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工程论文实施“质量源”管控模式 打造高质量作业队伍
所属栏目:化工论文
发布时间:2014-06-09 09:19:39 更新时间:2014-06-09 09:53:38
目前,在作业班组存在着:班组职工常年在现场施工,掌握第一手资料,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质量分析方面有独有优势,但缺乏途径和平台,“质量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力度不大,对职工触动不大”的现象。
摘要:井下作业施工包含将油水井投产、维护、增产增注的全过程,班组现场施工关键环节多、影响因素多,抓好施工质量,是确保各项目标实现的保障。为此,作业108队对标提升,深挖质量管理潜力,按照自施工方案到现场施工的过程,构建从队管理干部、技术干部、班组和岗位施工人员全方位的“质量源”管控模式,将施工质量责任分解落实,下沉延伸,全力打造高质量作业队伍。
关键词:施工工程论文,实施,质量源,提高,作业质量
作业施工的管理点很多,共有200余个质量控制点,同时还有些质量控制点没有进一步细化,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做到每道工序都及时监督检查,往往造成施工中质量监控点遗漏,从而对质量管理产生隐患,有时将严重影响施工井的成功、长效。在对班组成员施工质量的考核上一般采取事后进行处罚,方式单一,处罚的金额少了起不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多了又会使职工产生消极思想。而且质量处罚并不是每月都有,职工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对职工触动不大。最终造成质量的具体控制很难做到细化操作。为此,实施了“质量源”管控模式,并取得较好效果。
一、构建作业队伍管理的层次阶梯,明确责任,理顺流程
(一)队管理干部加强源头管理:
首先,对照岗位职责,明晰在作业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职责,队管理干部责任:
1、教育引导全队员工增强施工质量意识;
2、分解施工质量责任,制定队内施工质量施工程序;
3、加重对施工质量工时比重,建立施工质量奖惩考核办法;
4、全面掌握、监督检查施工质量的运行实施;
5、做好施工质量的总结分析、落实奖惩措施,制定长效机制。
梳理实施流程:接到施工方案,按照影响工序质量的六个要素:人(操作者)、机(设备)、料(原材料)、法(操作方法及规格)、测(检验与测量)、环(工作环境),结合作业现场实际情况,汇同技术人员依托采油厂网络信息系统建立执行一查、二分析、一制定、二跟踪工作模式,一查就是查井况,了解历次作业情况,地层情况。二分析,就是分析本次作业停井的原因和采油地质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一制定,通过查井况,分析制定切合实际可行的施工设计,审核合格后报请上级技术主管部门审批。
(二)技术人员加强源头分析:
技术员岗位责任:
1、质量第一责任人,负责井史调查,方案可行性分析,施工设计编制和审批;
2、指导、监督班组现场技术运行,施工质量措施落实;
3、对油水井施工总体情况进行单井分析、评价,总结提升;
4、跟踪油水井的生产情况,进行月、季、年的总结分析,制定整改提升措施。
落实实施流程:送班会上有针对性的讲解技术、质量要点,监督班组每天交接班时除了进度交底,进行质量分析和风险评估;跟踪施工全过程的每道工序,绝不放过影响施工质量的每一细节,并跟踪交井后的生产动态,根据施工井实况提出结合实际的注采参数,结本次作业经验,为作业施工提供参考。
(三)班组及岗位员工加强源头控制:班组责任主要有
1、加强学习提升,提升班组质量水平;
2、明确当班的施工质量监控点;
3、分工落实到班组每个岗位责任人,其他班组人员进行相互监督;
4、以班组写实为依托,做好当班质量分析、总结,填写到工作内容下部的备注栏;
5、提出质量改进措施,参与队上质量分析、措施制定。
责任落实流程:班前会上有针对性的讲解技术、质量要点,每天交接班时除了进度交底,进行质量分析和风险评估和质量交接;对施工全过程的每道工序,不放过影响施工质量的每一细节,施工间隙随时组织“现场分析会”。
二、办法再创新,助力高质量施工运行
按照采油厂“培育责任心、提升执行力”主题活动要求,紧紧围绕保油上产中心任务,作业108队深挖潜力,从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做工作,保障质量源管控模式的运行实施,全力助推施工质量高效运行。
