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核心论文发表认知视角下宋词中“愁”的隐喻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1-22 15:48:14 更新时间:2015-01-22 15:27:13
北大核心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学习与实践》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学习与实践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期刊杂志,具有CN和ISSN刊号,杂志期刊刊号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查询。学习与实践杂志社编辑部对投稿的稿子质量要求严格,其编辑出版的学习与实践刊物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摘要]“愁”是中国宋词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发现众多宋词将“愁”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为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这些隐喻根植于人们的具体经验。对宋词中“愁”的隐喻的认知解读,有助于体会宋词的魅力。
[关键词]宋词,愁,隐喻,认知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研究中,学者们将隐喻看做修辞方式或修辞格,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表达。而现代语言学对隐喻的深入探讨,证明隐喻是人类思维的方式和认知的手段,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是人类用来理解世界概念的工具。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Lakoff & Johnson,1980)宋词中,“愁”是词人们最常表达的情感之一。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对“愁”的隐喻进行认知的解读,可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情感。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 和Johnson在他们的合著《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后来Lakoff(1993)在他的一篇论文中系统阐述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目前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Lakoff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对世界加以概念化的一个主要的习以为常的方法,是用一种迥然不同的领域的经验去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方式。当人们想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事物时,常使用表达具体经验时所用的语言和概念。如用具体的建筑物(BUILDINGS)来描写抽象的理论(THEORIES):We need to buttress the theory with solid argument(我们需要坚实的论据来支持这个理论)。类似“理论是建筑物”这样的观念在Lakoff 看来,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概念系统中的,所以他称之为概念隐喻。
二、隐喻的认知机制
隐喻本质上是认知的,由源域和目标域组成。如英语中LIFE IS JOURNEY(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中,源域是“旅行”,目标域是“人生”。“人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旅行是人们经验中具体的概念。人们通过“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用谈论“旅行”的方式来谈论“人生”,用理解“旅行”的方式来理解“人生”。在这一隐喻中,存在着一系列系统的对应关系,“旅行”的图式结构及特征投射到“人生”上。如:旅行→人生,旅行者→人,起点→出生,最初的条件→天赋,目的地→人生的目标,行李→人生的负担,障碍→人生的困难,已跨越的距离→已取得的成绩,走过的路→度过的人生,路径→人生的生活方式,路径的选择→人生中的选择,旅行的距离→人生的长度,终点→死亡。 这个隐喻体现在语言层面上时有着丰富的表达。如:
A.他带着遗憾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B.他克服了重重阻碍,终于获得了成功。
三、隐喻的种类
Lakoff和Johnson 1980年时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对隐喻进行了分类。他们把隐喻分类三类:结构性隐喻、方向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
结构性隐喻指源域的结构可系统地转移到目标域中,使目标域可按照源域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也就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两个认知域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方向性隐喻实质上是方位隐喻,它不是用一个概念去构建另一个概念,而是在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内外、前后、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吴为善,2011)人们常通过空间经验中的基本概念去理解较抽象的情绪和感觉等。如用上下的方位隐喻来描述心情:“高兴是上”――I’m feeling up.(我感觉好极了)。本体性隐喻来自人类对物理世界中的实体及物质的经验。人们借助这些基本经验来理解事件、行为、感觉、观念等抽象经验。本体隐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无形到有形。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实体和物质隐喻。把经验视作实体或物质,对经验做出相应的物质性的描写,使其带上物质的特征,如可计量、可位移、有重量等。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从无界到有界。这类本体隐喻最常见的是容器隐喻。如:他的书法作品进入展会了。在此,“展会”被隐喻地看做容器。
四、宋词中“愁”的隐喻
文章从宋词中收集隐喻意义较为明确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隐喻多数可归结为本体隐喻,且将“愁”隐喻为实体。 通过对“愁”的隐喻的分类,找出其源域和目标域中的对应关系,有助于理解词人对“愁”的认知。
(一)愁是液体
“愁是液体”这个概念隐喻在宋词中很常见,液体是源域,愁是目标域,两域中有着对应关系。把“愁”视做液体后,通过跨概念域映射,“液体”的特征投射到“愁”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隐喻:“愁是水”“愁是云”“愁是有浓度的”。
1.愁是水
A.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宋欧阳修《踏莎行》)
B.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宋贺铸《木兰花》)
这两句中,“愁”被喻为江水,“愁”在词人的笔下就像江水一样无穷无尽,难以排遣。抽象的“愁”马上有了具体的形象,如一江春水,出现在读者的眼前。
2.愁是云
水可以液化成云,这一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上,于是“愁是云”的隐喻也常见于宋词中。如: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吴泳《上西平》)
3.愁有浓度
液体是有浓度的,液体的“浓”是易为人们想象和感知的,词人用液体的“浓”的特征来描写愁“浓”,更能表达心中的愁难以化解。如:闲愁浓,胜香醛。(柳永《西江月》)
在“愁是液体”这个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液体→愁,液体可是水(无穷无尽)→愁没有尽头,液体可是云(难以扩散)→愁难以排遣,液体的浓度→愁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