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中村”问题
所属栏目:行政法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01:13 更新时间:2011-02-26 10:01:13
摘要:通过在项目实践中对城中村问题的调查,分析“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特有问题,探讨城中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提出“城中村”改造需要关注的方面。
关键词:城中村,中国城市化,改造
1背景
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规模扩大,经济快速发展,土地构成比例变化明显。大部分耕地的性质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在征地过程中返还给乡村的用地和以前村民的住宅用地等维持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这些用地上的以居住功能为主形成的社区即为所谓的“城中村”。
“城中村”于二十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在珠三角等几个大城市。近年来随着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大规模进行,城中村问题几乎被各个省市面临。
2形成原因
城中村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城市社会经济现象。城中村在景观特征上混杂、拥挤,在人口组成上以外来人口、贫困人口为主,在社区特征上呈现与相邻社区隔离,似乎与贫民区有很大相似性;但究其根本,城中村涉及到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经济制度、和历史原因,情况更加复杂。
2.1土地制度
中国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在城市实行土地国有制在农村实行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国家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抵押、出租,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原则上不能转让、出让、出租和抵押,只有在出资入股、联营等特定情况下才能发生权利转移。
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在城市化发展缓慢的时期可以按各自的规定运作。一旦城市化迅速发展,矛盾就显露出来。
2.2经济制度
我国农村实行集体所有的经济制度。村落来至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虽然城市发展,但是原先的队、社的组织关系仍然很精密。
2.3户籍和城市制度
中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在行政体制、土地制度、公共设施建设、户籍制度上存在很大差别。城市的基层组织是“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农村的基层组织是“乡镇—村民委员会”。同时,城市的土地是国有土地,其使用权能进入市场,而农村的土地是集体土地,其使用权不能进入市场。此外,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造成城中村在管理和各类设施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形成强烈反差。
3“城中村”的现状
3.1人口构成
城中村的原型是村民以土地及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初级关系(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常驻人口纯粹以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维系,主要又一个或几个姓氏的家族聚集。
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原先单纯的村民,变化为三个方面人口:当地的原有“村民”,租用“城中村”村民住宅的城区市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职业构成十分复杂的外来人口。人员混杂、流动性大。
3.2居住条件
3.2.1建筑现状
大部分城中村坐落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占有的土地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而城中村的现状是布局凌乱、环境不良。大量房屋作为提供给低收入人群的出租房加建,建筑质量差,大量占用公共空间,采光通风不足。建筑密集,缺少防灾疏散空间。工业、仓储与住宅混杂,毫无防护距离。
3.2.2基础设施
城中村虽然被城市包围,但是各项基础设施的改善并没有跟随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的步伐。许多城中村给排水设施老旧,就地排放,易于传染疾病的扩散;电线乱拉,超负荷用电,极易造成电线短路;此外,缺乏垃圾收集设施,环境恶劣。
3.3邻里关系
人口结构复杂以后,城中村原有的和睦的邻里关系受到影响。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邻里交流变少。从前的院落里的寒暄逐渐被透过门缝里的窥探取代,原有的的村民则竭力的想保护过去和睦的邻里关系。
4城中村改造需注意的方面
4.1廉租房
出租屋的疯狂搭建以及出租屋经济的繁荣是城中村的普遍现象,房屋出租的租金收入是目前许多村名的重要收入,甚至是个别居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同时,城中村的出租房也给外来务工以及低收入人员提供了可支付的便利的住房。
进行城中村改造时,需要考虑给这类低收入人员提供可支付的替代的住房,并予以政策照顾。
4.2血缘关系
“城中村”拥有旧村中人们历经多年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他们之间密切融洽的感情和情谊。尽管有许多村民搬离“城中村”,但是对传统的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的眷恋是割舍不掉的。
在改造中,原有村名很少是原地安置的,而是分散到各个地方的安置小区居住。在新的小区里,人际关系淡薄,邻里之间缺乏交流,老人小孩的生活变得单调。
4.3地缘关系
对城中村的村民来说,土地由始至终都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过去,他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在土地上劳作;现在,他们把房子出租给低收入人员。部分村民有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从事其他产业。但是仍然有大量人口完全依赖于土地生活,在改造过程中除了盲目建设以外,还需要考虑这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
5城中村的将来
城市发展的局势下,城中村必然面临改造。改造的主体为政府、开发商和村民,他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在改造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城中村改造需要考虑文化、历史、情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公众参与,以调节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达到利益均衡为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志岿著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科学出版社2004
3田莉都市里的乡村”现象评析—兼论乡村一城市转型期的矛盾与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5期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