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地区的特色营造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25:51 更新时间:2023-10-25 14:07:35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滨水地区再开发现象开始出现,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主要的开放空间,对滨水地区的建设,不仅在国内,在世界其他国家同样是开发的热点,本文从介绍滨水地区概念入手,对国内外滨水地区成功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结合实际项目对滨水地区的特色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滨水地区、混合开发、开放空间
1概念介绍
城市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空间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体空间及相邻的陆地空间。
建筑大师查尔斯•莫尔曾说过:“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新鲜空气的疆界的机会”。
昔日,滨水地区曾经是城市中交通、工业、仓储等聚集之地,不可否认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是城市中环境质量比较差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用地在不断的扩张,导致了人们对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忽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城市居民对水体、绿化的需求变得日益强烈,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拥抱自然,于是滨水地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再次成为开发的热土,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2经验借鉴
2.1苏州金鸡湖
金鸡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水面面积约7.8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公园。规划对整个滨水岸线共分为七个区:城市广场、湖滨大道、水巷邻里、望湖角、金鸡墩、文化水廊和玲珑湾。
特点:功能分区明确,并由一条连续性的开放空间系统串联,拥有充满趣味的空间和生动的湖滨环境;景观设计体现二元性,既表现苏州历史文化,又实现现代化国际都市的目标;创造不同用途、不同大小的多元开放空间,并将商业和公共建筑融入重要的开放空间,以带动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限制开放空间中的车流量,提倡利用公交车到公园和水边,尽量减少自用车流量;从生态的角度改善金鸡湖水质。
2.2南街港码头
南街港原是美国纽约曼哈顿岛上仓储性质的码头,现在已经变成了娱乐、购物和休闲的场所,成为纽约五个最吸引人的地区之一、华尔街商业区的延续以及下曼哈顿地区新的居住、商业和娱乐综合区。
特点:强调步行空间的营造,将原来的街道封闭,禁止车辆入内;合理改造利用历史古迹建筑,营造历史文化氛围。
2.3巴尔的摩内港
巴尔的摩内港紧邻城市核心查尔士中心,用地12.8公顷,60年代初仓库占据主要滨水区域。随着城市中心更新的展开,内港被赋予港湾功能,开发引进了极具区域代表性的地标型“国家水族馆”、“港湾市场”及“马里兰州科学中心”,成为城市综合游憩商业区,极大提升了巴尔的摩内港区的空间品质,并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社区环境的改善。
特点:合理的交通组织规划令人们可以乘轻轨、铁路或从高速公路很便捷地到达港湾;临水布置各类购物中心、餐厅、酒店和游戏场地,创造丰富的室外活动空间,令来此购物的顾客可以充分享受海港的优美景色。
通过对相关地区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地区,通常会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能够将滨水区作为城市的公共资源,向公众开放,通过营造特色和充满活力的滨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亲水的机会。2、滨水区与临近地区的城市功能互相结合、互相支持,从而促进空间的共生,城水共融。3、滨水区采取多元化功能的策划,以休闲游憩为主导,包括购物、展示、会议、休闲、娱乐、旅游以及办公居住、旅馆等,以保持和促进滨水区的活力。4、能够有效的组织滨水区的交通,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尤其是水环境的质量,整体改善滨水区生态景观。5、强化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尊重以及延续,保持城市发展的阶段轨迹,彰显城市特点。
3案例分析
尹山湖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借鉴以上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本区域现状条件,着力打造体现苏州地方风貌,集传统与现代、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滨水空间。
3.1项目概况
尹山湖地区位于苏州市城区东南部,隶属于吴中区,是苏嘉杭高速公路和苏沪高速公路进入苏州城区的首站,苏州市城区东南部门户。其西接吴中区中心城区,南连吴江市松陵镇,东北部与苏州工业园区相邻,与独墅湖水系连通。尹山湖地区是吴中区重点建设地区,也是苏州市和吴中区两级政府将要倾力营造的特色滨水空间,现状湖面面积约1.7平方公里。
3.2项目策略
3.2.1挖掘潜力、提升价值
水体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资源,也是城市土地价值最高的区域之一,因此针对这一地区应充分挖掘土地的升值潜力,通过用地策划、道路水系梳理及公共配套设施等建设,来消除现状各种不利因素,提升土地价值。
3.2.2混合开发、营造活力
强化土地的混合使用,把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办公、休闲等功能有机组织在一起,集聚人气,展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积极引导开发不同层次、不同服务对象的居住小区,发挥混住交往的多元化、人性化优势,弱化居住分异造成的社会隔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民的交流空间,创造活力社区。
3.2.3低碳理念、休闲共享
滨水岸线是尹山湖地区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亲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规划重点控制滨水空间的建设,倡导低碳生活,营造绿色空间,体现景观的共享性、可达性、连续性,实现滨水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3项目特色
