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3:59:50 更新时间:2025-01-07 15:25:59
曹爱华高功臣
曹爱华高功臣(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科教研室462000)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436-02
【摘要】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新形势下,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日益增强,要求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本文结合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试图从上述两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以期为培养高素质的高职高专医学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是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具有浓厚的职业技术特点,以学制短、实用性强为主要特色,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更要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即临床实践能力。近年来,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社会活动的法制化,拉近了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与社会的距离,也促进了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日益开放的进程,这就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其中主要是医患沟通能力,因此,研究和改革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新理念,使培养的临床医学生毕业后更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教育课题之一。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和应用。
一、注重培养临床实践技能,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已成为医学人才培养尤其是医疗技术类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较短的学制内,完成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为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岗位明确,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具明确的选择性、目的性。这就要求高职高专医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能把理论和临床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在临床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我们进行了以下教学实践:
1.基础理论课(如: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教师课堂授课时,我们采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2.桥梁课(如:诊断学)调整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一改过去以讲授理论为主,实训课安排较少的状况,使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为1:1,理论讲授完一节内容,紧接着进行实训课,采用仿真教学模式,使每一名学生以医生的身份进行病例分析,做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这样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后的满足感。
3.临床课(如:内科学等)我们采用病案式教学法,选择典型病例,插入病例分析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冠心病:心绞痛”一节时,我们列举病历:一男性患者,45岁,左侧胸痛2天,门诊心电图仅表现为Ⅱ、Ⅲ、aVF导连ST段压低0.6mV的患者,如果不结合临床学生就容易作出“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然而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于不活动时不痛,呼吸或胸部活动时加重,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查体左侧第三肋骨与胸骨交界处压痛,心肺听诊无异常,胸透结果无异常,根据这些临床资料得出“左侧第三肋软骨炎”的正确诊断,而心电图的改变是“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所致。这样既提高了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4.同时为提高实训课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利用自习、星期天、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作为他们的第二课堂,进行实践技能的强化培训。
5.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尽量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给学生提问、思考、分析和动手操作等等。如进行内科诊疗操作“腰椎穿刺术”教学时,教员先在模拟人身上做示教操作动作,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在一旁指导,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操作,让学生明白该技术的意义及注重事项,这样,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体验,更有利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几年来,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考核成绩、就业率、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合格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增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1];另一方面,目前医疗纠纷民事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疗事故赔偿的力度较大,这样助长部分家属和患者滥用诉讼权,导致医院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要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必须有防范医疗事故的意识和措施,其中和患者的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患者沟通良好,各种诊疗操作前充分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是医疗成功的关键,否则相互猜疑,就算成功的为患者治好了病,他们也不会感谢你,认为你是职责内的事情;要是失败了,肯定引起医疗纠纷,他们还会到法院起诉你,给患者和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就要求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改变过去传统医学教育中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和忽视德育的状况,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中思想品德、人格、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就是说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对此,在医学教育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设《人际沟通技巧》、《医学心理学》、《法律基础》等课程。
2.要求带教老师创造一种使学生能自由学习的环境和气氛,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实现潜能。
3.提供学习过程中较敏感、有深度的建设性意见,并提供学生与有经验、受人尊重的医师共同查房的机会。从医生、病人和社会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水平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处理复杂的临床情况、与有经验的医生交流,养成一种有职责感的健康态度。
4.教师通过扩大临床学习地点的范围,帮助学生增加不同环境下医疗实践的经验,尤其是医疗以外的技术和社会心理方面的经验。
5.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让医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患者之中,学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我们近几年的实践,培养出的学生受到基层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逐年增加。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水平,强化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既要注重培养临床实践技能,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又要注重增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基层医院培养输送合格、实用的全科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柴翠萍.提高法律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