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的素质教育应找准突破点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3:00:51 更新时间:2025-01-07 16:34:06
高职高专院校的素质教育应找准突破点
陈海文
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215600
摘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摸索中前进,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现状堪忧,找准突破点或许能为高职高专的素质教育打开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高专;素质;素质教育;突破点
我国的素质教育搞了十几年了,可如今大家都有一个感觉,我们的大学生跟中小学生一样,素质明显降低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的素质教育该怎么走,除了文化素质教育之外,还应怎样进行呢?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找准突破点,在突破点上用力,以打开新的局面。
突破点一、认清高职高专院校的素质教育现状
只有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为了更多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现状和相关信息,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对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以“素质教育相关热点问题”为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7.23%的学生认为开展素质教育是必要或非常必要的;有27.9%的同学对当前的素质教育现状比较满意;只有6.86%的同学认为学校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做得很好。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对目前的素质教育现状不是很满意。我们在素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1、思想认识上不够,以为素质教育只要多开几个社团,多搞几次活动就够了;2、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用,重专业轻人文;3、教师参与的互动太少,缺少素质教育中的引导与师范作用。
突破点二、对素质及高职高专素质教育的理解
我们经常将素质挂在嘴边,但真正清楚素质究竟是何意的人又有多少呢?素质到底该做何解释呢?《辞海》对“素质”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心理学大辞典》中对“素质”的解释是:“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在教育学上,素质是这样解释的:“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努力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这种解释更强调了素质的后天可塑性。而生活中素质有一种日常概念,“我们所说的素质即素养和品质。[1]即不只是先天获得的,不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主要是后天的,平素养成的,是在已有的基础和前提下进一步发展起来的。”[2]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家加涅对素质的划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他将人的素质分为先天素质、习得的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先天的素质是不能改变的,如工作记忆容量;习得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先天与后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易通过学习改变,包括智力和人格特质。”[3]这里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习得的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上,这是我们的教育将有所作为的地方。如果我们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提出的,教育这种后天的影响要与先天长期的相互作用,对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影响。从以上的观点可以认识到,素质教育应该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是几个社团,几次活动所能解决的。
突破点三、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
高职高专学院在目前特殊的经济环境及生存环境下,在办学定位方面也凸显了自己的特点: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强调以就业为办学的导向,注重市场需求就业直接影响高职高专的招生和发展,解决不了就业问题,高职高专发展就没有后劲,甚至不能生存;强调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也就是本着校企“双赢”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互通有无、共同发展。针对上述特点确定的素质教育目标应该包含:1、学会做人。指导大学生学会做人,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要培养他们具有如下素质:有高尚理想、有优良的道德(包括职业道德)、有求真的科学精神、有文明的人文素质。2、个性化发展。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个性化的发展是其重要的内容。纵观我国的教育,即使是在素质教育提倡多年的今天。我们何尝不是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来规范学生,塑造学生。把评价的尺子交给学生自己,相信他们在自我表扬和评价别人自我表扬的同时,也会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达到发展个性和自我完善的目的。3、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深层核心是:创新。素质教育中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冲动,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中去发现个体原先不知晓的事物。不是让每个学生都立刻能创新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产品。重基础要避免思维定势和迷信权威,不能搞评价一元化和结构标准化。
突破点四、让教师真正参与进来
教师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合格人才需要全方位做起。要改革办学思路,要培养创新人才,要调整教学计划,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那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谓有大师之谓也。”对大学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我们的大师在大学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近几年来,教师的工作量逐年增大,在沉重的教学、论文、科研等量化指标的压力下,教师很难再有诗人的气质、创造的冲动和理想的追求。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也起主导作用。任何一项教育活动,没有教师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大学更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互动最积极的场所,大学生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渴望知识与真理,但他们既懵懂又莽撞,他们需要有智慧的、有人格魅力的大师指引。而我们大学的教师也需要与这帮热情的年轻人接触,汲取他们的新鲜思想。离开了师生的互动,大学就失去了那股灵动的魅力。所以,解放教师,让他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让教师真正参与“素质教育”的一切,这才是大学素质教育该努力的。
突破点五、塑造和谐健康的独特校园文化
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课堂教育无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环境因素也不可避免的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学生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以集成在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物形态等的总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几年的地方,可以想象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来说影响将会多大。这也是我为什么将其归纳为大学素质教育一个突破点的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教务部门的事,它与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直接相关。在同一考核指标的导引下,千校一面,只有量化指标下的排名,没有办学风格的分野。同质化的大学势必造就同质化的人才,学校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定位是搞好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构建、塑造和谐健康的独特校园文化是我们素质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件大事。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他的豪言壮语其实只是揭示了一个简单的杠杆原理。是的,要跷起地球都可以,只要找准了支点。希望我们的素质教育也能找准支点,这样我们才能将力用得恰到好处,也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2]张楚廷.素质:人的内在之物.见:周远清,阎志坚编.论文化素质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