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论文西安统筹科技资源的路径选择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1-04 17:18:19 更新时间:2019-06-15 14:14:58
区域经济论文发表期刊推荐《集团经济研究》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报道集团经济发展战略和研究企业集团改革发展问题的大型财经杂志,是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会刊,并于1996年、2000年和2004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暨全国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本刊系指定每期送呈国家领导人阅读的刊物。
[摘要]西安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这种科技优势却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主要是因为存在着科技资源的“分隔”、“分离”、“分散”等三分问题。以西部大开发、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西成新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为组成部分,提出并构建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提出进一步理清了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面临的巨大机遇和必要性,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牵引力量。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需要根据大区域发展战略下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有效破解科技资源“三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安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统筹科技资源,大区域发展战略,西安
一、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内部结构
(一)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
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理论溯源和“硬核一保护带”理论的借鉴,结合西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背景、机遇和发展实际,以及国家和西安地区先后提出的一系列战略规划。可以将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区域发展战略概括为一个具有开发开放色彩的同心圆结构(如图-1所示)。
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质主要在于:以成本节约谋求区域优势。区域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是形成区域优势,根本路径在于成本节约,结合西安的实际情况,要节约成本以形成自身的区域优势,就必须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区域发展。这种大区域发展不仅是大西安,而且是大关中,更是大西部,同时,经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激活,横贯东西,连结亚欧,立足西部,放眼国际,西安既是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重镇,同时又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枢纽。二是多层次发展。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由多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共同构成的,其内部结构表现出清晰而有序的多层次性,这些不同层次的战略虽然特点各不相同,定位互有差异,但都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实现西安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灵魂。把指导西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战略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外在的有形的主线是区域的同质性,其内在的无形的主线则是创新驱动,只有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条主线,才能真正实现西安的跨越式发展。
(二)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内部结构
图-1概括示意的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区域发展战略就其内部结构而言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西部大开发战略。它是国家立足全国,着眼西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现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重要举措。西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西安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重要一环,西部大开发战略居于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最外圈,是区域战略与全国战略相衔接、由区域发展战略向全国发展战略过渡的部分。
2.西三角经济圈设想。《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曾提出:“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应重点构建“两三角”经济区,整合西北、西南两大经济重心,打造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和中国经济发展第四增长极。按蓝皮书的描述,“西三角”经济区包括关中、成渝和其间的秦巴山区,共61座城市,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这一设想实际上是试图以西安、重庆、成都为中心,将大关中和成渝经济带整合在一起。因这一设想尚属理论探讨阶段,虽不排除未来有按此设想发展的可能性,但目前并不具有现实性,故在图-1 中以虚线表示。它居于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次外圈,代表了大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未来某一时期的一种可能性。也包含着西部大开发的新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西北、西南两个区域相互联系、互相协作、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3.关中-天水经济区。2009年经国务院批复通过,其范围包括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及甘肃省天水地区,共六市一区。其战略定位为“一个高地和四个基地”,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的比重超过 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居于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中间地带,是迄今为止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现实载体,也是实现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一个高地和四个基地”的战略定位是对西安大区域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明确界定,其“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是对“硬核-保护带”理论应用于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充分证明。
4.西咸新区。它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西咸新区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肩负着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西安、成阳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使命,在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中,西咸新区居于次内圈,属于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圈层之一,从其规划定位看,承担着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引领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建设,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统筹科技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等任务。