3.3.1“水”—水元素的利用
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区,自古以来水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命脉,规划利用这一特点,强调“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通过水体的不同结合方式,加强对水元素的开发与利用。
水与水的结合:现状尹山湖水面较大,且为人工湖,与周围水系沟通较少,规划通过对数条放射状河流的开凿,打通了水脉,发挥引排功能,加强尹山湖与外部水网的沟通,对水体的净化及景观环境的营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水与绿的结合:规划对环湖周边20-100米范围内的部分用地开发建设进行了控制,以低碳理念为宗旨,打造绿色开敞空间,形成城市“绿肺”,通过环湖步行系统连接各主题功能区,包括休闲广场、运动公园、湿地公园等,达到休闲与健身的目的。
水与建筑的结合:加强建筑与水系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通过对滨水商务办公、文化设施等公共建筑的开发,既提升了公共建筑周边的环境,同时也集聚了人气、提高了的活力,使建筑和水达到了双赢。
3.3.2“地”—土地的混合开发模式
土地混合开发主要是指在同一地块上综合开发不同的使用功能,包括住宅、办公、商业、娱乐等。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增强地区活力,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城市新区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
本规划在确定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的同时,规定其限制兼容用地性质以及禁止兼容用地性质。针对目前水平混合、垂直混合与时间混合这三种土地混合开发的模式,尹山湖地区主要采取前两种模式。
水平混合:针对地块中不同的区位布置不同的功能,如临街是商业、办公楼或商住楼,里面为住宅等,本规划中体现在对商住用地的开发。
垂直混合:当平面化的功能分区不能完全满足多种功能在空间上的需求时,应通过立体化的土地混合利用,在垂直空间上寻求更多的功能组合,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及其它公共资源,本规划中体现在对中心区商业、商务办公、文化设施用地的开发。
3.3.3“量”—经济效益、总量的分析
即在一个理想的条件下通过分析政府在本地块的投资成本及土地收益、开发商在本地块的投资及收益,最终来确定地块的最低经济容积率,作为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指标的一个有力的支撑。
其中政府的投资成本包括土地征用费、安置拆迁费、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及开放空间的建设成本,其收益主要通过拍卖土地,在总投资和总收益趋于平衡的情况下得出地块的平均地价。开发商投资成本包括土地购置费、建安费、配套建设费用、销售管理费用和其他不可预见费等,其开发总投入×利润率=总产出-总投入,在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通常以行业正常利润率为计算依据),通过计算能得出该利润率下的“最低经济容积率”,这对于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制定合理的容积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不同地价和售价下经济容积率的测算,同一地价下,经济容积率随着售价的上升而降低。而在同一售价下,地价越高经济容积率则越大。这也表明地价和售价的调整将会对地块的经济性起到关键作用。地价主要和政府对城市开发建设的配套政策相关,而售价主要能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技术手段改变地块的经济价值,使得地块的土地价值增高,售价提升。
3.3.4“引”—轨道站点对中心区用地的引导
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经过本地块并设有站点,规划将商业、办公等公共设施集中布局于站点周边,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针对这种“中心型”站点,其服务范围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它引起的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在步行合理区域内最为明显,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也最为突出,对用地强度、用地性质等影响最为强烈。本规划以直接影响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域,即站点周边半径500米的范围。
在空间布局上,紧邻站点出入口布置公共广场,兼具交通广场的交通组织和换乘功能。公共设施用地围绕公共广场布置,包括各级商业设施、行政办公用地、商务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等,增强混合开发,提高核心区的多样性以及活力。同时借鉴国际通常的经验,对站点半径500米范围内土地使用强度采用分区梯度控制,即0~150米范围为核心控制区,容积率大于2.5;150~300米范围为一级强度控制区,为中高强度开发,容积率1.5~2.5;300~500米范围为二级强度控制区,中强度开发,容积率1.5左右,达到用地的集聚。
4结语
城市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是具有很高潜在价值的地区,结合本规划项目,个人认为在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亲水、开放、多元、便捷”的原则,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加强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城市滨水地区发展的永续性。
参考资料
1、张伟庭,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焦胜等.城市滨水区复合开发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3(3):398-401
3、黄建武.浅谈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策略[J].山西建筑,2007(15):45-46
4、李勇.国内外滨水城市比较[J].特区经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5):119—120
5、李国敏,王晓鸣.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与立法思考-以汉口沿江地段为例[J].规划师,1999(4):124-127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