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址点坐标测量方法的应用发展
所属栏目:矿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38:53 更新时间:2011-02-26 13:38:53
摘要:按照精度标准的不同档次,测量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解析法、航测法和编绘法,文章阐述了这三种测量方法在不同精度要求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测量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界址点坐标;测量方法;精度标准;不同档次;应用发展
1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6月25日正式颁布,自此全国各地便开始逐步展开地籍测量工作。在开展地籍测量工作中,获取解析界址点的坐标是一项重要研究的内容,有关地籍测量的规范应对地籍界址点坐标位置的精度做出单独的规定,使其与地籍图的图面精度加以区分。笔者就以上问题,根据自身工作以及地籍测量的特点,对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量方法与精度标准做一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2 《地籍测量规范》之我见
自1987年出版的国家测绘局制定的《地籍测量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总则中,对权属界址点的精度规定是“界址点和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5mm(采用编绘法时,可以放宽至±0.6mm),山地、高山地不得超过±0.75mm。”
从测量以及成图的技术水平来看,对于成图后的图面上的地物点和界址点满足这项规定是合理的。但地籍资料毕竟与一般的测绘资料不同,它不但要测绘或编绘地籍图,而且还要编制地籍界址点的坐标成果,同时它又具有多功能的法律效力。所以说仅从测量和制图的角度规定图面精度是不够的,而应该把测绘技术水平和地籍资料的功能加以综合考虑。既要规定地籍图图面精度,又要规定权属界址点坐标本身的精度,即两项限差应分别制定。
从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地籍图图面精度按《规范》中的规定是合适的,而对所获取的界址点坐标若也按此规定则显得偏低,不能满足要求,并且现在各地也都证明了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至于规定什么档次的界址点坐标精度标准,当然要从经济条件、技术水平、成图方法以及地籍资料需求的程度等具体条件加以综合考虑,从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实际情况的精度标准。
3 权属界址点坐标测量方法的应用
目前地籍界址点坐标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解析法、航测法及编绘法,这三种方法的精度、成图周期和耗资等方面都各有其利弊,并且差别较大,因此采用不同方法获取的权属界址点坐标精度标准也应分开档次。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实测方案与其相配套的不同档次的精度标准。
3.1 解析法
就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情况,都很不均衡,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较内地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迅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这些地区的各种企业空前发达,并且土地面积少、人口密集,造成了土地利用非常紧张,地价昂贵,所以对土地的权属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的管理与利用也都有其特殊性,很显然这些地区就要有高精度的地籍资料才能满足其特殊要求。
从目前的地籍测量分析可知,采用全站仪解析坐标法(解析法)实测界址点坐标的精度最高,许多文章也都推证了在一般城镇地区采用解析法获取的界址点坐标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中误差可控制在实地±0.5cm之内,考虑到城镇地区建筑密集,通视条件差等影响(需要增加测站点,对中误差积累等因素),也可控制在±7.5cm之内。这一精度标准在许多测绘单位的实践中也得到证实。所以我们可以可以根据这一标准来规定第一档次的界址点精度标准,即“在城镇的一般地区和隐蔽地区的界址点精度分别规定为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实地中误差为±5cm和±7.5cm”。
当然解析法测量对仪器设备、经济条件、技术水平、人力物力的要求较高,而这些对地籍资料高精度要求的地区也较其他地区首先具备了开展高精度地籍测量的条件。
3.2 航测法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如果在全国各地均采用全野外解析界址点坐标,那么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耗资惊人。所以在我国开展地籍测量就应该长远规划,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广泛开展高精度地籍测量工作,而大部分地区则可以实行航测法和编绘法。
利用航测法作业时,如果采用航内电算加密的方法获取界址点精度较高,由航内作业规范可知,航内电算加密点对邻近的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为±0.35mm。如果按1∶500比例尺的地籍图则相当于实地的18cm中误差,按1∶1000比例尺的地籍图则相当于实地的35cm中误差。我们称界址点的这一档次标准为第二档次标准。即“内业加密界址点相对于邻近野外控制点的中误差在平坦或丘陵地区为±0.35mm,山地、高山地为±0.5mm”。
3.3 编绘法
编绘法成图是利用测区内已有的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工作底图,对界址点、界址线和新增地物等进行调绘和补测,再根据地籍图内容要求编绘成地籍图,再在地籍图上量测界址点坐标和地块面积。这种方法的界址点精度很低,除了地形图本身的点位中误差外(图上±0.5mm),还要考虑坐标方格网中误差、量取误差以及图纸伸缩等多项误差,一般认为最后获取的界址点中误差大约为图上的±0.56mm。我们称这一层的精度标准为第三档次的界址点精度标准。
4 权属界址点坐标测量方法的发展趋势
地籍测量是测定调查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权属、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的测绘工作。地籍测量所获取的资料具有法律效力,其基本功能是为土地和房屋的权属管理、税收、城乡规划、国土整治和有关科研等提供基础资料。其中权属管理和税收这两项功能是土地详查资料所不能代替的,也是地籍资料法律效力的重要表现,而能否更好地发挥这两项功能则取决于界址点的精度。
从权属管理方面来说,我国城镇地区一般都以界墙、房墙、围墙为权属界址线,按照人们的习惯,以墙厚做为判权的限差(相当于测量中的2倍中误差)用户比较容易接受。在一般情况下,围墙、房墙均为单砖墙(12cm厚)或双砖墙(24cm厚),那么取墙厚(即6cm或12cm)做为定权的中误差是显然的,在地籍测量中也就是体现界址点的点位中误差。因此综合考虑测量的技术水平和地籍资料的实际需要,认为第一档次的精度标准非常必要,也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更好地起到权属管理的功效。
地籍资料的另一主要功能征收土地税,这就要求地块面积量算的准确性,这一点虽然不象权属管理那样直观,但从目前各地实践的情况表明,利用图面量算面积(或量算坐标后计算面积)与实测坐标计算面积的相对中误差相差非常悬殊,并且随着面积的增大而愈加显著。这样不但降低土地税收的精度,而且也大大影响了土地信息资料的质量。
根据上述简单的分析可以表明,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量方法正朝着高精度标准发展(当前认为应该是第一层标准)。这也符合地籍资料的发展方向,即高精度的多用途数字地籍。1994年版《地籍测绘规范》就是在1987年版《地籍测量规范》基础上对界址点精度提出了高精度的要求。而采用不同档次的精度标准,这只能做为地籍资料的过渡阶段,只要条件成熟就应该逐步更新,向高精度的地籍资料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技术监督局.地籍测量规范[S].1987.
[2]国家技术监督局.地籍测绘规范[S].1994.
[3]冯先杲.地籍测量[M].湖南地图出版社,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