首先,认真梳理岗位责任,建立以《岗位工作说明书》、《班组写实记录表》、《写实记录填写标准》为内容的“班组写实”标准模板,重新规范作业班组岗位设置,按照岗位设置标准,对作业班组的人员进行优化调整,细化落实具体责任,实现岗位有标准、执行有记录、责任看得见、工作抓得实。其次优化执行流程,提高“班组写实”运行水平,按照“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的原则,以“班组写实”为依托,逐步探索建立班组、岗位的目标量化体系,严格检查确认程序,规范日常分析制度,提高整体运行水平。同时,围绕绩效抓考核,围绕不足找短板,围绕改进促提升,制订有效措施,确保“班组写实”实施效果。依据“班组写实”记录和目标完成情况实施绩效考核,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力度,找准问题短板,制订针对措施,挖掘有效做法,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各项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同时,结合队伍实际,以“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为方向,以大队“送教上门”、采油厂技术比赛暨技能竞赛和新员工“导师带徒”验收评定为依托,开展向新时期胜利人的楷模-代旭升学习活动,组织队上的能工巧匠、工人技师、技术干部与职工结对子、评比“技能提升最快”、“现场操作最标准”的职工,增强了职工学技术、练本领、强技能的观念;创新丰富培训方式,广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实施实施“QA”场景培训,提高培训效果,职工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为施工质量措施在现场落实提供了技术支撑。孙秀国同志在采油厂第19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了作业司机组第1名,并先后有《井下液流换向装置》、《研制助力防弹装置》、《抽油杆除油防喷装置》等技术成果荣获国家、局级、采油厂奖励,在作业生产推广应用。
三、“井”文化体系,引领施工质量不断提升
在长期的修井工作和实践中,作业108队始终将保油上产作为永恒的职责和光荣使命,传承发扬石油人以油为家,以井为命的优良传统,逐渐培育形成了以“爱井如生命,诚心修井、精心修井、爱心修井的爱井情怀;掘井汲泉,修好每口井,多修优质井,创造高产井的技术追求;如井泉一样,生命不止,泉涌不息的奉献精神”为丰富内涵的“井”文化,“井”文化成为引领施工质量不断提升,推动队伍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引导职工树立“一体化”工作理念,发挥主人翁积极性。首先,由熟悉单井向认识区块转变,建立了单井、区块、作业井史信息档案,了解掌握承包区块的地层特点、油藏状况、躺井情况、油水井生产趋势等区块情况;其次是建立健全一体化运行措施,通过措施会诊、施工协调、信息反馈、跟踪服务等制度实施,加强与承包区块的协调运行,精心制定“一井一策、一层一策、一块一策”的措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实现了从追求作业成功率向油井产能转变,从被动执行方案内容向主动关注方案符合率转变,从单井地面向地层延伸,从地层向井组延伸,引领施工质量向成功长效深入进行,保油上产能力有了新的跨越。
通过建立实施“质量源”管控模式,实现了施工质量责任自施工方案到现场施工的过程覆盖,从队伍管理层、技术管理层、施工班组、岗位员工逐渐下沉延伸,把质量分析责任从队长、技术员延伸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细化技术员、班长、职工各自在质量分析中的内容、标准、责任,时间上覆盖施工前、中、后“三期”,空间上覆盖地面、井筒、地层“三区”,类型上覆盖维护、措施、新投“三类”,明确了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由谁分析、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并通过“质量追溯制”、“班组写实”等手段确保有效执行,“井”文化引领,让每名职工都具备当好“技术员”、“质检员”、“分析员”的能力,促进人人主动关心质量,人人学会分析质量、人人自觉提高质量,让每一次施工取得最好的效果。近年来,该队作业交井一次合格率、作业成功率保持100%,施工井长效率、作业时效、现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指标均优于油田Ⅰ类标准。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