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论文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03 16:57:19 更新时间:2013-12-03 16:39:18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国家赋予民办高校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模仿或抄袭公办高校的做法,形成个性特色鲜明、竞争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学业成功是就业成功的基础,就业成功是事业成功、创业成功的前提。我们以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构成作为研究重点,以就业成功为研究依据,分析大学生素质构成与就业成功的相关关系,为创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进而为大学课程设置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打造商界精英是民办大学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文章就武昌理工学院近三年商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以成功素质理论为指导,分析整理出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为民办商校商科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商科人才,素质结构,模型构建
一、研究背景
课题源于社会用人单位对商科高素质人才的特质要求,探索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素质结构与大学商科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联系,为商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一)商科界定
商科涵盖面广,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领域商科的范围。一般包括专业有:会计、金融、经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运营及物流、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房地产管理等。主要有两类,一是管理类商科,一是金融类商科。而每个国家的商科专业都各具特色。如加拿大大学规定,商科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本次调研以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现有各专业为主体。主要包括经济管理类商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学、物流管理、国际贸易;金融类商科:金融与证券。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以学生成功就业的职位领域(如人力资源、财务会计、金融类、考公考研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为引导,对《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品格、观念、知识、能力和方法五大体系,设计38项特质要素。由商科毕业生判断自己获得成功的影响因子,并按“非常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和“无关”5个等级程度计分。
(三)问卷回收
课题组以商学院近年的三届毕业生(2011届、2012届和2013届)为调查对象,收集若干成功就业学生的行为特征,以分析整理出就业成功学子的素质要素构成。
三年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3份,有效回收率78%。参与人数占同期毕业人数35%。
二、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以赵作斌教授提出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在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大素质体系上寻找商科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类别人才素质上的差异点,研究归纳影响商科人才就业成功的若干特质因子,形成素质结构模型。
(二)构建方法
1.依据回收问卷的就业领域,按管理类、金融类、财务类、国际贸易类、考公考研类等归类汇总,得出相关不同职业领域的素质构成数据。
2.按年度对各职业领域素质依据评价分数的高低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年度之间的横向素质比较,得出相同特质因子的变动规律。
3.综合近三届毕业生各素质要素得分,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测评学、试验技术的相关理论,分析出素质因子的频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布规律,总结提炼出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因子体系。
4.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成功就业的关键事件与优秀绩效相关关系分析,以数学模型方式平滑模拟出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
5.文献研究和重点调查基础上,提出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培养路径及测评方法的相关建议。
(三)模型构成
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由五大素质体系组成,分别是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方法素质,呈“正三角”树态。如图1所示,模型图体现如下思想。
一是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同等重要。从重视程度的量化标准看,观念素质与品格素质两项之和与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方法素质三项之和相当。
二是知识素质与品格素质具有互补性,能力素质与方法素质具有互动性。
三是观念素质是方向,品格素质是核心、方法素质是基础。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构成人才素质的主体。
对商科人才而言,注重观念素质的塑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你能干什么”、“是否愿意干”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表明能力素质体系与观念素质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作用。
数据来源:根据近三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模拟
当然,知识素质与品格素质的培养以及方法素质的掌握对能力素质与观念素质的形成,起着奠基价值。能力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知识是获得能力的基础。观念素质与品格素质之间相互依存和影响,相互促进与转换,正确的观念确保品格的健康发展,品格又在新的层面上推动观念更新。他们之间在良性互动中促进人的价值实现。
商科应用型成功人才素质体系由40项素质因子构成,分属于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方法体系之中。每个体系的8项因子依对就业成功的影响重要程度,可分为“强影响因子”、“一般影响因子”和“弱影响因子”三个层面。见表1。
