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建筑——绿色建筑
所属栏目: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32:41 更新时间:2021-03-16 13:45:54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引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发生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于是,学者们提出“绿色建筑”(或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为:
⑴建筑物的自然环境:要有洁净的水源、空气和土壤,不致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⑵建筑物的资源利用:要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也就是说,要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达到最高程度、消耗降低至最低程度。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外墙、窗户、门与屋顶,应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充分利用太阳能;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气密性良好;又有良好的通风系统。
⑶建筑物的施工建设: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噪音,注意粉尘的排放、运输的遗撒,建筑垃圾要合理处理等。
⑷建筑物的材料选择:尽可能选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并积极利用工农业废弃物料。
⑸)建筑物的废物排放:减少建筑物的污染排放;生活用水可实行分类多次重复使用;粪便可实行灭菌脱水处理,生产农家肥料,或发酵综合利用。
⑹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阳等效果。
⑺建筑物的人文景观:积极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物或建筑遗迹。
⑻建筑物的费用选择:建筑造价与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使用合适的先进技术,使建筑运行费用较低,使建筑造价得到节约。
⑼建筑物的拆除回收: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
总之,“绿色建筑”归纳起来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
二、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根据近30年来能源界的研究和实践,目前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而且,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已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不但注重结构安全,也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坚固耐久和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
同时,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增强。今天,人们除了对于煤气、电器、房屋结构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日益重视外,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的认识也在加强。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由于居室空气污染导致的法律纠纷屡屡见诸于各种新闻媒体。
因此要实现建筑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三、发展绿色建筑的决定性因素——绿色建材的开发及应用
传统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天然资源消耗最高、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随着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重视新的建筑材料的研究,寻求既能满足材料性能的要求,又不破坏环境,而且还能改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材料。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绿色材料”的概念。随后,各国纷纷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面世,标志着人类在绿色建材的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日本新建的世界最长的悬索桥——明石跨海大桥,总长3910m,中跨为1990m,在两个锚墩中使用了40万m3高性能混凝土,其预期使用寿命100年。连接英法两国之间的跨海隧道其高性能混凝土要求使用寿命为200年。法国最近又成功研制出超高性能混凝土,其中的一种活性细粒混凝土(ReactivePowderConerete简称RPC)其强度可达800MPa。利用超高性能,采用新的结构和构件制成的型材,甚至可以代替某些金属材料。在加拿大舍布洛克镇修建了一座有名的步行桥。该镇处于严寒、高湿地区,最低气温达-40℃,使用了RPC—200钢管混凝土桁桥架,混凝土强度达200MPa。
另外,环保型、健康型的壁纸、涂料、地毯、复合地板、管道纤维强化石膏板、乳胶漆等建材也已开始应用,塑料金属复合管正在取代镀锌管。
四、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性因素——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标准、规范及政策、法规的颁布。
我国已出台或即将出台的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标准、规范包括: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T144——200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T14——2004《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GB/T7017——2002《建筑物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018——2002《建筑物外窗水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JG149——2003《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158——2004《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等,这些标准正成为建筑施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随着新技术的不出现,还将不断出现新的标准、以更新旧的标准。
国家及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保障。从2007年10月1日起,由建设部组织编制、审查、批准并与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被列为单位工程竣工验收的强制性标准。
五、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从1992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河北、辽宁、甘肃、宁夏等地开展了8个城市的建筑节能试点工程和试点小区建设。1999年先后组织了20个试点工程与试点小区,一些地区也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试点,带动了节能建筑的建设。在我国的农村,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园,如张家港生态农村建设,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针对张家港地区的地貌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条件、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建成农田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庭院种植、房屋种植等融为一体的生态农宅区,使生产、生活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生活中的垃圾和动物的粪便都用来发酵,所产的沼气用来发电、烧饭等,沉积物用作农家肥。这样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垃圾的排除,保护了环境。
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我国建设部在1995年颁布《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该规划规定:第一阶段,新建采暖住宅建筑1996年以前,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的基础上普遍降低30%;第二阶段,1996年起在达到第一阶段要求的基础上节能30%;第三阶段,2005年起在达到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再节能30%。我国政府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新的关于建筑节能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包括《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标准》、《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2005年7月1日,建设部发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执行,标准规定2005年7月1日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在保证相同室内环境参数的条件下,总能耗减少50%。建设部在2006年2月提出:到2010年我国新建建筑争取1/3以上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同时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耗能要实现节能50%的目标。
六、结束语
回顾近些年“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绿色建筑已是大势所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宗旨“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绿色不仅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存在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个角落,绿色是21世纪的主旋律,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