5.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意在打通亚欧经济生命线,实现亚欧经济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将促进中国的向西开放,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在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仿佛一条奔腾的河流,横跨于这些同心圆之上,穿越于这些城市乡村之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这片广袤的土地提供了一条连结东西的大通道,打开了中国西部地区面向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的开发开放大门,为西安的大区域发展平添了无限开发开放机遇,为西安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高地建设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 6.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在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居于最为核心的圈层,是该发展战略真正的“硬核”之所在。身处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硬核位置,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在该战略中地位不亚于“心脏”,功能相当于“发动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战略功能定位对于大区域发展战略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不仅要成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更要成为中国连结中亚、西亚进而实现亚欧经济体深度融合的枢纽城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区域发展战略中,两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必须扮演好“硬核”的角色,充分发挥其 “发动机”的角色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系统,在创新驱动型发展中,成为该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策源地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市场的产生地,为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这一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要求西安必须强力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将西安建成为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基地、科技成果中试与转化基地以及科技人员创业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扮演“硬核”,担当“发动机”,推动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一)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面临的现状
西安是一个科技资源非常丰富的区域。其科技资源优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从该项指标看,西安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据统计,西安现有各类科研机构 365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和平台160多家,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7人。二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军工实力。陕西是中国军工第一大省,而全省军工60%以上的生产能力和86%的科研院所又都集中在西安,西安因此成为全国军事装备最强的城市,军工技术实力雄厚,门类齐全,尤其在航空航天、核、电子、船舶、兵器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三是西安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和诸多的科研机构。西安地区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48所,其中国家重点建设的“211”院校6所、“985”院校2所。西安交大等高校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力。西安地区有各类科研院所94家,其中省部属科研院所77家。科研院所R&D经费占到全市R&D经费支出将近六成,是西安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的各种科技资源虽然丰富,近年来科技资源统筹也得到长足发展,但各种科技资源统筹利用的效果和绩效却不够明显和突出;陕西虽然是科技资源大省,但却不是科技资源强省,科技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2009年,陕西省从事R&D活动的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7.5%,低于全国平均值1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流向省外的占七成以上,全省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7.85亿元,其中向省外输出占 60.77%;2010年陕西科技活动人员为20.69万人,R&D活动人员7.32万人,虽然纵向比较有所提升,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仍显数量不足,低于广东、江苏等11个省份,其中71.72%的R&D活动人员从事试验发展研究,只有20.63%的R&D活动人员以应用研究为主,这表明只有约1/5的R&D活动人员直接为陕西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有文献提出,西安高校的科技人才,有30%左右的人员以教学工作为主,30%左右的人员以完成国家项目、开展基础和前沿科学研究为主,只有约40%的人员开展各种科研活动,真正与当地企业合作、直接为西安经济发展服务的科研人员不足一半。这些都表明西安科技资源统筹利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西部地区高科技基地建设。2009年《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要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2014年初,国务院回函批复同意陕西设立西成新区,至此,两咸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国务院提小,要把建设西咸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支点,重建向西开放枢纽。如前文所述,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西咸新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战略共同形成了西安的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形成为两安地区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大区域发展战略也为区域内的各类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各类科技主体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为它们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西安地区统筹利用科技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基础和坚实的现实需求基础。
(二)西安统筹科技资源面临的问题
1.区域内各种科技资源面临的“分隔” 问题。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要求对各种科技资源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领域、过程、空间、时间上进行合理分配和高效使用。但从西安地区科技资源统筹利用的现状来看,各种科技资源被“分隔”在不同的条块框架之中。这种条块“分隔”的表现主要有两个。一是军民分隔。西安的科技资源虽然雄厚,科研院所、科研人才、科研设备众多,但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军工实力,这些科技资源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虽然从空间形态、自然属性上看属于西安或陕西,但在社会性使用、应用属性上却并不属于地方。造成这种科技资源军民分隔的原因主要在于科技资源统筹管理使用的体制机制不顺,其实质则是因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不同。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分隔。西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虽然众多,实力雄厚且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有实力、有影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多是中央部委所属单位,属于西安市、陕西省的有实力、有影响的科研机构却并不多。