1.商科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大学成功素质理论》指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同等重要。非专业素质因素是进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以获得“重要及以上”评价的素质因子排序为例,有75%的学子认为,让他们获得成功的28项因素中非专业素质因子占22项,占75.8%,而专业素质仅为7项,占24.2%。非专业素质因素的贡献率是专业素质的三倍以上。2.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是观念素质、品格素质与能力素质
3.在所有调查的38个素质因子中,以“25分位”计算,排在前8位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构成,依次是观念素质4项,品格素质2项,能力素质2项。如图2所示。
课题组对五大体系素质分别取其前三位的素质因子进行排序,其结论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其一,总得分率。品格体系为170%,观念体系为159%,能力体系为137%,知识体系为75%,方法体系为55%。也就是说,品格、观念和能力三项得分是知识与方法得分的3.58倍,占总得分比率的78.2%。如图3所示。表明在就业成功视角下,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观念的斧正、能力培养比仅教授其知识、传授其方法更为关键。
其二,单项素质支持率。以前三位素质因子分析,素质体系的支持率在商科人才中的得分,分别是品格体系为57%、观念体系为53%、能力体系为46%、知识体系为25%、方法体系为18%。其中品格体系的支持率是知识体系的2.28倍,是方法体系的3.16倍,表明商科人才的品格素质对就业成功有重要影响。如图4所示。
3.就业领域岗位对素质要求有所差异,但核心素质的集中度高
无论是在何领域就业,都有7项素质因子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他们是观念素质体系中“道德诚信”、“工作激情”和“个人责任心”;品格素质体系中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能力素质体系中“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由于就业方向的差异,管理类岗位学生认为除上述共同的必需素质外,“承受压力的能力”、“个人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三项也非常重要。财务会计类岗位学生认为,“理解问题的能力”、“办公自动化熟练程度”和“工作的独立性”有重要影响,这与会计类岗位的特殊要求相关。金融类学生认可会计类岗位的“工作独立性素质”和管理类岗位的“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增加“较快适应环境的能力”。考研考公类的学生认为,除了其他就业领域学生确认的“熟练的办公自动化使用”和“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个人价值观”因素。国际贸易岗位就业的学生增加了以下三项素质因子,即“工作独立性”、“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精神面貌”,这与国际贸易岗位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学生也认为,“精神面貌”、“个人学习能力”与“承受压力能力”三项素质极为重要。市场营销类岗位学生则认为,“口头表达”、“个人学习能力”与“承受压力能力”三项素质对一位营销员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以上的研究结果,为我们培养各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4.重点素质因子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升降趋势明显
(1)“非常重要素质”支持率可分为三个层次
在五大体系构建中,按得分高低将前三位素质因子排列,其细目一览表见表2。呈现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排在前三位的成功因子——道德诚信72.5%,排第一位;个人责任心66.9%,居第二位,团队精神56.8%,居第三位。平均得分率为65.4%。第二层次是处在第4-6位的成功因子——工作激情52.7%,敬业精神49.8%,解决问题能力47.6%。平均得分率为50%。第三层次是处在第7-9位的成功因子——团队合作能力46.8%,工作独立性42.5%,个人学习能力42.1%。平均得分率43.8%。
上述三个层次的平均差异度为11个百分点,表明在最重要素质因子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前九项素质因子中尚未包括知识素质和方法素质体系中的因子。知识体系的最高得分因子——“专业背景”仅为29.7%支持率,体现方法素质的重要因子——“办公自动化”的最高得分也只有30.9%支持率。这一数据说明商科学生初次就业时,用人单位对知识素质和方法素质的考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各高校普遍重视了知识传授,为此,用人单位采用“优中选优”策略,将选人的注意力特别放在对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考察上。同时,“态度决定成败”的理念已被社会广泛认同,毕业生的态度、品格等要素成为社会用人单位甄选人才的重要标准。
(2)三届学子对素质的认可度正在发生变化
课题组分析了近三年素质认可的变动趋势,从动态上揭示了知识素质和方法素质对未来的学生就业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以2013届与2011届毕业生问卷对比发现,素质因子得分有较大的波动,见表3。处于上升幅度最大的素质因子前五位是:“工作独立性”、“学历层次”分别上升17个百分点,“专业理论深度”上升16个百分点,“个人性格”和“相关领域知识”分别上升1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政治面貌”和“办公自动化”两项硬素质的支持率持续上升。“政治面貌”素质11届、12届和13届分别为6%、7%和13%。“办公自动化”素质分别为24%、33%和36%。
以上素质因子支持率的变化,表明社会用人单位对商科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趋向理性思考,逐步关注未来的发展后劲,以及学业成功对一个人的成长重要性的支持。
相反,处于下降态势有10项素质因子,见表4。部分素质因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支持率有所下降,从两届毕业生的支持率变动分析看,处在下降通道的素质因子分别是:“书面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三项下降6个百分点,“团队精神”、“外语口语”和“分析问题能力”三项下降5个百分点,承受压力能力下降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素质尽管支持率下降,但得分仍处在支持率的高位,除书面表达能力和外语口语外,其他项目的支持率大多都在40个百分点以上。这一趋势说明,能力素质内涵丰富,必须引起重视,但各能力细目之间会随着岗位要求的变化将有所侧重。
三、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模型的应用
(一)培养模式与目标定位
