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论文铁路特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发布时间:2014-10-23 16:58:36 更新时间:2014-10-23 16:15:36
摘 要:原隶属铁路的企办职业学校在校企剥离划入地方管理后,其特有的行业背景和办学历史积淀决定了这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立足点,即为铁路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支持和保障。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具有60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本文以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高铁时代铁路特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为其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照。
关键词:人力资源论文,铁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引言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密切联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在校生培养与企业用人实际需求矛盾,已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根据铁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课程设置。为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与时俱进,应该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需要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分析和研究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充分分析预测,科学论证。按照学生就业形势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企业订单的变化,对教学计划进行及时调整,增补或者删除有关课程;甚至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合就业的需要,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
(二)实现专业差异化特色发展。教务处在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不能格式化、形式化的推广,应该允许不同专业结合行业岗位特点创新。以我校为例,各专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岗位面向,具有专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铁道运输类各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基点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及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逐步形成了“三个结合、四个对准”的人才培养模式。铁道工程类各专业推行校企合作框架下“工学交替”、 “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铁路企业生产作业时段,实施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满足顶岗实习与企业施工的同步性,实现了顶岗实习实效性和普及性。铁道机车车辆类各专业构建并逐步完善了动态、快速、高质高效的3S+3X人才培养模式。电气化类各专业逐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贯彻工学结合思想,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依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第一,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主要依据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各专业根据学院的原则意见,以确定的岗位群,先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纳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再转换成为学习领域。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学习情境。第二,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关于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信息,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说明内容。各专业均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一些专业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对学生提出了“一个学历证书”+“一个职业资格证书”的“1+1”的毕业要求;一些专业则对毕业生提出了 “一个毕业证书”+“N个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毕业要求。
(2)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人文关怀,构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应该使学生在具有较强的上岗就业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各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均能够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结构,在突出强调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开设综合素质课程。
(四)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一线培养技术工人,因此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围绕着这一总体目标,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大纲时,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注重在仿真或全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将应用技术培养落到实处。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