01-07 15:32:53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
魏丽丽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
【摘要】大学时期处于各种人生任务的交汇点,承受和感知到得压力来自多个方面,各种人生变故都很容易形成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特点,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探索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体系,对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保持积极健康心态、达到自身成长非常必要。
【关键词】心理危机危机干预干预体系
一、何为心理危机
1、心理危机的含义
一般而言,危机(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不知不觉”。一个自以为遵守某种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潜在着心理危机。染有严重不良瘾癖的人,常常潜伏着心理危机。当去戒除瘾癖时,心理危机便会暴露无遗。
2、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
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如汶川地震突然发生后,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恐惧和焦虑。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3、心理危机的后果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对于大部份的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或者是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能逐步恢复。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及表现
1、环境适应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主要发生在大学新生群体之中。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受教育环境、家庭因素、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影响很大。而学生一跨入大学的校门,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心理方式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很多学生感觉不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环境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使得某些大学新生感觉到一种难以消解的苦闷和忧愁。
2、学习方式问题。中学时代常依靠教师的安排与督促,进入大学后教师的直接管理减少,而自己独立安排学习进度与支配学习时间的要求大大提高了。那些能力欠佳的学生就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应,许多困难不能独立克服,因而挫折感增强,不良情绪随之而生,长期下去便会产生某种心理危机。
3、性与恋爱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性心理也有了发展,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由于受到社会道德、法律、理智和纪律的约束,这种欲望和冲动被限制和压抑着。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通过学习、工作和文体活动及社会等途径可以使自身的生理能量得到正常的释放,来减弱和抑制性的生理冲动,使之得到某种程度的宣泄、代偿和升华。但也有的学生,由于对性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的性心理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因而对自己的性心理感到困惑、不适,对性欲和性冲动感到不安、羞愧和压抑。大学生在性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在恋爱方面的困扰。如单相思而自困,因热恋影响学习而烦恼,因失恋而精神受挫,因多角恋爱难以自拔而内心焦灼,因看到周围的同伴成双成对而自惭形秽,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因恋爱发生越轨行为而懊恼、悔恨,因担心怀孕或已怀孕而不知所措,内心焦虑不安等。
4、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常常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导致。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与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紧张、压抑、孤独与不安全感,如果长此以往,心理上的各种危机就会产生。
(5)竞争与所选专业失望带来的心理压力。多数学生上大学之前,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在一片赞扬声中和一片羡慕的目光下跨入大学校门的。然后到大学后,人才云集,群英荟萃,强手如林,以前那种优越的地位和感觉都不复存在,使之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情绪低落,遇到学习上的挫折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感到自卑和失望。另外,一些大学生在高考时填报的志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反映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使某些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的志向大相径庭。还有的学生刚进校时对自己的专业津津乐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所学内容并不理想,与将来的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有很大偏向。从而导致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情绪低落,常处于矛盾心理状态,最后可能导致学业荒废或成绩落伍,其结果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危机。
(6)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对有情绪障碍的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喜怒无常,该高兴时反而悲哀,该伤心时却高兴,让人难以理解。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如加强学习与考研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度过难关。
2、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
要使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能真正发挥效用,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既要有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领导机构,又要有执行机构和信息提供机构,各级机构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明确归属、理顺关系。一级中心为领导决策机构。由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以校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团委、保卫处、校医院、各院系的领导为组员,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发行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以及领导二级中心开展工作。二级中心为执行机构。也即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通过面向全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等途径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二级中心要对一级中心负责,并领导三级中心开展工作。二级中心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做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当对重大的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中心。如建立和开通24小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确保陷于精神痛苦或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能及时找到救助方式,其他学生也能及时传递信息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便中心及时采取措施。三级中心为信息提供机构。主要由学生组成,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联络员,每院(系)学生会中设立一名心理联络部部长。班级心理联络员由辅导员老师推荐本班优秀学生担任,该生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信息捕捉能力。各院(系)的心理联络部长由各院(系)推荐本系优秀学生担任,该生也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班级心理联络员有权力也有义务接受二级中心组织开展的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心理联络员每星期向部长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异常孤僻的同学),心理联络部长每星期向二级中心汇报本院(系)同学的心理动态。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启动善后系统,在此次心理危机过去之后,通过个案咨询、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危机的大学生及其同学、家长、班主任等相关人员,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减少负面影响,避免下一次心理危机的发生。
1.刘桂芬甘红缨李志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月
2.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2003-08-01.
3.刘效仁.《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新闻周刊,2004-10-12.
4.钱铭怡.《借鉴国外经验,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5.〔7〕王登峰.《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