商科人才的最大特点是社会应用领域广泛,渗透力极强,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注重应用型人才特质的培养与塑造。1.在培养指导思想上,以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成长为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将非专业素质(观念素质与品格素质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形成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的“立体多维”人才培养模式。
2.在职业目标锁定上,短期就业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以更加务实、有效的态度,有序勾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蓝图,形成多纬职业定位,如就业型、创业型、探究型、仕图型、综合型等多元就业路径。
3.在培养规格定位上,以专业核心素质和非专业核心素质的内化为导引,全面体现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大素质体系内涵。素质化考核手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4.在人才目标层次上,立足应用型,突出创新性,着眼高素质,定位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培养目标的保证。商科人才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三挂钩”基本思路,即素质体系与课程体系挂钩;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挂钩;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挂钩。
课程体系与素质培养关系模式见表5。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即:国家统一课程、校级专业课程、院系方向课程和探究类课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素质的支持度不同,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素质测评的重点各有侧重。增强了课程设置对核心素质的支撑价值。
1.国家统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军事训练、体育等。主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能量的品格特征。避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校级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国民经济所需要的专业为载体,各高校按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自行设置的课程。专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般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由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组成。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商科人才的培养往往要突出重点、突显特色,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在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的传统培养上,特别是注重专业观念、专业品格、专业能力的打造。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定位,对素质的支持不同。
3.院系方向课程。以特定的就业领域或立志创业为基本取向设置的特色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该是某特定方向所需成功素质的全面塑造。所以,课程的考核重点将是五大素质体系全覆盖。
4.探究型课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学术人才和国家行政管理人才是商科院校的应尽职责。探究类课程是以培养学术人才或社会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遵循考研、考公的特殊考试而设计。突出知识、能力和方法素质的锻炼。
(三)培养路径
培养路径可从课程体系和素质内化两方面加以研究。
首先,从课程体系与素质依赖性上,采用互动式、研究性、自主型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块阵地,利用课堂内与课堂外两个场所,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
(1)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思想;在专业素质教育的测评中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
(2)理论类课程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实践类课程实行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实战教学、仿真实训多种方式。在互动中内化素质。
(3)方向类课程以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为主,辅之教师的点评与指导。重点加强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课题的研究过程也是品格和能力锤炼的过程。
(4)探究型课程的学习,应结合全国或全省统一命题考试的大纲要求,导师引路,缜密思考与反复训练。突出知识体系的运用,培养探究与分析能力,掌握方法技能。
其次,从素质内涵与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上,重视素质要素的特殊性与培养模式的差异性。
(1)观念素质与品格素质的培养,以“应知”-“升华”-“践行”的内化路径。一方面,在背、记、做中体验观念与品格的价值含义。针对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并在培养方案中落实是观念素质、品格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观念素质与品格素质的形成,还需要不断实践,加深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指导自己未来的人生。
(2)知识素质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以主题式讨论、案例式分享、模块式对比、系统式归纳、测评式验证为主要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对知识“点”、“面”、“线”的整理和分析。
(3)能力素质与方法素质的培养,重在实践中记忆,在使用中升华,反复循环,达到“掌握”、“理解”和“会操作”的目的。动手、动脑是获得此素质的唯一途径。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专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练习、提高。如“头脑风暴”、“企业家讲坛”、“模拟演练”、社会实践研究、创新课题思考等都是培养能力和方法素质的有效手段。
(四)素质测评方法
在传统的笔试考试基础上,实行方案设计、作品展示、实践操作、互动提问、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与总结等多元化的考试方法,以多角度、多视角验证学生素质内化状况。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武昌理工学院.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讨论稿).2013.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