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快速发表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广播电视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23 16:35:26 更新时间:2014-01-23 16:02:26
《爸爸去哪儿》作为湖南卫视重力打造的户外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于2013年10月11日起每周五晚22:00播出,节目首播便一鸣惊人——据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数据,《爸爸去哪儿》10月11日当晚全国网收视率1.1,城市网收视率1.46,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排名第一,同时收获的还有零差评。[1]节目的火爆不仅体现在收视率上,也体现在网络视频点击率上:《爸爸去哪儿》播出仅几期,网络视频点击量已经位居全年大型活动最高,甚至超越了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和浙江卫视风靡一时的王牌节目《中国好声音》。[2]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入手,试图探究该节目走红背后的原因。
摘要:在各大卫视选秀娱乐节目的竞争呈白热化之时,湖南卫视独辟蹊径,推出了户外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节目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受众的强烈关注,并一度取得了“零差评”的传播效果,堪称当今中国电视界真人秀节目的典范。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入手,试图探究《爸爸去哪儿》火爆走红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爸爸去哪儿》,户外真人秀
一、《爸爸去哪儿》节目简介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2013年第四季度全新推出的的大型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该节目的的原版购自于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该节目是湖南卫视继《变形计》之后又一档真人亲子秀节目,并由《变形计》制作人谢涤葵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联合操刀打造。与《变形计》不同的是,《爸爸去哪儿》将视角从“草根百姓”转向了大众明星,是一档名人代际沟通纪实节目。在该节目中,五位明星老爸同自己的子女要历经72小时乡村体验,节目为季播,第一季共12期,由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郭涛父子、王岳伦父女、张亮父子联手担任嘉宾。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的《爸爸去哪儿》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首先提出。[3]该理论把受众视为具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受众接触媒介视为是受众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认为受众接触媒介并不是被动的,而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传播内容进行“能动性”的选择。1969年,麦奎尔等人调查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节目,归纳了电视节目之于受众的四种满足的基本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4]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于《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是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又是满足了受众的哪些需求呢?
1、一切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节目的包装改版
《爸爸去哪儿》的原版购自于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湖南卫视在借鉴韩版《爸爸!我们去哪儿?》的成功之处的同时,也结合本国国情对节目进行了“本地化”改造。
首先,湖南卫视将节目的名称由《爸爸!我们去哪儿?》改为《爸爸去哪儿》,这个名字结合了汉语的特点,省去标点的“爸爸去哪儿”更为简洁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更容易被受众记住。另外,节目的同名主题曲《爸爸去哪儿》由五对明星嘉宾演唱,欢快诙谐又不失温馨的歌词和曲调为节目增色不少,主题曲也随着节目的走红而占据各大音乐排行榜的前列。
其次,引进韩版《爸爸!我们去哪儿?》,湖南卫视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做到尽量符合中国观众的需求。据《爸爸去哪儿》总导演谢涤葵介绍,自己在看过韩版《爸爸!我们去哪儿?》后,觉得韩版“爸爸”的节奏显得比较拖沓,综艺形式过强,节目的很多情节设计感较为明显,很难有像自己之前执导的《变形计》那样有明显的“冲突”和戏剧化的情节。而与韩国观众大多喜爱热闹的综艺有所不同,中国观众大多更希望在电视节目中看到所谓的“走心”。所以熟知中韩两版《爸爸去哪儿》的观众可以发现,在韩版节目中一带而过的睡前父亲跟孩子聊天的情节,在中版节目中得到了放大,而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以及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等也在“睡前聊天”情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如在第二期中田亮的女儿cindy在睡前对忘了自己生日的爸爸说生日快乐并给爸爸的深情一吻瞬间感动了很多观众;而张亮在睡前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教育儿子张悦轩要懂得尊重人的情节更是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合格老爸应该有的教育方式。
再次,《爸爸去哪儿》在挑选明星嘉宾方面也是尽量符合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的“观影需求”。在节目开始制作之前,导演组进行了对明星父子、父女的遴选,总共拜访了近20对,最终确定了现在的5对。林志颖父子符合了一部分具有“偶像情节”的受众的需求,林志颖作为娱乐圈的一个“不老神话”,拥有大批粉丝拥趸,而他的儿子kimi也是一个虽时有任性娇气但有教养的小男孩,更像是一个活在现实中的“小王子”;田亮作为前奥运会跳水冠军,其父女组合吸引了一批喜爱体育的受众,而女儿田雨橙时而哭闹时而“女汉子”的性格也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郭涛对儿子石头采用的是一种“男子汉”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即使胳膊摔断了的石头也照样来参加节目,这在其他孩子身上难以想象,而郭涛父子“男子汉”式的相处模式也代表了一大批受众的个性;张亮父子近乎“兄弟朋友”般的相处模式在节目播出后得到了很多受众的喜爱,让本来在五对明星嘉宾中知名度最小的张亮父子积累了大批粉丝,而张亮“兄弟朋友”模式的教子方式也代表了一大批受众内心的想法;王岳伦是娱乐圈知名导演,其女儿王诗龄的妈妈又是著名主持人李湘,这一对典型的“明星家庭”自然会引起很多受众的观影兴趣。
