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尊重自然
所属栏目: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32:41 更新时间:2021-03-16 13:06:48
摘要:学校作为一个知识传承的场所,它具有基本的行为就是教与学,意味着作为校园设计的根本就是为教与学创造最舒适的物质环境的同时,创造薪火相传、爱智慧的精神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认识自己“之所以在”。当代校园规划设计的起点就是如何处理好校园所处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气候、地形地貌、景观以及植物的配置,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必须从尊重自然,尊重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科学的态度来处理这几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山水,自然,校园规划设计,空间,绿色
学校作为一个知识传承的场所,它具有基本的行为就是教与学,意味着作为校园设计的根本就是为教与学创造最舒适的物质环境的同时,创造薪火相传、爱智慧的精神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认识自己“之所以在”。那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独具特色的个性校园环境呢?我们首先要从作用于校园的以下几个 外在机制开始分析,采用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科学态度,设计出符合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
一、 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气候包括日照、温度、湿度、降水和季风等因素,它们对人的生理和精神状况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对于一年四季阳光充足甚至气候炎热的地区,我们不仅要在校园环境设计时要尽可能创造多的阴影供人驻足休息,这种阴影的创造可以是庭院空间、成片的树荫,也可以是通长的廊道和高耸建筑的背后。同时在建筑处理时要尽量避免直射光,以避免强烈的眩光灼伤学生的眼睛,并在建筑屋面处理时巧妙利用微风以降低屋面的温度,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路易•康在到过非洲后深有感触地说:“光是必要的,但也可能成为敌人.刻毒的阳光高高在上,其眩光简直要了人的命,午后的睡意能如雷电般攫住你。”
一切校园设计的起点应该首先是在变幻的气候条件下营造相对稳定的、舒适的微观校园环境,尤其是在当今世界能源紧张,人类生存环境备受关注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建筑节能、人类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出发,充分研究当地的气候条件,采集、吸收地方传统建筑的处理经验,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利用自然的通风、采光来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同时也是个性校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 顺应校园的地理条件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全国的地形地貌变化又较为复杂,校园用地的选址往往不可避免地位于丘陵、山地或河网交织地带。校园规划设计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基地原先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状况,尽量减少土方的开挖和填充,因势利导进行建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的山、水、木等景观资源,创造一个有机协调的个性校园生态环境。
(一) 水系的利用
在我国南方地区校园往往选址于水系密集的地块上,这些水系又会与外部的水系沟通,是非常难得的活水体系。在校园规划设计中我们切忌简单地填塞河道平整出大片的易于操作的平地。
一般对于水系的处理有两种较为理想的方法:1、保留与外部沟通的大面积活水体系,填平部分小水面,并将活水体系在校园中心区扩大形成校园的核心水景,创造良好的微观生态。在水面扩大处理中水面的面积往往是设计的关键,过小的水面不能在校园中形成特色的核心景观,过大的水面不仅占
用了学生宝贵的室外休闲空间,同时也为学校后期水质的维护带来负担。我们在常熟理工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时,水面的设计提出了整个校园水体的面积不超过校园总用地面积的8%的设想(如图一),现在发现这个比例是较为合适的。这里对于水体的处理我们以一种极其理性巧妙的人工手法来处理,借鉴中国
传统的造园手法,使建筑与水形成一种互补的拓扑关系,让建筑与水互为景观,建筑与景观的布局都可以因功能的需要而适当调整,建筑体量适当,并能形成的中国园林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2、保留原生态的水网体系,对曲折的河道形状适当修整。当校园用地内有河流时,校园布局因势利导,顺应河流支状伸展,布置两岸的建筑、景观以合适的体量呈带状傍水而建,使建筑、景观与水体之间的姿态更加符合传统造园文化的婉转开合等审美情趣。图如浙江大学紫金港西区竞赛第一名的柏林工业大学方案(如图二),他们没有在中心区开挖出大面的人工湖,而是几乎保留了基地内的水系作为校园骨架,建筑以小体量、开放的格局散布于河道的两侧,传承了江南地区水网稠密
图一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中标方案
的地理特征,在实体与空间的规模、肌理、尺度及间距等问题的处理上延续了传统水乡村落的特色,亲切而富有人性。这种近乎极端的做法既在概念上最大限度表达了规划设计对原生态自然的尊重,同时也为创造个性校园提供了为之惊叹的设计理念。但是这种对水系的处理方法,使建筑的体量受到较大的限制,有时不能满足功能的需要。二浙江大学紫金港西区竞赛第一名柏林工业大学方案
(二)、山体的融合。
山地校园规划中往往不能以简单的平面构成原则作为设计法则,我们必须先充分解读基地,揭示地形的潜在精神,通过建筑与山体结合,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建筑组织紧密结合等高线,群体高低关系及空间布局与山势地形有机融合。这类山地校园的建筑布局一般有以下几种布局方式:
1、 集中式布局。一般用地较紧张,规模相对较小,地形地貌也相对简单,多位于山坡或山谷,采用围合中心空间或构成轴线来组织建筑群。如丹下建三设计的台北圣心女子大学(如图三)将建筑物沿等高线依山就势布置,教学楼和宿舍楼作为两翼围合校园内部院落,与自然环境空间形成对比,教室、图书馆、宿舍、教堂等都用连廊相连,丰富了院落的层次。