2.区域内各种科技资源面临的“分离”问题。科技资源“分离”问题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度不高,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以基础研究居多,应用性研究不足,尤其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关联度较低;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又得不到必要的、足够的科技力量支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主体主要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为主,它们与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商业化开发的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不够;二是从事基础研究者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应用性研究要么兴趣不大,要么不够擅长,其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通常停留在科学研究层面,向技术产品层面的转化不够,与产品研发、设计的对接更是较少;做应用研究者较擅长于产品的研发与商业化运作,但却缺乏能够成为技术基础或产品基础的原创性支撑;三是缺乏必要的资源共享式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没有在基础研究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之间搭建起必要的“过渡之门”;四是鼓励创业机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利益驱动机制,创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3.区域内各种科技资源面临的“分散”问题。科技资源的“分散”问题主要是指区域内各种科技资源的布局不够合理,各种科技资源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和整合,科技资源的共享性较低,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譬如,西安市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的重要实验测试装备5000多套,但实现共享的仅占22%;军工单位可对外的通用生产设备和实验测试仪器2.7万多套,基本没有实现共享。科技资源分散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各种科技资源分属于不同的条块,体制机制上的军民分隔、中央与地方机构分隔在客观上成为资源分散、缺乏整合、难以共享的一个重要原因。军民融合之间缺乏必要的统筹协调机制,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受保密制度和共享制度的限制,存在较高的进入门槛,使得军民融合进程缓慢;二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市场化进程较慢,受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体制的影响,这些机构的人员更加重视纵向重点课题的立项、论文专著,而对横向课题和科技开发关注不够;三是支持和支撑科技资源整合、共享、聚集的平台建设相对不足,支持科技资源共享的相关法规政策、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下西安科技资源统筹利用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1.大区域发展战略下西安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西安的大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以西安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其增添了开放经济的维度。在这样一个大区域发展战略中,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西安居于大区域发展的同心圆结构的中心地带,是大区域发展的典型的“中心地”,对大西安(大关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而言,无论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还是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无论是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还是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西安无疑都居于“中心地”的地位。在由陕甘两省进一步延伸到西北地区的西部大开发中,在以西安为起点,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亚、中亚、南亚的开放中,西安无疑都是龙头,没有西安的牵引,这种内陆型地区的开发开放将举步维艰;在打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西安是不可缺少的核心,缺少西安的制造业基础,这种产业集群将难以建立;在发展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中,西安是关键,没有西安的支撑,这种方式和平台都将缺乏用武之地;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中,西安是心脏,缺少了西安的中国历史文化注定是残缺不全的;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中,西安是发动机,没有对西安的科技资源的统筹与整合,区域内其他城市是不可能建设示范基地的。
2.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西安跨越式发展。(1)坚持以科技型创新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鼓励并努力构建科技人员创业、民间资本投资科技领域创业、创业资本与科技成果相结合创业的“三创业机制”。大力发展科技型小微创新企业。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专项资金,资助优秀创业孵化器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项目。以各类企业的多元创新活动和创业项目为创新驱动播撒火种。(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健全技术转让转化机制,探索建立创新技术产权化、创新成果资本化、创新性成果转让市场化、成果交易网商化的市场化引领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大市场的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机制,使科技大市场成为牵引技术成果市场化运作的有效平台。(3)坚持以经开区、高新区为核心载体,夯实产业支撑机制。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支柱产业;大力推进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先导产业。集聚创新资源与创业要素,强化产业垂直整合,努力将西安经开区、高新区打造成为具有标志性产品品牌、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创新创业机制优良、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创新创业园区。支持高新区错位布局、收缩战线、做强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理顺科技资源隶属关系,突破资源“分隔”瓶颈
1.突破科技资源“分隔”瓶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对科技资源的管理观念。各种科技资源究其实质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的,不是为军用目的或民用目的服务的,也不是为某一个特定的机构或单位服务的,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从其社会属性上看是服务于全社会的,而不是仅仅服务于某一领域、某一部门或某一机构的。管理观念决定管理的体制机制,只有从思想上树立科技资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科技创新活动为全社会服务的观念,才有可能在实践上确立相应的科技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2.突破科技资源“分隔”瓶颈,需要在体制上实现各种科技资源由“属人”原则向“属地”原则的转变。这里所谓的“属人”原则是指各种科技资源虽然从其自然属性、空间形态上归属于某一区域,但从其社会属性、使用权限上却并不归属于某一区域,这种自然、空间属性与社会性使用属性的不统一是造成科技资源“分隔”瓶颈的关键。相应地,所谓的“属地”原则是指各种科技资源在自然属性、空间形态上归属于某一区域,在社会属性、使用权限上也同样归属于某一区域,或者只要某种科技资源在其自然属性、空间形态上归属于某一区域,则该区域就可通过某种运行机制在不改变其社会性归属的前提下获得该项科技资源的社会性使用权限。
