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3:59:50 更新时间:2025-01-07 15:17:55
马金瑾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津南区 300350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实际的就业情况来看,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契合高质量人才的社会需求,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质量导向;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存问题
1.1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相关就业能力培养课程未能开展有效考核,如授课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等等。导致相关教师及学生都不重视这类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未能对就业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监督,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课程整体设计上没有认真备课,难以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能力培养中未能形成有效的评估机制,导致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实现,这样的制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浪费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削弱了学生对就业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兴趣。
1.2实习安排不足
在高职院校学生正式进入就业市场前,学校会安排其见习培训,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需要,部分在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则会在毕业后正式与责任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实习安排无论是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是顺利就业都至关重要。然后,在毕业生的实习安排上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毕业生的实习安排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极不匹配,学校方面存在见习安排形式化的现象,未能真正发挥见习的价值;另一方面,学校给予部分专业毕业生实习安排自由权,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加工作岗位见习,而是呆在家中,在实习结束后向学校提交虚假的实习证明。这种不健全的实习安排机制是当前必须切实处理的问题。
1.3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从事就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大部分不是全新构建的,而是由原有思政课师资作为基础,学生管理队伍配合,共同充实优化构成的,他们尽管有着很强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但绝大部分不是专业出身,只有在进行就业能力授课时才从原教学部门调动而来,因此导致目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就业能力培养领域,更不会有时间参与到行业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无法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实求职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造成在校期间的就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
2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路径
2.1加强就业教育力度
为了保障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就需要面向毕业生不断加强就业教育。首先是岗位适应教育。高职院校要定期对毕业生进行岗位适应教育,预估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让毕业生在心理和思想上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学校可以邀请成功就业的毕业生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亲自传授岗位适应方面的相关知识。其次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在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中,引导其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价值观,事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工作,为面临竞争激烈的就业竞争奠定基础。同时,高职院校应给予学生创业层面上的引导,如提供专家指导和技术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培,提高认知。
2.2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等院校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还要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使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满足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促进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我国高职院校在推进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道德规范、行为操守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还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在职业道德的层面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约束。
2.3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加强校企合作也是当前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主要路径。首先,要对企业进行多层次筛选,选择高水平的企业进行合作。高职院校应本着为学生负责任的态度,选择具有较高声誉的企业进行合作,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加可靠且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工作岗位,真正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得到锻炼。其次,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方面应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对学生的就业期望、专业基础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安排学生就业见习岗位。最后,要合理安排见习时间,优化课程安排,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技能和工作岗位方面的学习,为将来的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推进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人力资源保障,对于能否实现就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起到关键作用。就业指导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地位比较弱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各院校不会就业指导作为重点建设学科,无论是项目、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均无法与其他学科相提并论,由此导致任课教师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配备好专职师资,补充好兼职师资。对于现有师资,做好培训工作,给予专业提升空间和时间,更新师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此外,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扶持来留住人才,如在岗位津贴、科研立项、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途径,重点支持负责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教师,以鼓励和支持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2.5加强后续跟进保障力度
加强毕业生后续跟进保障工作,保障毕业生权益,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保障机制的重要方面,必须要形成相应的后续跟进保障机制。首先,学校应加强后续保障。可通过电话访问或者邮箱问卷发放的方式,全面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并及时整理,反馈到后期就业教育中。对存在合同纠纷问题的毕业生,学校要在期限允许的范围内及时给予帮助,有效维护毕业生权益。其次,政府应完善跟踪保障机制。政府的工作重点是保障就业,政府可通过网上权益维护平台或电话反馈等方式构建完善的毕业生权益维护机制,在政府和学校双向合作的基础上,全面保障毕业生权益。
3结论
在高质量导向下,《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执行,提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领域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高度一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徳技并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才价值,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时代要求,也是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与支持,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法规政策进行规范,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需要学生自身学习领悟,需要企事业单位通力配合,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与协作,才能够全面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与就业质量,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琼燕,周盛富,刘玉莹.艺术素养对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以广西演艺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大学,2021(22):114-116.
[2]周伟鹏,姜涛,陈宇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素质能力培养—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J].轻工科技,2021(5):214-216.
[3]张仰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职业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106-107.
[4]尹胜国,赵志斌.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原因与对策[J].商情,2021(4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