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居住小区的设计创新
所属栏目:广告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44:38 更新时间:2011-02-26 10:44:38
摘要: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关键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环境创新
一、居住小区设计中的问题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虽然能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但小区景色一模一样,造成一种单调的缺乏变化的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这样的小区已很难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然的有机结合。
“兵营式”住宅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而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使得其间的绿化也流于单调。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努力的问题,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建筑形成单一,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得比较少,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二、居住小区的设计要创新
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周边部位,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呆板和单调,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
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而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如德国某地居住小区由20个环形住宅团组成,每个组团用地90×150米,由7栋层数和类型都不同的住宅组成一个院落,每个院落的布局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院内有大片绿地和设有儿童游戏和老人休憩场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样。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曲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如采用逐级由宽到窄的树枝状道路网,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道路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三、居住小区的创新设计-----生态小区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小区生态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小区整体上的生态化,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生态住宅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要求在能源和水、气、声、光、热环境以及绿化、废弃物处理、建筑材料等9个方面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其中,建筑材料要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无挥发性,并取得国家环境标志认可委员会批准并被授予环境标志。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指出:“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生态小区规划目标是以生态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为指导,通过生态设计方法促进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实现小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平衡、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
自然生态规划:绿化指标是衡量生态小区建设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绿地率须达5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应在28平方米以上。地面保水指标强调建筑基地渗水保水能力,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理想指标是小区80%的裸露地具有透水性能。节水以开辟另类水资源与使用节水器具为主,导入雨水利用或净水系统的设计,把雨水、生活废水汇集处理后,达到规定的用水水质标准、重复使用于非饮用水及非与身体接触的杂用水。重视节能建筑的设计,通过空调系统、照明、白昼光利用、太阳能利用等途径节约能源。二氧化碳与废物减量指标鼓励应用轻量化的建筑结构,提倡居家简单的装潢设计、建材的回收利用等。生态小区内的生活垃圾收集要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收集率达100%,分类率达50%。绿色交通指标是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对健康有益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交往活动,鼓励居民使用绿色交通。
经济生态规划:总体目标是资源的低消耗、环境的轻污染来取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应用绿色消费科技和绿色生产科技,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加速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应用水能、风能、生物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减少能源消耗;在小区内实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社会生态规划:为增强小区的归属感而建立标志性建筑、具有中心性的广场和对居民有魅力的开敞空间;建立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生态基础设施,创造便利于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生活环境;小区提供多样性、个性化住宅,以保证各种经济收入的人与各种年龄层次人们的需求;小区有商业活动、市民服务、文化活动、娱乐活动等集中的中心地区。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