3.虽然,科技创新活动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但社会管理中的条块框架是不可缺少、也是不可避免的,各种科技资源从其所有权上来说并不能完全只属于某一区域,但从其使用权方面看却可以为某一区域所用。因此,由“属人”原则向“属地”原则的转变,也是在不拥有所有权、不追求所有权的条件下对各种科技资源有限使用权、部分使用权的追求。由于条块分割的客观存在、也由于不拥有所有权,要想追求全部的使用权是不可能的,但有限的使用权、部分的使用权通过合作、协作机制,依托资源共享平台却是可以追求、也是可以获得的。 4.各种科技资源的有限使用权、部分使用权的获取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是从条块分割中不属于地方、不属于区域的一方着力。主要是在角色定位、功能定位上赋予其服务地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在人员考核、效率评价、绩效考评中加大服务地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其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是为推力,以推力促其产生转变的主观意愿,从而将各种科技资源由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变为开放状态。另一方面是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主要表现在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形成、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投资扶持项目的实施、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相关政策规范的出台等,其作用主要在于创设利用、使用、应用各种科技资源的需求,提升区域承接各种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为各种科技资源的利用、使用、应用提供用武之地,是为拉力,以拉力创设科技创新环境,优化利益激励机制。这样一推一拉,在不拥有所有权、不追求所有权的条件下对各种科技资源有限使用权的追求就是可以获得、可以实现的。
(三)建设资源共享式服务平台,破解科技资源“分离”问题
科技资源分离问题主要是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度不高,尤其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关联度较低,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必要的资源共享式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没有在基础研究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之间搭建起必要的“过渡之门”。因此,破解科技资源分离问题的主要路径就是搭建各种资源共享式服务平台。具体包括:(1)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确立的主导产业,搭建集检验测试、技术服务及科技成果数据库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企业之间创设“过渡之门”,实现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之间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使其成为西安市科技资源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搭建科技设施、大型科技设备的公共服务平台,以此平台实现为连结,实现大型仪器的共享、科技文献查询、科技数据的共享、公用检测等资源共享式服务,为应用研究和技术转移提供必要的科技设施支撑。(3)依托西安工业设计园,搭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发挥专业机构在产学研领域的粘合效应,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占领产业链高端,提升产业整体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力。(4)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在服务外包园、工业设计园及创新工业园中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亏损的中小企业利用现有设施建设科技孵化器,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创业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科技人才创业能力,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四)以需求引领拉动科技资源整合,化解科技资源“分散”对企业创新的制约
科技资源布局分散,整合不够,缺乏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创新创业的意愿不够强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不够了解和熟悉。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可以有力、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区域发展战略,除了在体制机制上理顺关系,消除“分隔”现象以推动科技资源整合的推动策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破解“分离”问题的粘连策略之外,还需要采取以需求为导向,引领企业创新创业的拉引策略。具体包括:(1)发挥创新联盟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创新企业对科技资源的需求意愿,使创新企业对科技资源的需求更为明确和具体。(2)发挥龙头企业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建立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等面向行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工艺改造和技术升级等专业服务,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3)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组建多学科的工程研发中心,形成科研一教育一生产三位一体的新型研发体系,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商品与服务的商业化开发为目标,以创新计划项目或工程研发中心为依托,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4)搭建科研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定期向区内企业征集研究方向、研发信息等科研项目,并将研发项目通过科研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公开,吸引各类科技人才参与企业研发,加快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5)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构建区域科技发展计划或者跨区域、跨部门的研发机构,采取相关的科技政策以整合和共享资源。大区域发展战略为这种区域科技计划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跨区域、跨部门的研发机构的设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政府要努力转变职能,在其中扮演好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催生企业创新创业意愿的产生。(6)建设科技资源统筹示范园区,探索科技资源统筹新路径与新模式。鼓励军工单位将可用于民用的技术和业务分离出来,将可用于民用的设备、设施共享出来,促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将其所办企业分离出来、将其实验室开放出来,建立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科技机构,以独立的市场主体进入科技资源统筹示范园区,在聚集与协作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各类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入区,增强科技资源的聚集效应。(7)正确认识统筹科技资源的范围。在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视角下认识科技资源整合利用问题,不能仅仅将科技资源的范围局限在西安地区,而要将目光进一步扩大到西咸、关天经济区、西部乃至国内、国际,要统筹利用、充分整合区域内、区域外,国内和国外的各种科技资源。
总之,统筹科技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大区域发展战略中,西安必须立足自身的科技优势,努力破解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瓶颈,尽快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进一步激发激活科技资源的创新潜力,将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加快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更好地实施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实现西安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TAG标签:区域经济论文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