图三台北圣心女子大学
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中心区位于两条峡谷之间,教学区地势起伏,由东向西倾斜。校园规划将主干道设计为南北走向,与地形等高线平行,只设计一条东西向的斜坡道,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大坡度的道路,且南北向的各条道路所划分的各个功能区建筑集中布置与不同标高处,是各区建筑群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2、 分散式布局。校园建筑依照地形分散布置在山地中,依靠线性路网互相联系。群体没有过于显示的几何构图关系,依照山形自由灵活起伏曲折,对地貌的适应能力很强。如江苏职工医科大学(如图四),基地内有一山体,规划保留了山体,建筑物则围绕山体满足一定的朝向,灵活布局;中国矿业大学,选址内有两座小山丘,教学区采用垂直轴线,以大山丘为对景,生活区轴线旋转45°从两座山丘间穿过,显示了对地形环境的充分尊重和
巧妙利用。深圳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校园规划只在入口局部沿用了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其他或利用山林,或引入水景,
图四江苏职工医科大学鸟瞰图
不仅柔化了校园空间,而且在整体上因地制宜灵活开放,突破了以往平乏呆板的布局。局部集中整体分散型。集中式与分散式的结合,校园总体按照功能分为几个组群,每个组群按照集中式布局形成较强的凝聚力,组群间顺应地形以自由线形路网相连。校园空间结构比较常见的是主从型,以一块保留的自然山体、水体作为中心空间,各组群的联系汇集于此形成向心格局;但也有校园更注重与山体的穿插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组群院落空间,而不去刻意营造所谓的校园中心。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如图五),校园除南面外,其余三面为丘图五南洋理工大学的桥形教学综合体鸟瞰图
陵,之间是峡谷和凹地,建筑群分为7块散布在丘陵中,东面4块宿舍区分别依照地形状况以带形或集中院落组织建筑,西边的教学区分成3个建筑综合体,利用长230m的桥形结构把峡谷分开的用地联系起来,不破坏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形及绿化。校园总体呈现出建筑与山体穿插交织、共荣共生的景观。充分利用山地的多变,并且更加突出原始地貌,着重考虑建筑与山体的关系,空间延展方向有丰富的序列和变化,从而使人在校园中处处可以获得“山地”的强烈感受从来中国的建筑与山水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三、绿色植物的融入
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与绿色植物的强烈认同感与亲近感及其带给人类的安定感,使得绿色植物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营造活动中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校园设计中绿色植物布置不仅扮演着生态要素的重要角色,也是校园个性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各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心理素质和历史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地区和民族差异,因而在对绿色植物的喜好和选择上,很显然,在对植物所代表的自然环境的认同中不能排除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作用,因为美不仅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化自然”的产物,也是人脑思维活动的结果。
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易修剪的特点以及人文魅力使其在营造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1) 独特的地域景观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校园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迥异的校园室内外绿化景观一定会给校园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学校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3)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校园外部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4)独特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校园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清华大学的荷塘边、东南大学的六朝松下无不隐藏着多少莘莘学子的求学经历。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现代校园的设计若能从中得到启发,那我们的校园又何尝不是学生们奋发进取的理想家园呢。
山水地形、自然景观、植物配置一般是校园规划处理的重点与难点,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所谓的处理方法,应该根据校园所处的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来共同构建真正属于学校的空间环境。我们设计的校园建筑尺度应由远处的那座山来决定,使设计的那座建筑就像一棵种在山边的树。我们设计的校园外部空间也应赋予更多的内涵,不仅仅是可看不可呆的绿地、广场和曲水,我们希望看见清澈见底的流水中摇曳着成群的鱼虾,学生能赤脚下河去捞一网,老师变成了农夫,校园房前屋后都开垦成了田地,不同的果蔬变换着四季景色。当这样一座田园般的学校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也就找到了一条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自然的个性校园规划设计的返乡之路,那么我们的学校院墙围起的也就不仅仅是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了。
参考文献:
1《大学校园群体》/姜辉孙磊磊万正旸孙曦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
2《丹下键山》马国馨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5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