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在身临其境中探究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9-14 13:11:54 更新时间:2014-09-14 13:34:52
摘要:儿童的探究天性只有通过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对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放任自流或教育不当,会导致这种天性的荒废和泯灭。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在身临其境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的个性将得以张扬,学习也将变得丰富而有创造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论文,自主探究,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知识经验
一、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即善于在新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激发起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一年级小朋友学习了“元、角、分”以后,教师呈现“超市一角”:每个地球仪42元,每本字典10元,每只文具盒6元,每只书包35元,每个布娃娃11元,每个熊猫玩具17元……
师: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说出哪些数学问题?买一本字典和一只书包大约要带几十元?妈妈带30元买一个熊猫玩具和一个布娃娃够不够?给你50元买货架上的物品最少能买几件?最多能买几件?如果带的钱不够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怎么办?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即使学生想得并不完善,说得并不全面,但是他们都是以“发现者、研究者”的心态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探究流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也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二、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探究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荷兰数学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指出:“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数学。”可见,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程度是决定学生能否理解并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要想使每一个知识的学习都让学生亲历其中,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无法做到。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形,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教师模拟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书店老板因生意清淡,整日愁眉不展,想请同学们帮忙寻找缘由。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列举的理由简直是现实生活的原形。不仅如此,他们还分别向书店老板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在为期两次的现场调查中,孩子们更是情绪激动,个个参与,纷纷离席逐个询问,采用“正”字统计法完成了各统计表的填写。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一改陈规,把自己的 “教”毫不吝啬地让给了学生自我的“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私有土地”,而是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公共舞台”。学生不仅能自己调查、统计,而且能根据统计的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更是自然无痕地渗透于学生的活动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晶。
三、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探究
卢梭曾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尔》中指出:“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
一年级第一册“钟表的认识”这一节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地获取知识呢?实施教学时,教师结合课件创设情境:
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与密室》的海报场景。
话外音:星期天的晚上7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与密室》。小明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
画面2:小明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6时57分。
师:小明看了看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部分学生迫不急待了。)
生1:妈妈快点吧,电影就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点吧,来不及了!
生3:妈妈,快到七点了!……
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小明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零3分)。
师:小明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4: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5:都过了七点了,都怪您做事慢慢吞吞的。
生6:妈妈我们迟到不能进场了……
这时听课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老师解释说:
“还能进场,只是开头精彩的部分已经看不到了”。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做事情要遵守时间的教育。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快到7时”和“刚过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
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要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也没有以直接问题的形式加以引导,而以“小明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里教师既没有“告诉”也没有引导,学生已经自觉地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进行观察,认识到“大约7时”就是很接近7时,知识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生成。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卢梭语)本教学片断中教师就努力做到了这一点。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特别是与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相关联。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像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在身临其境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这一过程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最终实现从“会探究”到“爱探究”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