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论文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29 09:47:56 更新时间:2013-11-29 09:45:54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范文,论述了大班幼儿体育活动规则意识培养的行动研究,选自期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摘要:大班幼儿面临幼小衔接阶段,加强大班幼儿体育规则意识的培养能使他们上小学后更快适应小学体育课教学与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幼小衔接打好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选择本课题研究,从中探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幼儿体育活动,意识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活动对增强人的身体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保证学习有充沛的精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期正是身体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必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来增强体质,因此,《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将体育活动纳入健康领域加以保证,要求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幼儿受自身能力、身体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必须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培养幼儿遵守体育活动规则的良好习惯,才能达到以体育促健康的目的。
二、研究目标
(一)探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途径。
(二)增强大班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规则意识,培养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关键概念界定
(一)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二)规则意识: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取本园大(一)班幼儿38人,其中:男22人,女16人。
(二)研究时间:2008、9—2009、6。
(三)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即在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状态下,以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解决幼小衔接中现实问题为中心,按照“计划——实施——反馈——纠正”程序,边实践边探究,边反馈纠正边完善,力求最佳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探讨出培养大班幼儿体育活动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
1、注重环境的熏染,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所以,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2、提供充足的活动器具,以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试想一下,一个在物质上匮乏的幼儿园,如何保证孩子有充分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又如何控制活动时幼儿争活动材料而引起的纠纷呢?所以,除了园里购买的活动材料外,我们教师还做了自制的体育活动材料,还发动家长带来一些盒子等废旧物品进行加工,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保证了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从而避免了在活动中的互相争执。
3、体育活动设计重视暗示性,蕴含规则要求。如体游;小蝌蚪找妈妈,教师结合故事内容讲解游戏玩法和规则:
(1)小蝌蚪没长大时用跑的动作、长成小青蛙时用跳的动作(双脚并拢向前跳)。
(2)根据故事发展顺序在相应的情境中做相应动作。
(3)听音乐信号的变化做动作。
4、教师直接提出规则要求,注意讲解艺术性
(1)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幼儿不能讲反话。因为他们常常误将反话正面理解。同时,提出规则的语气要亲切、和蔼,从关心幼儿安全的角度讲解,让孩子感到老师是关心他、尊重他、相信他的,更有助于增强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
(2)将体育规则说在活动前。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动前,孩子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3)行动语言相互促进。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有限,有时他们会对教师的话听不明白。因此教师在提体育规则时应该做到语言简单明了、生动形象,还可以在言语说明同时配合相应的行为示范,以强化所提出的要求,来引起幼儿更多的关注。
(二)探讨出大班幼儿体育活动规则意识培养教学策略,培养幼儿遵守体育活动规则的良好习惯
1、幼儿参与策略。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孩子对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在规则的创设上应着重体现幼儿的参与:如体育器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可以把它交由孩子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的和要求的合理性。
2、信号提示策略。
(1)口头指令信号。要求所有词汇是幼儿能理解、易记住的,以尊重的口吻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例如体游;踏青去的规则,可以这样对幼儿讲:小朋友开上小汽车去踏青啦。小司机要听交警的指挥,大马路上慢慢开,小心撞的“行人”(障碍物)。高速公路上要加快速度。开到吊桥时要小心过桥。
(2)音乐节奏信号。在幼儿体育活动准备与放松环节中播放音乐,让孩子在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饱满的情趣,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如:体育活动集合时,我用拍手打节奏的方式组织孩子站好队。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享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
(3)肢体语言信号。我们可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例如将食指立在嘴边,示意安静;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3、榜样示范策略。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有一次早操排队,有几个迟到的孩子插队,遭到了小朋友的反对。我便引导他们排在了队伍的最后一个,“迟到要排后边呢!”那几个插队的孩子也不好意思了,排在了队伍的后边。对某一体育规则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在体育活动中加强锻炼,才能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形成习惯。
4、材料充足策略。规则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规则不应让孩子感到压抑、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的。试想:让十几个孩子合在一起玩两件玩具,结果会怎样?所以,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丰富的材料,使每一个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同时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各环节安排紧凑,减少幼儿闲坐、等待的时间,使幼儿在各个环节的活动中既有条不紊,又轻松愉快。活动结束时,对守规则的行为应及时予以肯定,使幼儿进一步加深印象,产生较为满足的情绪体验。我常发现,当我表扬某个幼儿遵守规则,或竖起大拇指,或是送一件小奖品时,他的脸上总洋溢着快乐与自豪。
5、关注差异策略。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大,我们要细致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采取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引导、提示。比如有的幼儿只需老师的一个眼神即可,有的却非要坐下来严肃地谈话才行。在体育活动中,指导方式也有所不同:讲解游戏时,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师适宜采取一些小动作来提醒或纠正幼儿的行为,如一个眼神的注视,声音的强弱变化,摸摸他的头,或是自然地走过去拉回某只动个不停的手……分组体育活动时,我们用设评比栏的方式,让个人与小组参与评比;游戏时,我们以角色的身份、游戏的口吻,还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来引导孩子遵守规则。
(三)总结出培养大班幼儿体育活动规则意识的指导方法,促使体育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1、隐性影响法。教师自身在活动中对规则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幼儿往往根据教师的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当教师平时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时,幼儿的规则意识也明显表现得很重视,幼儿的内心深处会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遇到活动时就会主动遵守活动规则。
2、图示提醒法:设立图示运用表征符号让幼儿熟悉规则,从中了解可以怎么玩,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表扬激励法。喜欢听表扬是孩子的共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如迎面接力比赛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制定的规则中要求幼儿队伍排齐,否则容易发生迎面碰撞事故。但是有的队伍就是不排齐,经常险象环生,老师也不得不为他们捏把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是表扬其他队伍较齐的小组,同时提出刚刚队伍不齐带来的后果,与幼儿一起制定规则,幼儿很容易想到让不遵守规则的队伍停赛等方法。
4、随机指导法。体育活动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自主活动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放羊式”的活动,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是以自身主动的学习来积极地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引导则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支架”。为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环境创造的参与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能力发展的支持者。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安全,又要关注幼儿的运动情况,适时随机引导。
总之,加强幼儿遵守体育规则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真正树立起规则意识,促进幼儿养成时时守规则,处处按规则做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