最后,《爸爸去哪儿》制作团队“有态度”的创作理念也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首期节目中有一个镜头让很多观众感到震撼:明星父子父女们在完成了一桌饭菜用餐时,原本对着五队明星嘉宾的摄像机镜头一摇,拍摄到了饭桌对面聚集了庞大的摄像机群。这让很多观众猛然间开始想到这样一个节目是需要多大的一个制作团队才能完成的。据《爸爸去哪儿》总导演谢涤葵介绍:《爸爸去哪儿》共有40多个机位,其中活动机位20多个,算上导演、摄像、后勤保障,现场的工作人员共有100余人,在三天两晚的拍摄中总共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素材,而这些素材最终仅会剪成不到两个小时的节目,为了去芜存菁,要有一支10余人的观片小分队对这些素材先行梳理,发现并汇总有趣的情节给到编剧组,仅完成这项工作就大约需要4、5天。[5]正是制作团队如此“有态度”的创作理念,才使得《爸爸去哪儿》有了高质量的内容,一经播出便取得了成功。2、满足了受众的需求——《爸爸去哪儿》满足受众的需求类型
具体来讲,《爸爸去哪儿》满足了受众的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以及自我确认效用。
心绪转换效用。电视媒介特有的“声画一体”的特点使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成为人们寻求娱乐的最主要大众传播媒介。“渴求”娱乐是受众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娱乐使他们逃避了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这种效用被称为“心绪转换效果”。[6]当今,各大卫视的选秀、相亲等娱乐类节目不胜枚举且同质化严重,受众难免会有“视觉疲劳”。在此背景下,湖南卫视顺势而为,推出了国内第一档户外明星亲子秀节目,让很多观众眼前为之一亮。毫无疑问,《爸爸去哪儿》已经成为了很多受众的“减压器”。很多受众在忙碌了一周后,会选择在周五晚上收看《爸爸去哪儿》,看看五对明星父子父女在户外体验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囧爸爸们又遇到了什么挑战、萌孩子们又有哪些可爱的举动……顺便也可以跟随摄像机的镜头看看北京灵水村的淳朴、云南普者黑的秀美、威海鸡鸣岛的海景……所有这些,都能使忙碌了一周的受众们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
自我确认效用。《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关注,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将视角对向了现在日益受关注的亲子关系。诸如“我爸是李刚”案、“李天一”案等此类案件频发引发了很多人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思考,“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的凸显引发了很多人关于亲子关系的思考……《爸爸去哪儿》中明星爸爸对孩子们在一些问题上的教育,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观众可以学习明星爸爸们教育孩子时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明星爸爸教育孩子时值得商榷的地方,观众也能以此为鉴,反思自己会不会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形;这些都可以为受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动。另外,《爸爸去哪儿》呈现出的欢快又不失温馨的氛围勾起了很多观众关于亲子关系的回忆,进而开始思考应该如何进行亲子互动等问题。如新浪微博名为“王人平”的网友在观看《爸爸去哪儿》后如是写道:“爱一个人就让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孩子能够做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要求孩子一定迎合我们的期待,或一定跟谁比个高低。在社会价值观充满矛盾和剧变的时代,缺乏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孩子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未知的困境和挑战,执著自己的追求。”无可否认,这都是《爸爸去哪儿》带给受众的思考。
人际关系效用。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拟态”人际关系,指的是受众对节目中出场的主持人、演员嘉宾等产生一种“老朋友”似的感觉;另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通过讨论电视节目可以建立起一定的社交圈子、也可以融洽家庭关系。《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便掀起了一阵舆论热潮,并持续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在新浪微博影视热搜帮上,截止到2013年11月26日16时52分,“爸爸去哪儿”以31357次高居热搜榜榜首。去哪儿的粉丝高达259万之多,笔者以“爸爸去哪儿”为关键词搜索相关微博,微博数高达3000多万。很多观众就像看“老朋友”一样等待看五对明星父子父女最新的户外体验,“爸爸去哪儿”成为很多人见面的谈资,这让那些没有看过此节目的人们有一种“out”的落后感,为了满足好奇心,也为了获得一些与他人交流的谈资,有很多人开始选择收看该节目。此外,家人们坐在一起收看《爸爸去哪儿》,可以在轻松欢快地氛围中融洽家庭关系,加强了家人间的人际关系。
三、对于《爸爸去哪儿》走红的思考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媒介是为大众服务的,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反映生活服务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媒介,自然就会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所热爱。[7]《爸爸去哪儿》的播出引发了收视热潮,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由此应该启发我们:电视节目要想成功,必须要一切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把受众的需求放在首位,要在同质化的媒介内容中寻求突破口,勇于引进优秀的电视节目版权并加以“本土化”改造,以此来满足受众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金力维.《爸爸去哪儿》收视飙涨《天天向上》挤出黄金档[S].北京晚报,2013(10)。
[2]金力维.《爸爸去哪儿》收视飙涨《天天向上》挤出黄金档[S].北京晚报,2013(10)。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1999年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4]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2006年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