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农村建设规划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21:51 更新时间:2023-10-25 11:48:3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分析新农村建设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策略,以及新农村建设所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策略
1、背景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要求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进入“十一五”的时候,中央提出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根据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发展的需要做出的一个再大战略决策。随之全国也掀起了一股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2、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2.1、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手段和必要前提。①因此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紧迫任务,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2、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②总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的潜在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应急之策,更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2.3、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③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的任务。
3、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的任务极其策略
从现在很多的规划成果来看,好像每个村子都变成了城市中的小区。从图面上看确实很漂亮,认为有像城市的居住小区就算是建设新农村了。但我们要的新农村是这样子的吗?这样做出的设计可实施性极差,换句话说根本不具备可实施性。从形式上看,某些新农村规划和居住区规划很相似,但是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居住区规划,它包含了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3.1、城市规划的任务
新农村是个系统化问题,规划是要把城市建设经验转化移植于农村建设中,为农村提供空间、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依据。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主要的任务是对空间的组织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产业规划的部分不能单纯由规划部门制定,而应该由各个专业性部门对各农村的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软硬件资源优势情况进行研究与策划,由规划根据其结论进行物质空间的表达。但是现实状况往往只是注重了物质空间的规划而产业经济的规划显得非常的滞后。看看我们的近邻韩国他们也有类似我们新农村建设的“新村运动”,他们除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更注重了农村的经济产业的发展。
3.2、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新农村的建设是各部门统一协调,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个人认为新农村的规划要做到三点:首先是“物质的更新”,其次是“经济的发展”,然后是“人们素质的提高”,最终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物质空间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并重,否则新农村最后的物化形态可能就是城市的农村斑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物质的更新”是“经济的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物质的更新”目的,“人们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社会的和谐”是新农村建设最终所应达到的状态。
4、新农村建设要重点突出“新”
4.1、建设新村镇——“物质的更新”
只有建好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才能有坚实的依托和载体,也才有新形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的道路设施、市政设施、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首先应该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不是要也不需要建成城市那种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样子,但是要让农民在农村一样有城市中平整便捷的道路,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和清洁能源,卫生便利的抽水马桶,可靠地电力供应,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有必要的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等。
4.2、发展新产业——“经济的发展”
只有大力发展产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要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而不是单纯的由城市规划者们来制定,城市规划者只是对其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一个物质空间的落实并能有些经验上的预测,所以物质空间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是要齐头并进的。④
4.3、培养新农民——“素质的提高”
4.3.1、注重文化设施的建设
农村和城市的差异除了有形基础设施的不同之外,就在于无形的精神文化上的差异。农村不需要建设像城市一样的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剧院,但是农民同样需要看书、运动同样有对文艺的需求。所以相应的便民图书室、运动场地和文化艺术活动场地都是需要配建的。
类似的文化设施的建设还有很多,首先我们应该从功能上确定有哪些,然后规划设计才能进行物质空间的规划。要让农民觉得除了和城市一样有便捷的基础设施之外,在农村同样可以有城市中的那些基本的文化生活。这样的新农村才是全面可持续的。
4.3.2、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上水平、上层次,而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知识素养的教育,突出进行长远观点、全局思想、法制观念的教育,树立在物质层面上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创大业绩的思想,还要在精神层面上树立助人为乐、丌放兼容、卫生整洁、持续发展的观念,既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体现现代文明的规则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良好公共生活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意识。⑤
4.4、树立新风尚、建立新机制——“社会的和谐”
4.4.1、新风尚的树立
坚持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4.4.2、新机制的建立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治村,落实村民的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5、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规划工作者就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各部门的统一协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能深入基层,总结出新农村建设的新经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注释
①王丽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意义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2月第1期第29卷
②曹立群,高峰.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奋斗目标到行动纲领[J].探索,2005,(6)
③柯炳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和认识[J].红旗文稿,2006,(1)
④曾业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2)
⑤罗金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视野,2006,(2)
参考文献
[1]王丽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意义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2月第1期第29卷
[2]曹立群,高峰.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奋斗目标到行动纲领[J].探索,2005,(6)
[3]柯炳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和认识[J].红旗文稿,2006,(1)
[4]曾业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2)
[5]王俊.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J].理论前沿,2006,(10)
[6]罗金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视野,2006,(2)
[7]张晓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访著名经济学家张晓山教授[J].新视野,2006,(3)
[8]汪光焘.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J].求是,2006,(9)
[9]姜作培.防止新农村建设中的五种不良倾向[J].红旗文稿,2006,(5)
[10]王伟光.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J].今日中国论坛,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