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地震应急工作研究
所属栏目:矿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38:53 更新时间:2011-02-26 13:38:53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的南部,现辖5区1市,共64个镇(乡、街办),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总人口380.19万人,为全国首批公布的重点抗震设防城市之一。多年来,枣庄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高度重视地震工作,并把地震应急工作作为实现枣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民心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议常抓,在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应急指挥硬件建设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和提高。
一、健全应急机构,完善《地震应急预案》
枣庄市位于郯庐、聊考两大强地震带之间,又处在多年来确定的苏鲁交界至南黄海重点监视区的边缘,是全国地震重点设防地区之一。针对所处区域地理位置和震情趋势,枣庄市从抓组织机构建设入手,逐步健全完善了应急组织领导和应急预案的修订等项工作。
1、理顺工作机构。枣庄市地震工作始于1975年,成立后的地震办公室归属市科技局,当时,只有1人兼管地震工作。1997年,在市级机构改革中,根据震情形势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枣庄市地震办公室更名为枣庄市地震局,为正处级单位,列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纳入公务员管理范围,调整配齐了局领导班子,内部科室增加到3个,人员扩编为13人,并落实了相应职权。同时,将各区(市)地震办更名为地震局,列正科级事业单位,明确了工作职能,理顺了工作关系,配齐了工作人员,为做好全市的地震应急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2、充实指挥机构。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为加强地震应急工作,从1991年开始,枣庄市政府就建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枣庄市地震工作领导小组。1995年后调整为以市长为组长的枣庄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市长、驻军首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根据人员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充实。各(区)市也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平时是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和组织协调机构,震时是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机构。
3、完善应急预案。枣庄市政府于1991年就制订印发了《枣庄市防震减灾预案》,1996年,根据国务院《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要求,重新修订了《枣庄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之后,每5年都要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枣庄还从“实”和“细”的原则出发,统一规范制作了《枣庄市地震应急指挥体系一览表》、《枣庄市地震应急响应实施示意图》、《枣庄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汇总表》和《枣庄市抗震救灾专业救援队伍编成表》等,同时,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每位成员的工作程序、内容及任务要求,统一制作成应急卡,人手一份,为快速高效处置地震应急事宜提供了便捷通道。
二、加大硬件投入,积极构建地震应急平台
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地震应急管理机制,是从源头上提高应对突发地震灾害能力的根本措施。“灾前预防比灾后救援更经济,也更人道”。枣庄市政府注重研究总结防震减灾工作的实践,特别是去年汶川地震应急工作中反映出的一些突出问题。为此,下大力气抓了地震应急指挥硬件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工作。
1、建成应急指挥中心。在办公用房紧张、财政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枣庄市政府采取内部节约挖潜、外部协调争取等途径,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积极完成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2009年5月,在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枣庄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该中心配置了现代化的地震监测设备、信息网络指挥枢纽和监视对接系统,以及配套的卫星电话、流动地震监测台等设施。集震情演示、震情会商、震情预测、震情预报、震情信息互享网络平台及地震应急救灾指挥于一体,为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指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枣庄市本着因地制宜、平灾结合的原则,结合城市规划,2007年,由市地震局、市建委、市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在城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绿地、公园和社区健身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规划建设了9个大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20个中小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避难场所为灾后容留附近区域居民生活场所;中小型避难场所为灾后附近居民的临时避难场所或中转地点。
3、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提高政府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今年5月11日,市政府在枣庄学院举行了“枣庄市抗震救灾专业救援队伍成立大会”。市抗震救灾专业救援队伍由武警、公安、消防、交通、电力、人民防空、地震、气象、卫生、联通和青年志愿者等十一个专业队伍组成。配置配齐了消防车、大型工程车、医疗救护车、通讯车以及多种救援、抢险、排险等急救专用工具。
三、强化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急综合能力
突发的地震灾害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灾难,也给社会和人们造成极度恐慌。为了让人们掌握更多的地震科学知识,动员全员积极参与地震应急工作,保持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枣庄市积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健全“三网一员”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中强化群测群防工作的要求,枣庄市认真抓了“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对全市各观测网点人员、观测内容统一进行登记造册,统一工作标准和要求,定期组织地震观测员集中进行技能培训。同时,申请政府统一发放了工作补贴。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
2、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枣庄市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任务职责,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应急联动体系。今年5月11日,在枣庄学院举行了防震防空应急演练。参加演练的学院4000多名师生和消防、卫生、地震、人防等专业救援队伍,从严、从难、从实际灾情出发,集中演示了震情灾情来临时,各种方案的实施和险情的处置。这次演练,不仅提高了地震应急能力,而且扩展了工作思路,积累了演练经验。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近20家媒体对演练活动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产生了积极良好的社会影响。
3、广泛进行应急宣传教育。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枣庄市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一方面注意利用会议、简报、工作信息等形式向各级领导介绍防震减灾工作。另一方面利用科技宣传周、国际减灾日以及大地震纪念日等时机,采取在新闻媒体发表领导讲话,悬挂横幅,街头咨询、图板巡展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宣传地震应急科普知识。一年来,先后组织指导区(市)、部分社区、学校进行防震应急演练活动40余次,组织科普讲座和图板巡展80多场次,发放各类宣传光盘、图册20多个种类,10万余(套)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扑克5万副。市地震局在山亭投资160多万元建成的熊耳山地震科普馆,自开馆3年多来,已接待参观人员达6万多人次。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